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藝術頻道 > 書法繪畫 > 藝術博文

丹青垂范藝史 風骨熔鑄畫魂——秦征先生百年誕辰隨想

時間:2023-12-03 13:49:59來源:中國甘肅在線編輯:趙小春點擊:

丹青垂范藝史  風骨熔鑄畫魂

——秦征先生百年誕辰隨想

中國甘肅在線訊(作者:趙景宇)在新中國美術發展史上,“馬克西莫夫油畫訓練班”(簡稱“馬訓班”)的存在應該說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個大事件。六十八年前(1955年),蘇聯著名油畫家、蘇里科夫美術學院馬克西莫夫教授受邀來到中國,擔任中央美術學院顧問并主持為期兩年的油畫訓練班教學工作。嚴格意義上來說,馬克西莫夫教授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位前來中國從事專業美術教學工作的外國藝術教育家。“馬訓班”的蘇聯模式和其社會主義現實主義藝術觀,以其顯性的存在代表了那個時期中國藝術的主流。其時,“馬訓班”的二十多名學員大多已是全國高等藝術院校的年輕助教甚至已有相當創作經驗的畫家,經嚴格考試層層選拔挑選出來,可以毫不夸張地講,這是新中國第一批嶄露頭角、才華橫溢的藝術精英,他(她)們日后絕大部分都成為了新中國油畫領域的中流砥柱!這一年,秦征先生31歲,在他從中央美術學院調干班畢業的第三年,隨即考入“馬克西莫夫油畫訓練班”,成為新中國培養的第一批油畫家中的一員。

秦征先生在“馬訓班”的兩年深造,為他日后成為一位成熟且杰出的油畫藝術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馬克西莫夫教授所帶來的俄羅斯畫派的嚴格造型體系和訓練方法,其源頭則是以德國和法國為主的歐洲古典主義學院派,而就當時中國油畫語言藝術本體而言,所缺少的極為重要的一部分,正是莊重典雅的古典主義訓練這一環節。新中國成立以后,由于意識形態的政治原因,無形之中阻斷了東方與西方現代藝術的相互融通,而作為異質藝術的油畫唯一能夠從國外得以借鑒的,就只有由馬克西莫夫教授等專家從蘇聯或者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所帶來的,對歐洲古典主義經過改造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風格的“蘇式油畫”,這勢必會給新中國油畫藝術事業的發展造成一定的局限性。然而極具意味的是,中國油畫藝術原有的寫實手法與現實主義“蘇式油畫”確乎有著一定的必然聯系,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甚至都是一脈相承的。亦正因如此,在中央美術學院求學期間授業于徐悲鴻、王式廓、吳作人的秦征先生,才在馬克西莫夫教授風塵仆仆地踏上中國的土地,開講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油畫藝術時,秦征先生才并未感覺到突兀,而是很自然地進入到了良好的學習狀態中,并在短短的兩年時間里取得了非常豐碩的藝術成果。這固然與“馬訓班”學員們勤勉刻苦的努力和澎湃高漲的藝術熱情密不可分,但社會主義現實主義與中國既有的寫實主義油畫傳統的契合,也是極其重要的客觀因素。馬克西莫夫教授直接引進的“蘇式油畫”及其教學方法,使得中國的美術院校油畫教學由淺入深,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學術和教學體系,無論是以歷史的眼光來看,還是按現實的價值判斷標準考量,其意義都是不容低估的,更是重大而又深遠的!

秦征先生在“馬訓班”的畢業創作《家》,作為他兩年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油畫藝術研學的直接成果,與其他學員的畢業創作一起誕生時,曾在當時的中央美術學院和中國美術界引起了極大的轟動,朱德委員長親自到“馬訓班”視察工作并和秦征先生交談,對《家》這幅美術作品予以高度評價;馬克西莫夫教授也一再強調此幅作品的藝術性遠遠超過了其它具有政治宣傳畫色彩的作品。之后,《家》便由國家文化部選送到蘇聯莫斯科參加世界青年美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時至今日,這幅作品更是作為中國現代油畫藝術的經典,和徐悲鴻先生的《田橫五百士》、蔣兆和先生的《流民圖》、王盛烈先生的《八女投江》以及周思聰先生的《人民和總理》一起,被載入新中國的美術史冊。在這幅作品中,秦征先生依照當時美術創作所倡導的“情節性繪畫”的精神和在創作中反映現實生活的要求,可以說把自己的親身經歷和親眼目睹的抗戰時期的慘烈一幕真切而又生動地通過畫筆,真實地還原到了畫面中呈現出來。畫面中那位撫墻而泣、攜子負嬰的少婦,不就是那場民族災難中無數個“流民圖”的一個典型縮影嗎!我想,秦征先生的用意還遠不止于此,他不止是要描繪百姓失去家園、流離失所這個事件本身,而是透過人物極度憂傷的體態來揭示人物內心那種絕望的悲痛,從而可以上升到中華民族的更高層面上來解讀,那就是力圖去表現整個中華民族的悲情乃至傷痛,繼而將這種肉體乃至靈魂痛苦的心理表達轉化為視覺的傷痛!我想,這是秦征先生在努力解決中國美術創作在憂傷和悲壯之中如何建構中華民族崇高美學品格的問題!然而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在那個以“歌功頌德”和“紅光亮”、“高大全”為主要基調的年代,即便是描寫戰事或者苦難,也一定是以“英雄壯舉”的表現形式來起到歌頌的終極目的,怎么可能會允許秦征先生這樣記述和表達勞苦大眾所遭受過的傷痛和苦難呢!而恰恰就是因為這幅作品,使得秦征先生由于當時的政治歧見蒙受了不白冤屈長達22年之久,直到1979年平反!倘若秦征先生在1957年至1979年之間不是去接受無休止的批斗和勞動改造,而是拿起他心愛的畫筆,干著他酷愛的藝術,他要創作出多少經典的美術作品啊!

毋庸置疑的是,秦征先生早在1950年就已進入中央美術學院學習,當時學院的領導就是游學歐洲歸國的徐悲鴻先生!秦征先生在美院研學期間就已經打下了深厚的寫實功底,及至“馬訓班”時期,他的油畫作品在構成、色彩和空間等繪畫語言方面都有了顯著的提高。置身于熱火朝天的那個革命時代,秦征先生保持著高漲的創作激情和赤誠的創作動機,但其創作的切入點,則是始終堅持畫家主體的情感體驗,畫面中亦是更加注重用詩化的語言來凈化現實,對感情的力度的關注要遠遠大于對繪畫技法的追求。誠如斯言,秦征先生他在作品中力圖表現的,就是呼喚人性的回歸,強化人內心的主觀精神!他堅定地持守著現實主義立場,但他堅決摒棄矯揉虛假的現實主義和夸張造作的情感,我強烈地感受到,這必定是秦征先生的性格和氣質的使然!

秦征先生1924年冬天生于河北省行唐縣,1937年夏天考取保定育德中學,尚未入學之時,日寇炮轟盧溝橋,隆隆炮聲不僅震撼著中華大地,更是震碎了億萬中華同胞的心!在中華民族處于如此危亡的緊急關頭,立地生離死別,秦征先生不由分說,伴著《義勇軍進行曲》的雄壯節拍,一往無前,奔赴前線,義無反顧地投入到了抗戰救國的革命運動洪流之中!即便如此,戰爭也沒能泯滅秦征先生內心高燃的藝術情懷。他在家鄉的街頭土墻上繪就了一幅《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的壁畫,動員全民團結抗戰,跟隨著部隊每到新的駐地,凡是寫標語、畫壁畫之類的任務總是交由秦征先生去完成。藝術之神的幸運就這樣垂青到了秦征先生的頭上,而宣傳重擔也自然就落在了他的肩上。同年夏秋之交,八路軍發動“百團大戰”,秦征先生親眼目睹了“平山婦女擔架隊”冒雨強渡滹沱河的驚險場面:女隊長此時已身染重疴,但依然挺身而出,背起傷員,在湍急的河流中奮力跋涉前行!受盡日寇殘害的邊區婦女,同仇敵愾的民族之恨,革命士兵的手足之情,鑄就起了一股女性覺醒后的無窮盡的堅韌和毅力,構筑起了一道堅固的血肉長城,亦繪就出了一幅中華兒女浴血奮戰、不畏強敵的史詩畫卷!秦征先生隨即便畫出了《婦女擔架隊長》肖像并且親自木刻、拓印到了《支前戰報》上。迎著初升的朝陽,秦征先生高高托舉起他16歲花季第一件木刻作品,奉獻給了邊區姐妹這些披堅執銳的東方女神們。此后,秦征先生在特定的全民抗戰歷史環境下,接連創作出《平溝去》、《軍民秋收》、《夏鋤》、《號角》、《上前線去》等木刻作品,這些作品中承載著秦征先生曾歷經過的金戈鐵馬的戰斗生涯,雖九死而不悔,秦征先生的藝術激情和革命熱情與抗戰士兵的步槍一起,化作一團團的火焰,沖向戰場上的日寇,把日寇消滅在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

秦征先生是一位革命畫家,更是一位人民畫家。作為革命軍人出身的他,日后的事實也雄辯地證明,這種軍人的性格對于一位藝術家來說是有多么地重要。1952年,秦征先生從中央美術學院調干班畢業后,調入華北文聯創作組。在其后很長一段歲月里,他創作了許多人體、風景和靜物畫。其時,他和很多那個年代的人一樣,即使在經歷了數不清的政治運動之后,秦征先生的創作熱情并未因此而消退,他仍然是想用一種理想主義的情懷來借以表現火熱的現實生活。他長期以來積累起來的學院派深厚的藝術功底,準確的藝術造型能力、完整的油畫關系以及對藝術的真摯感情,使他具備了駕馭大型作品的能力,需要的只是真正調動一位真誠藝術家創作激情的契機。

1988年,秦征先生攜五位青年畫家共同完成的大型穹頂壁畫《精衛填海》,堪稱其主題性創作的大型作品。在這幅面積達600平米的藝術空間里,秦征先生領銜創作的這幅古典文學題材的史詩巨作,繪畫需要形式上表現出鮮明的創新意識,更加強調線條對于畫面的表現力度,關注提高色彩的純度和飽和度,在表現手法上沒有見到絲毫的意圖簡單地將西方油畫的寫實與中國民間繪畫因素拼湊出“民族化”的機械化傾向。相反,秦征先生將這幅創作作為他探索新的繪畫語言的實踐機會,自覺地用中國傳統的審美觀念對蘇式現實主義油畫進行改造,既對作品題材所規定的場景傾注他從未或缺的熱情和真誠,同時又不失時機地完成了自己對油畫藝術語言一次又一次的創新和追求。秦征先生在畫面的構圖和人物的造型上并沒有刻意去營造一種司空見慣的史詩般的宏偉感,卻總是比較注重題材細節問題上的巧思妙構,精妙絕倫地呈現出了畫面人物的崇高和偉大!再如作品《心懷天下人》(1978年),創作于文革后期周恩來總理逝世兩年之后。作品選取了一代偉人周恩來在考察勞動人民的飲食生活中的這一感人細節作為切入點,真切表達了身為總理心系人民、時刻關心人民的人格魅力和崇高的人生境界!再舉作品《濤聲》為例,秦征先生展現出了其高度的概括能力,筆觸簡約粗放,這與作品的主題更是極相吻合,色彩處理也是恰到好處!這件作品宛如一首慷慨激昂而又悲憤激烈的豪放詩篇,依我的眼光來看,這又何嘗不是秦征先生的一曲激越的生命交響曲!透過畫面它所傳遞出來的感人的情感力量,足以滌蕩且震撼人的靈魂啊!    顯而易見的是,在秦征先生的身上,擁有著“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邢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理想信念和藝術精神,而這種理想信念和藝術精神,足以使他創作出突顯時代風貌的具有宏大敘事情節的皇皇巨制,但與此同時,在其內心,則深深蘊藉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細致入微,絲絲入扣的另一種詩人情懷。

對于一個真正的藝術家來說,時間或許會改變他思考和觀察事物的方式,感覺也會隨之發生變化,藝術風格同樣亦會通過自身適應、表達新的時代精神而改變。以“八五美術新潮”為標志的現代美術運動,為中國藝術家們提供了這種變化的最大可能性,這也使得像秦征先生這樣已經卓有成就的成熟藝術家們面臨著新的挑戰,與他有著相同藝術經歷和學術背景的同時代藝術家中相當一部分,似乎是順理成章地舉起了“新古典主義”的旌旗,把新中國成立以來的蘇聯學院派很方便地轉換為法國十九世紀新古典主義的精細畫風,而成為新時期中國油畫藝術的正統主流。這,原本也是無可厚非的,但秦征先生很顯然并沒有走向這條發展路徑。雖然以他長期以來所積淀起的深厚的學院派藝術底蘊,完全可以毫不費力地選擇這條所謂的“捷徑”,但他似乎并不想再去滿足社會對于精湛逼真的繪畫技巧的視覺期許,也不想去迎合人們對于鄉土風情的獵奇心理,而是毅然決然地從學院派的壁壘中突圍出來,創新思變,從精神指向上朝寫意性、抒情性和中國傳統審美意象靠攏,建構起屬于自己的繪畫藝術語言和風格。秦征先生表現出了超乎常人的勇氣和膽量。我想,這在他們那一代老藝術家群體中著實是不多見的!

認真品讀秦征先生的作品就會發現,多少年來,他一直以一種異乎尋常的毅力和勇氣,改變著自己觀察事物的習慣定勢,努力適應并掌握現代繪畫的思維方式,讓自己始終處于一種鮮活的、充滿動感的創作狀態之中。創作于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山杏花》、《古榕戰道》、《古老的民居》、《漁陽村景》、《橫山道上》以及九十年代的《冰上白洋淀》、《夕照賦》、《暮秋之野》、《夢境》等一大批作品,色彩強烈、筆觸粗獷、造型概括,與他先前的作品繪畫風格明顯拉開了很大的距離。在這些作品中,畫面的語意不再是單向度從某個主題中滋生、引發出來,而是從畫面自足的色彩和圖式結構等因素中自然地生發開來,從而使畫面顯現得更加純粹和洗練。作品的筆觸盡管格外地疏放凝重,構圖亦明顯地簡約提煉,卻依然蘊涵并體現著藝術家本身見微知著的細膩情感,作品盡管仍然以現實主義為基調,但已隱約可見表現主義的藝術傾向,秦征先生的作品畫面構圖的簡約和物象造型的概括是很令人嘆服的,究其實質,這應是他對中國傳統繪畫寫意性的追求。所謂“筆簡意足”,重在表現對象的氣質神態和表達自身情感的體驗,秦征先生確已達到了高妙的藝術境界,他的作品所呈現出來的強烈的寫意意識,色彩追求淡雅清逸幾乎達到了極致,秦征先生所營造出來的寧靜、恬淡的意境,且帶有一股淡淡的憂傷,恰如一首首感人至深的抒情短詩,給人以無盡的遐想。

探尋秦征先生數十年來不斷圖變的藝術創新之路,我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它有一條清晰而又明朗的發展軌跡,這就是統領他藝術風格的詩性繪畫語言的建構。秦征先生的油畫藝術創作已經越發延展成為他抒發胸臆、鋪陳和拓展想象力的情感過程,他在畫面中所營構的和諧的色彩以及委婉的筆觸,已不僅僅是外部世界中的和諧和委婉,而是其精神和靈魂層面上的心象的直呈和表達。秦征先生的藝術作品傳遞出了幽雅、恬淡、沉靜、雋永的生命節律,即如一首首意蘊深遠的抒情詩,又仿若空中回旋于耳畔的歌聲,纏綿于畫面的物象之中,彌久不散。這是秦征先生運用獨特的色彩關系以及空間結構所營建的詩的語言,從中幻化出獨具魅彩的詩性意蘊,達到了極富詩情雅意的審美意境。秦征先生對于油畫藝術的深刻理解和精準把握以及完美表達,使得其作品已遠遠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形式美”,他通過對外在形象的不斷提煉和純化,擺脫了視覺習慣定勢而反觀內心,傾聽靈魂的聲音,在更加純粹的藝術形式中,獲得自我情感體驗的真實性,正如康定斯基所反復強調的“內在的音響”。誠然,這種充實的“內在的音響”所透出的具有強烈穿透力的詩意和抒情,構成了秦征先生油畫藝術的基調,由此,在不同歷史時期,他的藝術圖式雖然不斷發生著變化,但這種總的藝術基調卻始終如一,不僅沒有變化而且越發地得以彰顯。

夜深人靜之時,捧讀著秦征先生的畫冊,我的心情是久久不能平靜的,特別是當目光再次凝視他的那幅作品《家》的時候,我的心在顫抖,在流淚,甚而在滴血!秦征先生此生雖遭遇命運的不公,然而蒼天有眼,秦征先生把藝術的觸角深深地植入中華大地,他筆下所表現的世間萬物,何曾不是他的精神寄托而已啊!他從中國的現實主義油畫本義出發,不斷進行著具有創新意義的繪畫語言形式的探求,更是不斷探求在這種語言形式背后所隱匿的情感方式乃至生命狀態。

八十六年前,秦征先生從華北平原的小村莊走出,昂首闊步地踏上了抗戰救國這條崎嶇不平的藝術征途。漫漫征途中,秦征先生雖歷經風雨滄桑而癡心不改,用手中的畫筆,飽含深情地努力踐行著“藝為人民”的文藝宗旨。秦征先生作為新中國培養起來的第一批油畫精英,同是又是新中國美術事業的親歷者和參與者,他以一顆赤誠的拳拳之心投身于新中國的美術事業發展的滾滾洪流中,他的藝術是在槍林彈雨中產生并歷經革命烈火和蹉跎歲月洗禮后依然巍然聳立的精神豐碑,他的人生更猶如燭照東方的智慧永久閃耀在其奔流不息的生命長河中!

在二十世紀的中國美術界,秦征先生成為將西方油畫藝術轉變為中華民族油畫藝術的代表性藝術家,在新中國美術史上寫下了濃重的一筆!

秦征先生的筆墨丹青垂范著千秋藝史,而其風骨則已然熔鑄成永生不滅的畫魂矗立并長存于浩然天地之間!

秦征先生的生命與他的藝術永在,與日月同輝!

值此秦征先生誕辰一百周年之際,特著此文,以示深切緬懷、紀念。

(本文作者為著名文化學者、文化部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北京陳少梅藝術研究會會長)

2023年11月28日

nEO_IMG_1.jpg

秦征先生影像

秦征,當代著名油畫大家、美術教育家。1924年10月出生于河北省行唐縣,1938年參加抗日戰爭,1950年入中央美院學習,師從徐悲鴻、吳作人、王式廓,1952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調干班,1954年奉調參與中國美協籌備工作任黨支部副書記,1955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前蘇聯K·馬克西莫夫油畫訓練班任班長(支部書記),1957年畢業創作油畫作品《家》由國家選送參加蘇聯莫斯科世界青年美展,1960年至1968年任天津美術家協會創作員,1980年至2005年當選并擔任天津美術家協會主席,1981年當選天津文聯副主席,1983年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書記處常務書記并率團出訪日本,1985年當選第四屆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1986年率中國文聯代表團出訪意大利、西班牙,1987年中宣部任命為中國美術家協會黨組書記(臨時領導小組組長),1988年受天津市政府委托為天津新火車站聯合創作完成大型穹頂壁畫《精衛填海》(參加第七屆全國美展)并獲魯迅文藝獎,1989年率東方美術交流學會代表團再次出訪日本,1991年獲國務院首屆“表彰為發展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做出突出貢獻人物”授予政府特殊津貼并頒發證書,1992年率中國美術家協會代表團出訪朝鮮,1997年作品《家》《悠悠我思》分別入選《中國現代美術全集第二卷、三卷》(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1998年被中國美協第五屆主席團聘為顧問,作品《心懷天下人》捐贈天津市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并被永久收藏,1999年作品《家》入選《新中國美術50年》畫集(中國美術家協會主編、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總社出版),2003年被中國美協第六屆主席團聘為顧問,作品《家》《悠悠我思》入選《中國油畫全集》(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2004年《秦征速寫集》出版(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2005年被聘為天津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2006年被聘為中國油畫學會顧問,2008年被中國美協第七屆主席團聘為顧問,2013年被中國美協第八屆主席團聘為顧問,2015年獲天津美術學院終身成就獎,2018年被中國美協第九屆主席團聘為顧問。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書記處常務書記、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天津文聯副主席、天津美術家協會主席、天津美術學院教授。

代表作品有《家》《悠悠我思》《心懷天下人》《夕照賦》《日月同輝》《明月出天山》等。近二十年來致力于創作具有民族藝術風格、詩化傳統意蘊和時代風貌的中國油畫作品,代表作品有《雪鷹》《藍韻》《望昆侖》《冬至太行》《今月曾經照古人》《暮秋之野》《夢境》等名世。

秦征先生作品賞析

nEO_IMG_2.jpg

《海防一兵》  1963年  秦征作品

nEO_IMG_3.jpg

《家》  1996年重繪  秦征作品

nEO_IMG_4.jpg

《心懷天下人》  1978年  秦征作品

nEO_IMG_5.jpg

《悠悠我思》  1987年  秦征作品

nEO_IMG_6.jpg

《賀龍在1968》  1979年  秦征作品

nEO_IMG_7.jpg

《百花之花》  1962年  秦征作品

nEO_IMG_8.jpg

《老游擊隊員》  1963年  秦征作品

nEO_IMG_9.jpg

《古榕戰道》  1986年  秦征作品

nEO_IMG_10.jpg

《橫山道上》  1976年  秦征作品

nEO_IMG_11.jpg

《山杏花》  1981年  秦征作品

nEO_IMG_12.jpg

《濤聲》  1986年  秦征作品

nEO_IMG_13.jpg

《夢境》  1995年  秦征作品

nEO_IMG_14.jpg

《雪鷹》  1986年  秦征作品

相關文章
中國甘肅在線關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版權聲明|聯系我們|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