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甘肅在線成縣訊(通訊員 劉建軍)五月的成州大地,不論是在店村鎮的蔬菜生產基地、黃陳鎮的連片麥田,還是在二郎鄉板藍根種植基地,到處是群眾忙碌的身影,呈現出得的是一片豐收景象。
拋沙鎮坪島村民回家路上 武磊攝
“我們這里是林區,這些年野豬、野雞較多,無法再種糧,加上種地收益不高,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原來的耕地逐漸變成了撂荒地,土地荒了我們心里也難過。”二郎鄉武壩村村民說。
農田成荒地,這一現象絕非二郎鄉獨有。受農業收益偏低、耕種條件差和農民外出務工等因素影響,在成縣各鄉鎮不同程度存在耕地撂荒的現象,導致土地資源浪費,耕地質量下降,給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帶來一定影響。
為確保糧食安全和和撂荒耕地復耕復種,成縣積極動員全縣各級力量參與撂荒地治理,不斷細化工作措施,壓實工作責任,明確撂荒耕地復耕復種任務,推動撂荒地治理各項任務落地生根,取得實效。
撂荒地整治工作開展以來,成縣相繼出臺了《成縣人民政府關于嚴禁耕地撂荒的通告》《關于開展撂荒地整治“回頭看”工作的緊急通知》《關于切實做好全縣撂荒地復耕復墾工作致農民的一封信》《致全縣公職人員及家屬的一封信》等文件,召開了不同層次專題會議,對撂荒地治理工作做出扎實安排。成縣各級各部門圍繞目標抓落實,充分發揮黨建引領帶動作用,認真摸清底數、層層靠實責任,多措并舉,積極鼓勵和引導村集體、種糧大戶和農戶開展撂荒耕地復耕復種。
店村鎮折莊訂單辣椒地頭 劉建軍攝
“為解決個別農戶勞力不足帶動問題,我們在確保農民合法權益的前提下,合法合規流轉耕地耕種,多條腿走路:一是依法推進土地流轉,對易地扶貧搬遷、整戶外出務工無人耕種等原因形成的撂荒地,在不改變土地農業用途的基礎上,遵循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采取出租(轉包)、入股等方式流轉土地經營權。二是鼓勵土地托管服務,對部分群眾無力耕種造成的撂荒地,動員棄耕戶近親屬代耕代種;或由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及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與農戶簽訂委托代管協議,由農戶支付一定的費用,在代耕、代種、代收環節全程托管進行復耕復墾。三是嚴格落實耕地補貼,對耕地撂荒一年以上的停止發放地力保護補貼,待復耕復墾后再重新納入補貼發放范圍。”成縣農業農村局負責人說。
二郎鄉武壩村撂荒地整治 劉建軍攝
“我們在全鎮范圍內開展拉網式、臺賬式排查清理,實行網格化管理、責任到人,不留死角,摸清底數、掌握實情。通過全面收集整理耕地拋荒相關檔案信息,找出問題節點,追查問題根源,對排查清理發現的耕地拋荒現象,逐一建立問題臺賬,限期整治。同時對排摸出的撂荒地,實行“一戶一策”“一地一策”,探索“農戶自愿、親友代管”的復耕新模式,鼓勵有勞力的農戶在自行復耕的基礎上,對整戶外出、無勞力、土地耕種條件差以及因土地產出效益低不愿耕種的農戶,采取動員農戶將土地交由親友托管代耕等方式,快速推進撂荒地復耕復種。”黃渚鎮鎮長白亞娟說。
成縣黃陳鎮連片小麥長勢良好 蘇利霞攝
截止5月底,成縣核查撂荒地7816.36畝,完成復耕復種整治7112.67畝,完成率91%。在加大撂荒地治理的同時,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確保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不減,今年完成糧食種植面積36.8萬畝,預計全年糧食產量達到11.5萬噸,為糧食安全提供了堅強保障。
實現復耕復墾是成縣撂荒地治理的第一步,如何著力解決土地收益低,拓寬農業發展空間,帶動促進糧食增產、農民增收、農業增效。成縣深入調研,多措并舉,在確保糧食種植面積的前提下,將發展農業特色產業作為提高耕地利用率、保障糧食安全、促進農業生產的有力抓手,促進了農業產業提質增效。
今年37歲的劉江云,20歲時就外出深圳、浙江等地打工,去年村里對返鄉創業建大棚的農戶出臺了優厚的補助政策,吸引著他毫不猶豫的回到店村鎮老家。
店村鎮大寨村蔬菜大棚工人們忙碌的身影 劉建軍攝
“我一直在浙江務工,有一份穩定的收入,但父母年齡大了,孩子也要上學,媳婦一個人操持家里也忙不過來。去年村上聯系我,說鎮上扶持建蔬菜大棚,一個平方補貼10塊錢,我考慮到現在上有老下有小,一直在外地務工也不是長久之計,心里就有了回家鄉發展蔬菜產業的想法。在全家人的支持下,我建了14個蔬菜大棚。我們大寨村的地好,種啥都長的好,按照今年的蔬菜行情,一茬套一茬的種菜,一年一個棚能掙1.2萬元,一年到頭也能有15萬元左右的收入。”劉江云說。
店村鎮發展大棚蔬菜產業,豐厚穩定的收益讓外出務工多年的劉江云回鄉創業,帶動了店村大寨蔬菜產業的快速發展。
黃陳鎮中灣村與店村鎮大寨村不同,這里地勢高,光照時間短。中灣村根據當地地理實際情況,將種植優質訂單高粱作為自己的優勢產業的“第一仗”。
“高粱種子、地膜都是免費的,還有技術指導,最主要的是高粱價格高、收購有保障,比種其它農作物劃算多了,以前的撂荒地里已經全部種上了高粱。”村民張郭成說。
“我們中灣村在突出特色優勢產業上下足功夫,在利用撂荒地種植高粱的同時,開展高粱與黑地豆、高粱與花蕓豆等農作物套種,努力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不斷調寬群眾致富路子”。中灣村黨支部書記車春林介紹道。
得益于“高粱和黑地豆、花蕓豆套種”產業模式,中灣村的土地資源逐步被整合起來,為當地群眾提供更多家門口就業的機會,為村集體經濟收入提供更多保障。
成縣在推動撂荒地復耕復種工作中,在保證糧食生產的同時,因地制宜發展蔬菜、花椒、中藥材、訂單辣椒、訂單萬壽菊等農業特色產業,延伸產業鏈條,提高農民收益,實現了保糧食、穩就業、增收入的目標,讓農民豐收成為現實,助力鄉村振興穩步推進。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