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城市廣播電視臺臺長年會暨全國百家媒體走進天水采風行動、祖脈文化旅游圈媒體踏線行活動”啟動儀式現場
把天水建設成文化旅游強市 天水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王正茂接受全國百家媒體采訪9月26日上午,以“絲路尋根,相約天水”為主題的“2016年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城市廣播電視臺臺長年會暨全國百家媒體走進天水采風行動、祖脈文化旅游圈媒體踏線行活動”在麥積山下啟動,來自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城市廣播電視臺臺長和中央、省、市媒體的領導、編輯、記者相聚羲皇故里,共商媒體合作發展大計,感受天水人文自然魅力,宣傳報道天水經濟社會發展成果。
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王正茂,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蕭菡,副市長張建杰,市政協副主席王振宇為活動啟動揭幕。張建杰為祖脈文化旅游圈媒體踏線行活動授旗。
此次活動由天水市委宣傳部、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城市廣電聯盟、隴東南旅游聯盟聯合主辦。
▲天水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部長王正茂致辭
王正茂在致辭中代表市四大組織向參會來賓表示歡迎。他說,天水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也是絲綢之路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全市經濟社會呈現持續穩定發展的良好態勢,大部分經濟指標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主要經濟指標增幅排名位居全省前列。他希望媒體記者利用這次采風活動機會,在天水多走走多看看,領略和感受羲皇故里美麗的自然風光、厚重的歷史文化、獨特的民俗風情和改革發展取得的成果,進行集中宣傳報道,讓更多的人了解天水、走進天水,也讓天水更好地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據悉,在為期兩天的活動中,《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中國新聞社及絲綢之路沿線上百家媒體的編輯、記者將走進麥積山風景名勝區、天水經濟技術開發區、天水高新農業園等地開展一系列采風活動。
▲天水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部長王正茂接受媒體聯合采訪
天水市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王正茂接受了省內外百家媒體的采訪。在經濟社會發展、文化旅游品牌建設、“十三五”旅游發展規劃等方面,王部長詳細回答了記者的提問,他指出,近年來,在甘肅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市經濟是會發展取得巨大成績。
一是堅持項目帶動戰略,城鄉發展基礎不斷夯實。
二是實施提質擴量工程,工業經濟質效同步提升。
三是培育壯大主導產業,農業農村經濟健康發展。
四是統籌推進城鄉建設,城鎮化步伐明顯加快。
五是大力發展商貿旅游,第三產業發展水平提升。
六是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經濟社會發展活力增強。
2016年上半年,全市堅持“主動作為、穩中求進、趕超進位、務求實效”的工作總基調,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全市經濟社會呈現持續穩定發展的良好態勢,大部分經濟指標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主要經濟指標增幅排名位居全省前列。全市實現生產總值225.24億元,增長8.6%,增速居全省第4位。在全省8項主要經濟指標中,天水市有4項指標增速名列全省第一。
▲天水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部長王正茂接受媒體聯合采訪
“十三五”時期,隨著國家深入實施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戰略、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加快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絲綢之路經濟帶和絲綢之路甘肅黃金段,強力推進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為天水發展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天水將認真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搶抓難得機遇,發揮比較優勢,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緊緊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總目標,以轉型發展為主題,以改革開放為動力,以“3341”項目工程為載體,求真務實,開拓創新,推動全市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努力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歷史文化名城、區域中心城市和現代化大城市。
天水地處中國版圖幾何中心,黃河長江分水嶺,面積1.43萬平方公里,人口380多萬,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有著8000多年文明史、3000多年文字記載史和2700多年建城史,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金融生態城市、全國循環農業示范城市。我們正在按照“一帶一路”戰略部署和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總體布局,依托伏羲文化、大地灣文化、秦早期文化、三國古戰場文化、石窟文化以及民俗文化的豐厚資源,舉全市之力推進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積極打造文化旅游強市。近年來,天水市搶抓機遇,開拓創新,深入實施“旅游富市”戰略,加快文化大市建設步伐,文化旅游業得到了長足發展。“十二五”期間,全市文化產業增加值從3.67億元上升到12.31億元,占GDP比重從1.03%上升到2.22%;全市年接待游客從850萬人次上升到2216.5萬人次,年綜合收入從46.03億元上升到125.7億元,年均增幅27.2%和28.2%。文化事業繁榮發展。創排了《一畫開天》《軒轅大帝》《大秦文公》等精品劇目,先后獲國家和省級獎項20多項;拍攝了《苦樂村官》《幸福快車》《圣地文源》等影視劇目。全市各類文化產業機構達723家。
▲天水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部長王正茂接受媒體聯合采訪
旅游產業持續壯大。牽頭成立了隴東南五市旅游聯盟;開通了天水至西安、重慶等3條航線,天水至蘭州、西安等4列旅游專列;全市A級景區達到37個、星級賓館飯店38家、旅行社26家,創建旅游專業村50個,發展農家樂902戶,建成旅游廁所260座,旅游床位達到3.8萬張。項目建設成效顯著。
“十二五”期間共組織實施1000萬元以上旅游項目50個,麥積山溫泉度假酒店建成運營,甘谷大像山文化主題公園等一批旅游公園全面完工,中華始祖文化園、大地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麥積山文化旅游產業園等項目基礎工作積極推進。申遺工作取得突破。全市各級各類博物館達到50個,麥積山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太昊伏羲祭典等8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列入國家級保護名錄。節會活動豐富多彩。連續舉辦了公祭伏羲大典暨伏羲文化旅游節,實現了海峽兩岸共祭。開展了“影像絲綢之路—天水攝影雙年展”、首屆“中國天水·李杜詩歌節”,組織舉辦了祖脈文化論壇、川陜甘旅游聯盟年會、軒轅文化旅游節、祈福文化旅游節和萬人千車自駕游等敦煌行·絲綢之路國際旅游節天水各分項活動50多項。
“十三五”期間,天水市將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按照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以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為統攬,以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為抓手,發揮優勢,加大投入,把文化旅游業培育成全市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把天水建設成全省文化旅游強市和國內外知名旅游目的地。
圍繞一個目標:建設中華祖脈文化旅游目的地,實現文化旅游業大繁榮大發展。 強化三種意識:文化立市、旅游富市、生態美市。
明確三個定位:羲皇故里—世界華人尋根祭祖圣地、隴上江南—中國休閑旅游生態家園、人文天水—絲綢之路歷史文化名城。
搶抓五大機遇: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關中—天水經濟區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隴東南祖脈文化旅游圈建設、隴東南國家級中醫藥養生保健旅游創新區建設。
挖掘五大文化:伏羲文化、大地灣文化、三國文化、秦早期文化、石窟文化。同時開發農耕文化、工業文化、民俗文化、民族宗教文化、生態養生文化等。
實施五大戰略:文旅融合戰略、創新驅動戰略、產業提升戰略、區域合作戰略、人才建設戰略。
走好五條路子:大文化、大旅游、大產業、大市場、大景區。
加強三大聯盟:關中—天水文化旅游聯盟、隴東南五市文化旅游聯盟、陜甘川寧毗鄰地區文化旅游聯盟。
做強九大旅游:羲皇故里尋根祭祖游、百里石窟藝術走廊游、絲綢之路名城古韻游、三國古戰場遺跡游、關隴古道尋幽探秘游、隴上江南生態休閑游、天水沐浴溫泉度假游、現代特色農業觀光游、中醫藥保健養生游。
推動一個發展:努力實現文化旅游“13462”目標體系,即1個目標、3個大景區、40個精品景區和特色景區、60個文化旅游名鎮名村名街、20個年產值過千萬元的文化旅游企業,推動全市文化旅游轉型跨越發展。
在打造“祖脈文化”旅游品牌方面,天水市將重點抓好三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堅持以伏羲文化為龍頭,加強伏羲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和宣傳,堅持辦好公祭伏羲大典和伏羲文化旅游節,著力在提升“公祭伏羲大典”活動的層次和水平上下功夫,爭取將“公祭伏羲大典”由省部級層面祭祀申請報批為國家級層面的祭祀活動,進一步提升公祭伏羲大典和伏羲文化旅游節的影響力。
二是堅持以重點項目為抓手,從實際出發,高起點謀劃、高標準定位,做好“祖脈文化旅游圈”的規劃建設,積極實施中華伏羲文化園、大地灣考古遺址公園、麥積山文化旅游產業園、軒轅文化產業園、秦風民俗園等重點項目,加快祖脈文化旅游資源開發步伐,盡快把資源優勢轉變為產業優勢,提升文化旅游業發展水平。
三是堅持以組團發展為支撐,充分發揮“隴東南五市旅游聯盟”的作用,加強與平涼、慶陽、隴南、定西等市的合作交流,依托伏羲女媧、皇帝炎帝、周祖秦祖、李氏趙氏等祖脈文化資源,整合力量,抱團營銷,共同打造隴東南祖脈文化旅游圈,開創旅游聯動發展新局面。
(來源:每日甘肅網)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