您的位置:首頁 > 資訊頻道 > 市州快報 > 隴南市

我所經歷的脫貧攻堅故事

時間:2021-11-29 23:23:18來源:中國甘肅在線編輯:趙雨婷點擊:

蘇元鎮鐔朝朝

在經歷了新疆、廣州、蘭州等地的奔波之后,2013年底,我以一名基層單位工作者的身份來到了成縣西部一個名叫蘇元鎮的邊陲小鎮參加工作,哪一年是脫貧攻堅工作的開局之年,哪一年諸如“貧困戶”、“精準扶貧”等名詞被眾人所熟知。剛開始,幾乎所有人都認為扶貧工作就是一整風,等風吹過了,生活依舊,工作依舊。可誰知,這一整風一直持續到了八年后的今天,它讓整個中國廣大的農村發生了深刻的變革。

記得第一次到蘇元鎮是在一個飄雪的日子,由于是第一次到蘇元鎮,盡管已經提前問好了路線,但心里難免有些忐忑。當一路輾轉終于在小川鎮坐上了前往蘇元鎮的小車,心里在放松的同時更多的是一種期待。那時,從縣城、小川到蘇元的車輛除了兩輛大客車外,其余就都是私人運營的小客車,而那天我坐的就是一輛私人小客車,由于天氣不好,我坐車上等了老半天也沒有其他人去蘇元,車師傅等了半天也按奈不住,便對我說:“你出20元,我把你一個人拉上走”,由于我也比較著急,便答應了下來。車輛一路向西,我看著沿途的風景,腦子里不由自主的對未來的生活和工作憧憬了一番。那時通往蘇元的路,全是泥土路且到處都坑坑洼洼,一路上車輛顛簸的厲害,大概經過40多分鐘的艱苦行程,我終于來到了此行目的地—蘇元鎮人民政府所在地龍窩村。初見蘇元鎮中心村,只見整個街道顯得凌亂不堪,到處都是泥濘一片,只有鎮政府門前的一小段路是硬化的水泥路。這當時的我而言,并沒有產生過多驚訝,因為那時成縣大部分鄉鎮都是如此,只是當時心里產生了一個念頭“不知道何時才能走上硬化的水泥路”,這個念頭,從上學到即將面對新的工作,縈繞在我心頭已是十余年之久。

正式接觸扶貧工作是在2014年,那時的我在蘇元鎮川子壩村擔任駐村干部,和我一起駐村的的還有當時的大學生村官陳雯和掛職村支書陳晶。相對于他們而言,我是一個新人,對于很多工作還一無所知,為了盡快熟悉工作,了解村情戶情,那時的一項常規工作就是入戶。通過入戶,一邊了解村情,一邊干計劃生育、核桃樹綜合管護等常規工作。記得有一次去川子壩村金廠社,我們本打算是步行去,但當時的村支書陳晶認為金廠社太過偏僻,一個來回至少要兩個多小時,為了節省時間,他用當時大家最常用的代步工具摩托車帶我們去。騎摩托車去金廠社,這在當時沒有先例。金廠社在犀牛江岸邊,從川子壩村委會到金廠社,只有一條曲折蜿蜒的泥濘小路沿著懸崖幾乎垂直向下,人步行都會走的戰戰兢兢,何況騎摩托車。我由于是第一次去,可能是不知者無畏,倒是顯得坦然無比,但陳雯和村主任他們卻極力阻攔,認為太危險,但陳晶源于對騎車技術的自信,最終還是帶著我和陳雯一道第一次用摩托車去了金廠社。

當走上了去金廠的路,我才明白他們極力阻攔的原因。那時去金廠的路,坡陡、灣急、路窄且雜草叢生,而路下就是懸崖峭壁,一不小心就有墜崖之險。看到這個情況,我心里不由得暗暗緊張,而比我還緊張的則是坐在摩托車最中間的陳雯,一路上她都緊張的抓著陳晶的衣服,尤其是在路過一個急轉彎的時候,眼看到了拐角,但陳晶車速不減地向前沖去,看到這個情況的陳雯緊張的抓著陳晶的衣服突然用力一扯,這讓騎車的陳晶身子頓時一斜,好在陳晶臨危不亂,使摩托車安然調轉了方向。當走到安全地點,陳晶才打趣地對陳雯說:“你不要緊張么,剛才我要是被你扯翻了,我們三個這會就都到犀牛江洗澡了”。聽了他的話,我們都哈哈一笑,而緊張的心情也舒緩了許多。

當時的金廠社有十多戶人,大多數人家都是土坯房,且住的極為分散,本著好不容易來一趟,來了就要把工作做實做細的原則,我們那天走訪了金廠社所有農戶,詳細了解了其生活、生產、務工及子女上學等情況。在交談中,有一位腿腳不便的老奶奶說道:“我已經十多年沒出過村了,都不知道外面現在變成啥樣了”,聽到老奶奶希冀的話語,我們當時心里不由得一整難過,在其他地方,或許還可以通過電視了解外界,但當時的金廠,大多時候連照明的電力都略顯不足,在僅有的有電視的幾戶人家,電視也只是擺設。還有在一戶人家,當老奶奶看到我們竟然騎摩托車到了家里,老人顯得很吃驚也開心地說:“這么多年了,還是第一次有車輛來到我家”。所以,當臨走時,老奶奶心細地在摩托車上寄了根象征平安、吉祥的紅帶子。那時候,盡管我對扶貧工作還不太了解,更不知道扶貧該怎么扶,要達到什么樣的標準,但看到金廠社這些農戶的現狀,感受到他們的樸實后,我深知,改變他們的現狀,讓他們過上好日子是第一位的。在當天回去的路上,為了緩解緊張情緒,陳晶打趣道:“你們放心,我自從騎摩托車以來,從來沒摔過跤,技術是打硬的”,可當他話音剛落,我們三個人就連同摩托車摔倒在了路邊,這件事也成了后來大家的笑談,但這段經歷,卻一直讓我記憶猶新。

金廠社,只是中國廣大偏僻農村的一個縮影,由于自然條件、生活習慣、道路交通等的限制,這些地方的貧困程度深,貧困面廣,扶貧難度更是可想而知。如果沒有扶貧政策,這些地方很有可能會是被人遺忘的角落。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這些事不會發生也不可能發生,精準扶貧政策的提出和實施,是新中國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必然措施,更是社會主義中國以人為本的生動實踐。

也正是從2013年開始,整個中國的廣大農村出現了硬化道路,改造電網,房屋維修、重建,易地搬遷,保障教育、醫療、養老等工作的熱潮。毫不夸張地說,整個中國傾盡人力、物力、財力推進的扶貧工作,使中國廣大的農村基礎設施條件跨越式地向前發展了20余年。

當時間來到了2015年,這時的扶貧工作也開始進入了攻堅階段,面對繁重的工作任務,參與扶貧工作的每個人都感覺到了沉重的壓力。水、電、路、房,這是扶貧工作無法回避的話題,水、電、路是普惠性工程,雖然涉及人數多,需求資金大,但在當時反而好解決,但涉及到住房,卻成了一大難題。那時,我已經調整到蘇元鎮包家寺村擔任駐村干部,當時面對的住房維修、重建局面,有能力建造的不符合條件,符合條件的不愿意建造,最難的一部分則是只要有飯吃,住房無所謂。面對這一局面,當時我們挨家挨戶上門動員,宣傳政策,鼓勵他們重建安全住房。在后期,我們更是組建了一支由黨員、村社干部組成的義務幫扶隊伍,給重建住房或維修住房的貧困戶出工出力。

尤其是在為一戶只有兩個人的低保戶重建房屋時,我們當時所有村社干部、幫扶責任人都化身成為義務工,全身心投入,用一個月時間為其修建了漂亮的磚混結構安全住房,并于后期為其購置了家具及生活用品,就連其家中裝飾品和床單、被套我們都進行了購置,好讓他們可以安心入住。和這戶低保戶一樣,針對家中無勞動力、有殘疾及大病等特殊情況的農戶,我們都進行了“一包到底”的幫扶措施,而這些幫扶措施,也讓一部分人眼紅,更讓其中一部分貧困戶產生了“貧困戶就是好,我不能脫貧的錯覺”。于是,有一部分貧困戶就產生了“等、靠、要”的思想,原本該務工的不去了,該種地的也不種了,更有甚者隔三差五跑村委會訴苦要錢了。按當時一部分人的想法,沒錢了找政府要,房子壞了讓政府修,家里臟了讓幫扶人打掃。為徹底整治這股威風邪氣,我們把扶貧和扶智相結合,對部分貧困戶不合理的要求堅決不答應更會對其進行批評教育。當時,我們逐社召開群眾會議,宣講扶貧政策,解答群眾疑問,希望通過此舉教育部分貧困戶,同時讓廣大非貧困戶理解扶貧政策,堅定發展信心。在其中一個社的群眾大會上,有一位老人的發言至今讓我刻骨銘心,他這樣說道:“在包產到戶的時候,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線上,如今窮的窮,富的富,除了那些有特殊情況的人,其他人在我看來就是懶。現在國家政策好,對落后一步的人進行幫扶,就是希望他們趕上大家腳步,而不是認為國家幫扶是應得的,反而懶上加懶”。當時,他更是列舉了本社真正特殊情況的貧困戶,他的話,讓當時很多人受到了教育,自那以后,大家對貧困戶的觀念逐漸發生了變化,這也讓我們后期的工作開展順利了很多。

與此同時,幫扶政策中的公益性崗位適時而來,這一政策在解決部分特殊貧困戶收入的同時,解決了廣大農村環境衛生整治、公益林看護等工作問題。此外,更是讓一部分貧困戶明白了勞有所得,不勞不得的深刻道理,消除了其他群眾對貧困戶及扶貧政策的偏見,這在農村治理工作中具有重大意義。

2018年,按照脫貧計劃,成縣要實現整縣脫貧摘帽。這一年,成縣的脫貧攻堅任務異常繁重,這些任務分解到村,一方面是對自脫貧攻堅工作以來的所有工作進行梳理總結;另一方面則是對存在的短板弱項進行鞏固加強。當脫貧攻堅工作進行到了2018年,每個村在短板弱項上存在的問題幾乎已經很少,無非就是住房等方面存在的小問題,這在當時基本都較好解決,但要全面梳理這些年來的扶貧工作,卻存在著一定難度。從水、電、路、房到教育、醫療等十多方面,幾乎每個家庭情況都不一樣,享受的政策也不一樣,而為了體現真實性,這時候無論是貧困戶還是一般戶,都要進行核查總結,這在當時工作量可謂十分巨大。所以,從2018年年初,幾乎所有人都放棄了休息時間,開始了沒日沒夜的扶貧工作,也正是那個時候起,我停滯多年的廚藝又開始了精進。因為那時大家都忙,村子離鎮政府又比較遠的緣故,我們就在村委會附近租了一所房子,購置了廚具和床鋪以供我們吃飯休息,那段時期,我和我的搭檔賈政及包村領導臺繼云,我們三人分工明確,無論在工作中還是生活中都中都配合的十分默契。工作中,我負責軟件資料準備和各類數據統計匯總,臺繼云負責全面的工作協調和安排,賈政則和村主任一班人負責硬件工作的完善;生活中,我擅長和面和揪面片,臺繼云擅長炒菜,賈政擅長做米飯。久而久之,那天吃面片,那天吃米飯我們已經心照不宣,偶爾我們也會別出心裁的做點花樣,這在當時繁重的工作之余,也給生活增添了一份樂趣。或許是因為大家共同經歷了特殊的“戰斗”,在脫貧攻堅的這些年里,許多親歷了脫貧攻堅的人都相互結下了深厚的“戰斗”友誼,同時,這些人內心深處也對脫貧攻堅產生了特殊的情誼。脫貧攻堅,對于我們這些親歷者而言,是一場寶貴的經歷,更是一段難以忘懷的記憶。

為了摸清所有農戶家中情況,我們不知道入了多少次戶,問了多少問題。從剛開始對農戶家中情況基本掌握到對所有農戶家中情況如數家珍,我們創造了很多記錄,當時,對于好多農戶家中有幾畝地,幾只雞,多少袋糧食我們都一清二楚。為方便后期工作開展,我們在入戶的基礎上,建立了包家寺村農戶基本信息表,這個表囊括了所有農戶身份證號、家庭住址、人口、住房、教育、醫療、務工、健康、養老保險、是否低保、是否貧困戶、聯系方式、一折通賬號等所有信息,這套表在當時是包家寺村最完整的一套大數據。在這個表的支撐下,我們后期很多的基礎工作得以順利開展。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大家夜以繼日的連續奮戰,我們為每戶農戶都建立了一本臺賬,這本臺賬包含了農戶所有信息和所有享受了政策的印證資料。在外人看來,我們花費大量精力整理這些資料或許有所不值,但對于一個扶貧工作者而言,這些臺賬是這些年來扶貧工作的一個總結,更是許多扶貧參與者的心血結晶。曾經有人打趣道:“如果統計一下這幾年寫的字,都可以寫出來一部百萬字的長篇小說了“。的確,這些年來,不知道寫完了多少筆芯,用完了多少紙張。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通過這些年的奮戰,農民生活得到了真實改變,農村基礎生活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很多人真切地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溫暖和關懷。

曾有人說,所有的成功和幸運都是努力的自然結果。經過不懈努力,2018年底,成縣所有貧困戶、貧困村、貧困鄉鎮順利通過了三方驗收。2019年,經國家驗收通過,成縣順利實現了脫貧摘帽,這是值得所有成縣人銘記的大事,同時,這也意味著成縣實現了脫貧攻堅的偉大勝利。

對于普通大眾而言,脫貧攻堅工作最現實的意義在于實現了水、電、路、房、教育、醫療等基礎生產生活資料的鞏固和保障。此外,脫貧攻堅工作對改變廣大農村群眾生活觀念、生活方式有著極大的促進意義。現在,走進成縣的農村,道路全部硬化了,房舍亮堂整潔了,家家戶戶也有著致富產業和收入來源,難能可貴的是每當夜幕降臨,文化廣場上男女老少不標準的廣場舞也扭起來了。這一幕幕,沒有經歷者難以體會個中滋味,就拿我來說,這一切我曾經以為要好久好久才能實現。

相關文章
中國甘肅在線關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版權聲明|聯系我們|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