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園人家(效果圖)
梨園秋色首席記者首席記者馬軍馬軍攝攝
新華網甘肅頻道消息 什川古梨園在全國乃至世界范圍內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復制性,具有強勁的市場競爭力。但梨花花期短,受季節性影響較大且缺乏品牌塑造,吸引力不足,制約了景區的發展。如何在景區規劃、建設中突破瓶頸,皋蘭縣文化旅游局近日組織召開“什川古梨園景區總體規劃專家研討會”,邀請西北師范大學、甘肅省規劃設計院、甘肅省林業規劃設計院、蘭州文理學院的相關專家為什川梨園黃河奇峽景區規劃預先把脈、建言獻策。經公開招標確定的規劃編制單位陜西省旅游設計院將根據專家意見對規劃進行修改、完善后實施。根據《規劃》,什川梨園將通過文化、體育和旅游的融合,增加游客體驗、互動項目,黃河奇峽將打造高60米、寬60米、落差55米,僅次于黃果樹瀑布(74米落差)的黃河景觀瀑布,打造“黃河之水天上來”的勝景。并通過黃河奇峽的航運,串起什川梨園和青城古鎮兩個景區,全力打造西北地區黃河水上旅游“黃金線”。
什川梨園
建設融體驗娛樂為一體的黃河影視城
什川梨園擁有500年歷史,數萬畝的種植規模,先后獲得了“世界第一古梨園”、“中國首批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國家級生態鄉鎮”“影響世界的中國文化旅游名鎮”、“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點”、“國家4A級旅游景區”、“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等七個國家級榮譽稱號。成功入圍百萬人次核心旅游景區。
專家認為,什川境內生態優越,南北青山為屏,黃河橫亙,風光旖旎,優質的生態資源為什川發展旅游業,構建山水田園生態休閑品牌,以旅游帶動新型城鎮化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但景區核心資源季節性明顯,可游覽天數有限;基礎設施及旅游服務設施不完善;景區管理不成系統,缺乏運營模式探索。綜合來看,什川的優勢在于知名度高,近郊區位,占據對接都市的明顯優勢。劣勢為旅游起步晚,基礎設施薄弱;建筑缺乏特色,千篇一律;梨花花期短,游覽季節性強。為打破發展瓶頸,擬按照“一帶一核一心四片區”的布局結構進行規劃,其中一帶是黃河風情帶,一核為百年梨園,一心為文化旅游體驗中心,四片區包括旅游綜合服務區、優美小鎮示范區、生態田園休閑區和體育運動休閑區。文化旅游體驗中心擬定為映像什川,將依托黃河南岸地塊,融影視拍攝、黃河風情體驗、休閑娛樂為一體,打造具有黃河風情的影視城。延長游客游覽時間,豐富什川旅游產品體系。依托西南側大奔頭山山體,以運動休閑為理念,打造融運動娛樂、創意休閑于一體的極限運動聚集地,子項目包括登山、攀巖、滑翔、熱氣球、山地自行車、越野摩托等,探索體育產業與休閑旅游融合發展的新模式。
保護開發
把上車村打造成蘭州的“袁家村”
什川梨園被譽為全球罕見的“活植物標本”和難得的“梨園博物館”,其唯一性和不可復制性要求梨園景區必須保護與開發并重,在保護梨園核心的同時,注重梨園經濟的挖掘,用經濟收入反哺梨園保護。為此,陜西省旅游設計院規劃在百年梨園打造上車水街。上車村位于古梨園核心片區內,建議由政府牽頭統一組織管理,在原有村民自發形成的街道上,進行風貌整治、綠化配置,建筑外立面改造,將架空電力線全部改為地下鋪設。引入黃河水,打造沿街而過的小溪,增添街道景致。街道內部融入各色黃河水車形象,通過地雕、景觀小品、半景畫、墻面裝飾等形式展現水街特色。并通過地方小吃、茶吧、主題會所等業態來充實街道內涵,匯聚人氣,形成熙熙攘攘的水街形象,打造百年梨園中最為熱鬧的片區。把上車村打造成蘭州的“袁家村”(陜西著名生態民俗旅游地)。
“什川古梨樹經濟效益下滑,形成了部分居民對古梨樹管理投入越來越少的惡性循環。”皋蘭縣文化旅游局局長魏玉潔表示,為了更好地保護古梨樹,使古梨園的價值最大化,應當走“以開發促保護,以保護促發展”的路子,由純經濟果園向生態文化園轉型,把經濟效益與生態文化和旅游效益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保護——開發——增值——保護”的良性循環。什川古梨園可利用古梨樹資源,發展半畝園經濟,按照五星級生態酒店標準,在梨園建造每間僅能容納2-3人的小木屋別墅,形成“梨園深處有人家”的唯美意境。并在周圍配置半畝田地,向游客出租,免費提供農具,供游客在不同的季節選擇性種植(或采摘)花卉、蔬菜、中藥材等作物,讓游客充分體驗勞動的樂趣。同時,在半畝園中增加梨園特色小吃、酒吧、書屋等服務項目,讓游客“游在梨園,吃在梨園,住在梨園”,深切感受歸園田居的愜意。
另外,通過開展古梨樹認領活動,號召熱愛公益事業的人士進行古梨樹領養,確定領養關系后,可享受免費參與、免費品嘗、園區使用、公益大使、古樹樹命名等特權。
黃河奇峽
打造60米寬的黃河景觀瀑布
與什川梨花相媲美的還有滄桑古樸的黃河奇峽旅游風光。黃河奇峽西起什川小峽發電站,東至青城大峽發電站,全長31.5公里,長、奇、險堪稱黃河之最,故名大峽。縱觀整個黃河流域的旅游景區,蘭州黃河大峽谷的‘奇、特、險’的地貌特征在整個黃河流域都排在第一梯隊,從品質上來說具有國家旅游資源的檔次。
與會專家認為,黃河奇峽兩岸高山矗立,層巒疊嶂,奇峰怪石連綿不絕。既有北方山川的雄奇,又具江南水鄉的靈秀;既有奇特的自然風光,又有悠久的人文景觀。沿岸
三十六峰、七十二崖,峰峰顯奇、崖崖蘊景。
為進一步做好黃河文章,皋蘭縣擬在什川鎮十字溝以南,黃河岸邊的山脈設計建設水流量1200m3/h,用電量200kw/h,揚程55m,高60米、寬60米、落差55米,僅次于黃果樹瀑布(74米落差)的黃河景觀瀑布,打造“黃河之水天上來”的勝景,彰顯慷慨激昂、勇往直前的黃河文化精神。目前,該項目已完成可研報告、初步設計的編制和批復,進入招投標階段。通過一系列項目的實施,以“父親峽,母親河”為主題打造黃河奇峽、花漾什川的蘭州旅游新名片。
景區交通
通過航運串起什川梨園和青城古鎮
交通是否便利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景區的吸引力。目前,連接什川與蘭州的鹽什公路升級改造已正式開始,預計2017年完工。屆時,蘭州至什川僅需15分鐘車程,區位優勢明顯。未來,隨著蘭州北繞城高速的建成通車,什川將融入區域大交通網絡之內,成為黃河風情線大景區上重要的旅游節點。
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甘肅接待國內外游客數量達1.26億人次大關,實現旅游總收入720億元;蘭州市接待國內外游客3390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262億元;皋蘭縣接待游客達181.5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12.2億元,其中什川景區接待游客突破100萬人次。榆中縣接待游客達210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14.6億元,其中青城古鎮接待游客達52.2萬人次。不斷增長的游客成為水上旅游的潛在客源市場。城鄉居民出游能力的增強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促使旅游消費層次不斷提高,傳統的觀光游比重下降,中高端的度假休閑、專項旅游日益成為市場主流。消費結構的升級和消費意識的轉變為蘭州—什川—青城水上旅游市場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因此,在當天的研討會上,專家們建議通過黃河奇峽航運串起什川梨園和青城古鎮兩個景區。
另據皋蘭縣文化旅游局局長魏玉潔介紹,作為旅游項目的基礎配套設施,什川鎮金洲頤和園和什字溝兩座碼頭的建設項目已通過縣發改、國土、規劃、環保等部門批準,并由蘭州工程咨詢公司組織相關專家對碼頭的可行性研究報告、初步設計進行評審,通過評審并取得立項批復。現已完成招投標,并開工建設。
整體規劃
將融入黃河風情線大景區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在當天的研討會上,規劃編制單位將什川文化解讀為黃河文化、農耕文化、民俗文化、宗族文化四部分。其中黃河文化是國家級文化資源,世界性文化品牌;農耕文化是世界級農業遺產,天然農業博物館;民俗文化具有地域特色和唯一性。文化資源豐富,人文條件優越,為打造人文生態旅游高地奠定了基礎。
“未來旅游活動將朝著大眾化、主題化、休閑娛樂化等趨勢發展,散客化旅游的趨勢更加明顯。旅游市場從觀光游向休閑度假娛樂游轉變,旅游者追求更多的參與性活動。自助游漸成時尚。因此,自駕營地也是必不可少的建設內容。”專家們一致認為,什川古梨園是一塊非常獨特而又寶貴的生態資源和旅游資源,在整體規劃中要以科學、健康、可持續發展為重點,按資源開發與保護利用并重的原則,進行規劃開發。并建議,按國家5A級景區的標準打造什川梨園景區,并積極申報國家級水利風景名勝區。在規劃中深度挖掘什川旅游資源,策劃精品景區,提升旅游資源價值;開拓旅游產品,形成景點網絡,設計多種旅游路線;完善基礎設施,突破發展瓶頸,完善旅游服務體系,實現什川旅游持續健康發展。
此外,根據《甘肅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大景區總體規劃綱要》,到2020年,我省將建成年接待游客達到300萬人次以上的大景區共20個。其中涉及到蘭州市的有兩個:百里黃河風情線大景區和興隆山大景區。當天的研討會明確,什川旅游將融入百里黃河風情線大景區整體規劃,成為代表蘭州城市形象的重要標志。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