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甘肅在線崇信訊 端午臨近,正是崇信甜瓜上市的最佳時機,45歲的章虎龍早早起床簡單的洗漱后,急急忙忙吃了幾口饃,一頭就鉆進自家的瓜棚里忙的不亦樂乎。
“看,這甜瓜,長得多帶勁,一個就能賣10幾塊錢,這一棚能結1200多個瓜呢。”章虎龍指著眼前熟透的甜瓜自豪地說。
就在7年前,他家7口人還是建檔立卡貧困戶,日子過的緊巴巴的,用他自己的話說連老鼠來家里也會哭著跑。
窮則思變。一個偶然的機會,甜瓜種植讓他嘗到賺錢的甜頭,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全家人的生活也隨之改變。
章虎龍家住崇信縣錦屏鎮于家灣村,在汭河滋養下,這里土地肥沃,光照充足,年平均氣溫在10.7攝氏度,具有得天獨厚的甜瓜種植自然條件。
早些年,章虎龍和村里大多數人一樣,靠著好山好水,在地少人多川的道里過著甘貧樂道的生活,一年下來,活沒少干,日子卻沒有什么起色,章虎龍說他和妻子還要照顧家中多病的老人,哪里也去不了,錢借的親戚朋友都害怕,2013年戴上了貧困戶的帽子。
窮日子不好過,可連初中文憑都沒有的他,只能在農閑時就近務工,就在他給一個從外地來村里承包大棚種植甜瓜的客商摘瓜裝車的時候,無意間看到一棚甜瓜竟然賣到了2萬多元,他就有點眼紅了,“他們能種,為啥我不能。”
有了想法,他就趁著給客商打工的間隙,開始偷師學藝,摸索門道。
第一年他就利用村上幫他貸的5萬元精準扶貧貸款,在自家的2畝地里建起了兩座鋼架大棚種起了甜瓜。
可等到收獲的那一天,他傻眼了,自家的甜瓜和別人家的甜瓜,從外觀和口味上都不一樣,個頭不大,甜度不夠,客商收購時把價壓得很低,雖然瓜是便宜賣出去了,心確涼了一大截。
正當他又想出去給人打工的時候,村干部找上門來,動員他加入村上的蔬菜瓜果種植專業合作社,不但包社員種植的瓜果蔬菜銷售,還有免費培訓,這使他似乎又看到了希望。
加入合作社的第一年,就得到了一個去陜西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免費學習的機會,去的頭一天晚上,他就把在甜瓜種植中遇到的所有問題仔仔細細的寫在了小本子上,打算認認真真去“取經”。
正是這次培訓,為他解決了從選種育苗到掛蔓采摘的技術難題。第二年就種出了個大形正、味酣香濃的甜瓜,完全達到了客商收購要求,在合作社的幫助下2棚甜瓜為他換來了4.2萬元的現錢。
看著一沓現金,他笑的合不攏嘴,興奮地說道,“這種的不是瓜,是金疙瘩啊。”經過幾年的發展,章虎龍不但順利脫貧,還清了所有外債,還擴大了甜瓜種植規模。
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今年在合作社的幫助下,他又引進種植了郁金香、白珍珠、玉菇等優質品種,第一茬甜瓜就賣出了好價錢,2座日光溫室和3座鋼架大棚內的瓜預計收入在8萬元左右。
在章虎龍的影響下,于家灣的甜瓜種植戶從7年前的82戶發展到今天的290多戶,種出的甜瓜皮薄肉脆,甜美爽口,市場供不應求。
“這幾年我們探索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經營模式,通過對瓜農種瓜前免費培訓,瓜熟后對接超市、客商訂單銷售,聯系網絡主播帶貨等方式拓寬銷售市渠道,既降低了種瓜風險,又保障了瓜農利益,尤其是保障了三類戶的返貧風險,甜瓜產業已成村里群眾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于家灣村黨支部書記于德軍說道。
現在章虎龍最開心的事就是在自己抖音、快手號上向更多的人推介崇信甜瓜,也讓更多的人品嘗到家鄉特色瓜果。
(撰稿人:崇信縣融媒體中心 朱雙雙)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