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資訊頻道 > 農牧頻道 > 行業信息

鄉村振興一定要主抓根本?

時間:2019-01-28 12:57:19來源:中國甘肅在線編輯:黃明點擊:

鄉村振興戰略是習近平總書記2017年10月18日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戰略。十九大報告中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了二十個字的總要求,即“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它分別從鄉村的生產發展、生態建設、精神面貌、社會治理、生活狀態這五個角度提出的具體要求。2018年2月4日中央一號文件頒布,即《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 2018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說,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鄉村振興的最終目標,就是要不斷提高村民在產業發展中的參與度和受益面,徹底解決農村產業和農民就業問題,確保當地群眾長期穩定增收、安居樂業;A設施建設是發展產業的前提,產業發展兼顧環境保護和美麗鄉村建設,產業發展以是農民參與就業和收益為方向。

046296a607d5338412faadd3ee1f4bb1.jpg

鄉村振興一定要抓住根本?那么,什么是根本?筆者認為,鄉村戰略的實施對當前我國農村發展至關重要,這將成為解決好“三農”、激活農村活力、彌合城鄉差距的重要武器。當前,要緊緊抓住農業這個基礎,依托農產業為支柱,文化創意元素為靈魂,創建扶貧車間解決農民就業,推動鄉村旅游發展和農民致富,達到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確定政府、村黨支部、村委會、企業、村民等各自的職責定位,充分發揮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的主體地位,最終走向鄉村振興發展之路。

1、農業是基礎。農業是人類社會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農業是支撐整個國民經濟不斷發展與進步的保證。目前,我國農業發展方式仍比較粗放,傳統農業基本還是靠天吃飯。要改變這種現狀,就必須發展現代農業產業,走現代農業產業化之路。一方面,要改變傳統的小農經濟生產模式,實現農業生產過程的機械化,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另一方面,還要把先進的科學技術廣泛應用于農業,不斷完善農業的基礎科研、應用科研及推廣體系,不斷提高科技對增產的貢獻率,從而提高農業產品產量、質量,降低生產成本,實現生產技術科學化。要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優化品種結構,提高單產水平,不斷增強綜合生產能力,加大力度扶持糧食生產;要大力推進土地整治,搞好規劃,統籌安排土地整理復墾開發、農業綜合開發等各類建設資金,集中連片推進農村土地整治,實行田、水、路、林綜合治理,大規模開展中低產田改造,提高高標準農田比重;要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發展,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示范社建設行動;要加快發展多種形式新型農村金融組織和以服務農村為主的地區性中小銀行。

2、產業是支撐。市場是農業產業化的起點和歸宿。農業產業化的經營必須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改變傳統的小農經濟自給自足、自我服務的封閉式狀態,其資源配置生產要素組合、生產資料和產品購銷等靠市場機制進行配置和實現。探索在產業扶貧上盡量讓貧困戶分擔點成本的做法,通過有效參與和投入,提高貧困戶發展的積極性和責任心。完善政策設計,在政策支持上適當引入競爭性機制,通過“早干多支持,晚干少支持”的政策安排,激勵貧困群眾不等不靠,積極主動地干起來。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實現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是提高農業競爭力的重要舉措。要圍繞支柱產業和主導產品,優化組合各種生產要素,對農業和農村經濟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形成以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集種養加、產供銷、內外貿、農科教為一體的經濟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3、文化是靈魂。中國文化的強大生命力,表現在它的同化力、融合力、延續力和凝聚力等方面。在以農業為生存根基中國,農業生產的節奏早已與國民生活的節奏相通。我國的傳統節日,包括最隆重的春節,均來源于農事,是由農業節氣演化而成的,中國人很早就認識到農耕是財富的來源。“不耕獲,未富也!中國古代傳說的“神農氏”時期,其主要標志是農業經濟的發展!栋谆⑼ā氛f:“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于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于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也。”《新語》說:“至于神農,以為行蟲走獸,難以養民,乃求可食之物,嘗百草之實,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這些資料都是中國農耕文明初期的反映。農業文明涉及到人口、土地、氣候及社會政治等多方面的因素,正是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構成了中國農業文明的獨特性。現代農業文明的實現,不僅滿足了人類對能源、資源的需求,同時也推動了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意味著對傳統經濟社會組織的顛覆與改造。近幾年來我國農村文化產業獲得了長足進步,有效地推進了農村產業轉型升級、文化繁榮與社會發展。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解決好三農問題是現在農村發展的重中之重。文化產業作為現在社會的朝陽產業正在不斷發展,其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農村文化產業要想得到更好的發展,必須有正確的政策、法規指引,有科學的思想、建議來引領。

4、扶貧車間是關鍵。面對農村貧困人口規模大,但因文化程度低、身有病殘、需照顧家庭等客觀原因,無法實現外出轉移就業的實際難題,打造以“扶貧車間”為載體的就業扶貧新模式。創建就業扶貧車間是精準扶貧的新產物,它的建設使用幫助貧困人口實現了家門口就業,讓貧困人口通過自己勞動脫貧,脫貧的比較有尊嚴,受到社會普遍關注和認可。特色農業扶貧車間,為脫貧攻堅具有“造血”功能。立足當地特色產業,把產業鏈條延伸到鄉村,把一些技能要求不高的簡單工序放到農村,組織不便外出打工的貧困人口利用農閑時間到就業扶貧車間進行生產加工,不僅降低了企業用工成本,增加了村集體收入,還讓貧困群眾實現了“一人就業、全家脫貧”,實踐證明是目前一種比較好的脫貧方法,將為精準扶貧提速。扶貧車間建設要堅持“四個結合”(即:與群眾生活相結合;與當地主導產業相結合;新建和改造相結合;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實體經濟與網絡經濟相結合),要具備長遠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5、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指的就是以農業為基本依托,通過產業聯動、產業集聚、技術滲透、體制創新等方式,將資本、技術以及資源要素進行跨界集約化配置,使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和銷售、餐飲、休閑以及其他服務業有機地整合在一起,使得農村一二三產業之間緊密相連、協同發展,最終實現了農業產業鏈延伸、產業范圍擴展和農民增加收入。黨中央、國務院關于“三農”的決策部署,明確農業綜合開發以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和推進農業現代化為目標,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大力建設高標準農田,積極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打造農業優勢特色產業集群,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有效提高農業的競爭力。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方式靈活多樣,形式不拘一格,其主要方式大致有:(1)延伸農業產業鏈或發展農業循環經濟。(2)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相關產業組織通過在農村空間集聚,形成集群化、網絡化發展格局。(3)農村第一、第二、第三產業雖然在空間上分離,但借助信息化等力量實現網絡鏈接。(4)通過開發、拓展和提升農業的多種功能,賦予農業的科技、文化和環境價值,提升農業或鄉村的生態休閑、旅游觀光、文化傳承、科技教育等功能,發展休閑觀光農業或創意農業,或打造富有歷史、地域和民族特色的特色景觀旅游村鎮。(5)開發食品短鏈,用可持續的農業生產方式生產出本地化、可持續、替代性食品。

6、政府指導齊抓共管。鄉村的振興離不開基層的有效治理。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這一政策安排是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中的“治理有效”的具體體現。其中自治是治理有效的基礎、法治是治理有效的保障,德治最終是融合在鄉村自治和法治中,是治理有效的內化與升華。這三者各盡其能又相互銜接,共同構成鄉村治理格局。鄉村振興是一場規模巨大的戰役,只有厘清了多元參與主體的職能邊界,確定好政府、村黨支部、村委會、企業、村民等各自的職責定位,才能促進所有鄉村振興利益相關者的有效分工與協作,才能發揮好政府的引領作用、村支兩委的戰斗堡壘作用、工商企業的支撐作用和農民的主體作用。

7、實現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的主體地位。農民是鄉村振興的承載者,也是鄉村振興的受益者,還是鄉村振興效果的衡量者。農民沒有積極性,鄉村就必然難以振興。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把“堅持農民主體地位”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基本原則,它不僅是鄉村振興的根本要求,而且是鄉村振興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更是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場所決定的。一方面是要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大力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民合作和聯合,另一方面要發揮新型經營主體的帶動作用,發展連片種植,實現規;Mㄟ^教育、培訓、宣傳、典型引導、邊干邊學等方式,幫助農民了解、熟悉參與村級事務決策、協商和監督的權利、規則和技術,提升農民作為農村基層社會治理主體和受益主體的能力,以激發農民的主體作用,創造真正屬于他們自己的生活,讓農民成為鄉村振興的真正主體。(文/黃明,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文章
中國甘肅在線關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版權聲明|聯系我們|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