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翥;男,漢族,生于1978年10月,2002畢業于天水師范學院,本科學歷。現為天水市麥積區文化館副館長。甘肅青年美術家家協會會員,天水市美術家協會會員,麥積區書協理事。2013年9月獲得由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頒發的—“高級書畫鑒定師”。2015年“書法作品”入選甘肅省“羲皇故里•魅力麥積”龍字書法大賽,2016年書法作品入選天水市第三屆書法臨帖展。其作品在省內外多次獲獎。
我的扶貧之路
今年5月,上級組織安排,我到利橋鎮秦嶺村報到,正式成為駐村扶貧工作隊隊員。駐村開展扶貧工作,這就意味著我要在一段時間內離開繁華的都市、熟悉的工作環境和溫馨的家庭,意味著要在艱苦的環境中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汗水。國家推行干部駐村幫扶工作是深入實施扶貧戰略的重要舉措,很榮幸我成為了其中的一員。
秦嶺村地處秦嶺山脈,海拔1350米,全年高寒陰濕,農作物生長緩慢。全村103戶,418人,5個自然村。精準扶貧戶一共57戶,這幾年經過鎮黨委和村兩委,以及扶貧干部的努力。現在還剩未脫貧29戶,114人。
說到駐村扶貧這項工作,對于在城市里長大的我來說既陌生又欣慰,曾經在農村有12年的教師工作生涯,對于農村生活并不陌生,怎樣配合第一書記和村兩委會班子。憑借自己的干勁和熱情,給貧困戶帶來更好的實質性的幫助。這才是要是我深思的問題。來之前想了好多怎么樣去開展工作,把群眾利益放在首位;怎么樣去發揮和利用身邊的社會資源去幫扶貧困戶。
來到村里的第二天,我就走訪了王喜成等幾戶貧困戶。來到王喜成家,表明來意,王喜成熱情地迎上前來。我們坐在院子里閑談起來,才知道了。他已經四十多了,到現在還沒有娶到媳婦,家中還有一位老母親。家里的房屋也是危房。去年政府補貼的建房資金他沒有申請。問及為什么不要,道理很簡單—“補助款用于蓋新房不夠,他想蓋三間房子。”說起娶媳婦的事情,臉上帶著一絲羞澀。問他怎么沒有出去打工,說“年輕的時候沒有出去,現在老母親身體不好,要照顧老母親。” 走訪大多數貧困戶都因缺乏勞力、長期患病、自然災害、子女讀書、資金不足等因素致貧和返貧。其實,國家扶貧政策、扶持項目非常多,只要你肯干、勤快,肯定會致富。關鍵還是要轉變自身觀念,不能等、靠國家和政府、社會的援助,還是要自身動起來。
秦嶺村,在“三變”政策落實和實施方面,應該是走在全區的前列。今年,木耳種植基地木耳產量預估可達到1.5萬斤。“木耳基地”就是很好地把產業、農戶和企業三者結合起來,達到優勢互補。極大地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
今年暑假,在開展扶貧工作的同時。在村小學舉辦了“秦嶺村藝術興趣培訓班”。向貧困戶子女免費提供學習用品和書籍,本人親自授課,教孩子們學習“素描”、“書法”。經過15天的培訓,孩子們掌握了不少繪畫和書法專業知識。讓他們也感受一下,城里孩子們的暑假生活是什么樣子的。看著他們高興的樣子和收獲喜悅,我才深刻認識到他們缺少的是機會和條件。“扶貧致富”的同時,也要“文化扶貧”,這兩者都要抓,并且要齊頭并進。他們兩者是相互促進的關系。我準備后期開展幾次送文化下鄉活動,邀請書畫家現場“揮毫撥墨”,用這種文化藝術形式來感染村民。讓他們在閑暇之余能多提高自身文化修養,多學習,轉變陳舊觀念。只有這樣脫貧道路才會更暢通。
王翥 (天水市麥積區文化館)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