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資訊頻道 > 市州快報 > 隴南市

隴南市武都區:打造優質教育名片 辦人民滿意的教育

時間:2022-01-14 09:44:10來源:中國甘肅在線編輯:趙雨婷點擊:

武都訊(通訊員 石晨)教育是民生之基、國之根本。教育不僅關乎國家發展大計,還關乎百姓的切身利益。

一座座嶄新的校舍拔地而起、一個個現代化教學設備投入使用、一項項助學優惠政策落地、一次次教育改革惠及千家萬戶……近年來,武都區始終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教育投入不斷增加,教育水平不斷提高,教育事業在不斷改革、不斷提高和創新中求發展。教育各項事業喜訊不斷,一項項教育惠民舉措落地開花,人民滿意的教育畫卷在階州大地徐徐展開。

繪好頂層設計“規劃圖”——辦學條件全面優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教育優先,投入先行。今年來,武都區直面教育困境,謀思路破難題,著眼于健全保障機制,增加教育經費投入,積極實施薄弱學校改善和能力提升、學前教育發展和為民辦實事等項目,進一步改善辦學條件,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保障適齡兒童少年在家門口上好學。

走進武都實驗中學,干凈寬闊的操場、嶄新美麗的教學樓、寬敞明亮的教室無不折射出學校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武都實驗中學位于武都區兩水鎮,是一所按省級示范中學標準規劃建設的寄宿制學校。學校占地面積近160畝,建筑總投資2.8億元,總建筑面積11.1萬平方米,主要由運動、教學、生活三大功能片區組成。學校現有教學班72個,學生3746名。校內教學功能齊全、設施先進,設有多媒體教學網、校園安保系統、校園智能網絡廣播系統、自動辦公系統等,實現了教育、教學、科研、管理、生活、安全、服務等網絡化全覆蓋。

透過武都實驗中學這個小窗口,透出的是武都區近年來對于教育基礎設施工作的努力。從一塊黑板一支粉筆到現代化多媒體設備、網絡教學;從磚瓦房、泥土地,到高標準教學樓、塑膠操場;從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到邁向均衡發展、特色發展新臺階,學生逐漸從有學上轉變為上好學……

同時,為做好鞏固教育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武都區著力完善“控輟保學”長效機制,進一步落實控輟保學動態監測機制,持續常態化開展控輟保學工作,進一步健全應助盡助機制,著力構建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蓋的精準化資助體系。據了解,2021年全年武都區發放各類資助資金1913.5004萬元,涉及學生31777人次。

春風化雨潤桃李。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教育部門制定了武都區教育發展“十四五”規劃等一系列教育發展政策措施,進一步明確了武都教育到2025年的總體發展目標,確定了工作方針,從布局規劃、經費投入、教師隊伍建設等多方面入手,為全區教育快速發展提供政策保障。同時,武都區出臺《關于進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加快全區普通中小學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再一次體現了區委、區政府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發展位置的決心。藍圖已繪就,接下來,武都區將全面吹響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集結號,以推進教育現代化為目標,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為重點,以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為主線,以深化教育改革為動力,以建立完善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和終身教育體系為支撐,堅持穩中求進、迎難而上、開拓進取,努力開創體系完整、布局合理的武都教育發展新局面。

聚焦校園教育“主陣地”——多元服務全面發展

今年來,武都區將黨史學習教育納入教育重點工作和重要議事日程,圍繞“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的要求,在中小學深入開展“從小學黨史、永遠跟黨走”主題教育活動,持續開展“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活動。

各學校立足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主動創新,精心組織,堅持環境育人,充分利用文化長廊、展板報欄等載體,打造紅色校園文化;強化活動育人,開展革命歌曲進校園、紅色電影進校園、愛國主義讀書活動進校園等活動,用孩子們喜聞樂見的方式講好紅色故事;同時推進綜合實踐育人,盤活家門口的“紅色資源”,依托武都革命歷史紀念館紅色教育基地,引導廣大學生“身臨其境”體驗紅色遺跡、銘記紅色歷史、傳承紅色基因,激發他們對黨和國家的熱愛之情,幫助他們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成長為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我們要繼續發揚革命精神,好好學習,不斷豐富知識,增強本領,將來為社會、為國家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城關小學學生王沐妍說道。

同時,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雙減”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今年來,全區各學校嚴格按照國家的課程標準實施教學,著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作業布置質量,嚴控作業總量,優化作業設計,從源頭上減輕學生作業負擔。采取“5+2”模式,即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每周5天開展課后服務,每天至少2小時,放學時間與家長正常下班時間相銜接,實現了義務教育學校課后服務全覆蓋。

書法室里,同學們在認真練習運筆技巧,一筆一畫,一氣呵成;乒乓球館內,清脆的乒乓聲不絕于耳,小球員們反復進行揮拍練習;伴隨著歡快的旋律,來自不同班級的學生在舞蹈室里翩翩起舞……不同種類的個性化特色課后服務,能夠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滿足每一個學生發展的特殊需要,讓學生們在學校“吃飽”、“吃好”,實現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全面發展。

葆真小學校長方強介紹道:“為了讓國家雙減政策落地生根,我們學校減輕學生作業負擔,提供優質的課后服務,不僅能培養學生興趣愛好,又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們學在校園、樂在校園。”

保障要素激發“內生力”——強化師資提升質量

興教必先強師。近年來,武都區教師隊伍建設和改革步履鏗鏘。以黨史學習教育為契機,以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為著力點,武都區抓好教師引進、培養、管理、服務等環節,進一步加強新時代教師師德師風建設,為全區教育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為充實教師隊伍,武都區將人才引進工程作為重要工作來抓。《關于進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加快全區普通中小學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中對人才引進類型進行了明確劃分,并提出通過安家補助、考核獎勵、人事政策等政策支持,讓人才不僅能引進來,還能夠留得住。同時,在教師培育上,各校充分發揮學科帶頭人及骨干教師的示范作用,通過青藍計劃、師徒結對模式,為教師們搭建了一個相互學習、共同發展的平臺,以此進一步提升教師培訓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提升教師教學技能,強化師資隊伍建設。

師徒結對模式,不管是對經驗豐富的老教師,還是剛剛步入工作崗位的年輕教師,都是一次學習和提升的過程。我作為一名骨干教師,很樂意幫助新教師盡快完成角色轉變,融入到教學環境中。同時,結對模式也提升了我自己的教學技能,我也非常高興。提到師徒結對,葆真小學教師李雅倩臉上掛滿笑容。

回望2021,武都區教育事業的大踏步前進讓人振奮;展望2022,教育發展帶給人民群眾的福祉更讓人期待。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武都區將圍繞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緊扣教育高質量發展目標,進一步優化農村學校布局,擴充城鎮學校學位,改善辦學條件,狠抓教師隊伍建設,全面提高教育質量,推動鞏固教育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打造武都優質教育名片,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相關文章
中國甘肅在線關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版權聲明|聯系我們|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