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角麗牛頭骨標本
巨鬣狗(頭骨及下頜骨標本)
鏟齒象骨架標本
近期,一個距今800萬年的始柱角鹿頭骨化石新種在和政縣晚中新世地層中被發現。經中國科學院專家研究,該新種是世界上已知的第一個始柱角鹿頭骨化石,對于古動物研究意義重大。這一重大發現,再次將世界的目光聚焦到中國和政這片古老的土地上。
和政縣位于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的交匯地帶,特殊的地理位置孕育了豐富的古動物化石,其數量之豐富、種類之繁多、保存之完好世界罕見,占據了六項世界之最,是人類社會一筆不可替代、不可復制、無法再生的寶貴遺產。
然而,數十年之前,這些深埋在地層之中的人類瑰寶,被誤認為能治病的“龍骨”,使得此后的發現、發掘,具有神秘而傳奇的色彩。
本報特約撰稿人 李斌
神秘的“龍骨”論斤賣
20世紀50年代的一個春天,和政縣在興修水利時,發現了大量奇形怪狀的灰白色石頭。
人們用鐵鍬、鎬頭去刨挖,想一探究竟。結果他們被眼前這些石頭所震撼——因為看上去,它們像是龐大動物的頭骨和肢體。他們發現,假如身上某處被劃傷流血,用刀子刮些石頭粉末敷上,血就會被止住。
“什么動物才有這么大的體格?骨頭還能止血?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龍骨’?”消息迅速在當地傳開。
龍骨,最早出現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 “龍骨最粘澀,能收斂正氣,凡心神耗散,腸胃滑脫之疾,皆能已之”。在我國諸多醫藥典籍中,也有“龍骨”入藥的傳統。
一些民間的藥販和醫藥部門甚至開始決定收購這些所謂的“龍骨”。“龍骨”能賣錢,這對并不富裕的和政人來說,的確是個好消息。
到了20世紀60年代,和政縣興起了大修梯田的運動,開山的炮聲回蕩在和政起伏的群山里,人們在平田整地的過程中也相繼發現了越來越多的龍骨。
“‘龍骨’能治病,還能賣錢”,一時間,人們在和政縣有30多個龍骨發掘點的上百個洞穴中進行著長時期的盲目開掘,致使大量“龍骨”被人們吃掉。
當地人回憶說,當年的和政,挖出的龍骨非常多,幾乎家家都有貯備,一些藥販子也上門論斤收購。為了方便運輸,人們還把那些體量巨大的“龍骨”打碎裝車送去收購點。
“尤其是農閑時,去挖‘龍骨’的人格外多。從沙窩里挖出的‘龍牙’很好看,很堅硬,有點像瑪瑙,又有點像玉石;有時候還會挖到形狀很奇怪的頭骨,上面裹著好多泥巴……”農民們拿著干農活時用的鐵鍬等簡單工具就可以挖到很多“龍骨”。
到了后來,外省的醫藥公司,還有些藥販子也聞訊來到和政收購“龍骨”。但是,收購方雖然多了,收購價卻仍低得可憐,最便宜時一斤不過幾毛錢。
在信息閉塞的當年,這種無知導致的瘋狂采掘,給這些在地下沉睡了數百萬年的寶貝帶來的是一場難以回望的浩劫。
在利益驅使下,人們在地上瘋狂開洞挖坑,冒著生命危險,點著煤油燈,在毫無安全保障的坑洞中尋找和挖掘“龍骨”。
有研究資料表明,自20世紀50年代末至本世紀初,和政地區出土的古動物化石,按最保守的估計也不會少于1500噸。然而,遺憾的是,其中相當一部分被人當藥“吃”掉了。另外,還有相當一部分化石流失海外。
據統計,僅1970年至1984年這14年間,我國藥材部門在和政地區收購的“龍骨”、“龍牙”達918.6噸,有院士稱之為“吉尼斯紀錄”。曾有人做過測算,若以每100公斤代表一個個體計,和政半個世紀出土的古動物化石至少有15000個個體(頭骨)。
坎坷命運遇“貴人”
隨著和政縣“龍骨”的大量出土、販賣,這種“能治病”的神秘骨頭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重視。人們隱約感覺到,這些石頭并不僅僅是藥材那么簡單。
1962年,和政縣向上級報告了發現“龍骨”的消息。
3年后,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派出年輕的留蘇古脊椎動物學家邱占祥前往和政。
來到和政的邱占祥向鄉親們仔細詢問并查看了發現化石的地點,將搜集到的所有有關化石的信息都記錄在案。他還親自走訪了售賣龍骨的藥材鋪,向鄉親們宣傳龍骨的科學價值,憑借多年積累的知識和豐富的經驗,他意識到,這里的發現將不同尋常。
返回北京后,邱占祥對搜集的資料進行了仔細的分析研究。上世紀80年代,邱占祥聯合中國科學院、甘肅省考古研究所、蘭州大學地質系等多家單位的專家學者,再次來到和政,對和政化石進行詳細的調查、搶救、保護和研究。
在今天看來,在和政古動物化石的搶救性保護中,邱占祥先生無疑是一位“貴人”。他對和政化石的保護、研究等方面做出了很多貢獻。邱占祥回憶說,他第一次到和政時,被這些古生物化石難以估量的科學研究價值及其被盜挖盜賣的驚人數字震驚了。
“那段時間,邱占祥在和政廢寢忘食地投入到古動物化石的研究中。他用俄、英、德、法、西班牙及中文6種文字查閱有關資料;在野外測量了一個又一個地層剖面,有一次,因為勞累過度而暈倒……”說起邱占祥的故事,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館長何文無不感慨。
在邱占祥看來,“這么一大批化石需要靜下心來用心鑒定和研究,沒有人監督你的工作,可你為子孫壘的是‘實心磚’還是‘空心磚’,后人還是會知道的。探索未知,有著無窮的快樂和重大意義。”
和政縣達浪鄉杜家崖村回族農民趙永昌曾經是和政地區最大的民間化石收藏者,家里藏有化石1萬多件,作為藥材出售。1975年邱占祥等中科院專家到他家考察,他了解了化石知識,認識到這是寶貝,開始從農民手中收購。趙永昌與3個兒子、一個女婿共同從民間收購化石。
當時趙永昌和其兒子家里樓上樓下的房間地上、屋檐下、過道里堆滿了化石,甚至房間床上、桌子上、茶幾上都擺滿了化石。
趙永昌說,當地農民發現化石,第一時間與他家聯系,他和兒子到挖掘現場指導挖掘,并將化石收購回來。
隨著科研工作者的系統發掘和對那些散落“龍骨”的大規模搜集,他們先后在臨夏盆地發現并確認了150多種哺乳動物的化石標本。
通過對這些化石的仔細研判,他們確定了化石的年代邊界屬于新生代晚期哺乳動物化石群。其中,以距今約3000萬年的巨犀動物群、距今1500萬—1200萬年的鏟齒象動物群、距今1200萬-700萬年的三趾馬動物群和距今250萬年的真馬動物群最具代表性。
何文回憶說,為了保護和政化石,當地政府一面取締民間私挖亂賣活動,一面開始從民間征集化石,并于1998年開始進行大面積的收購,第一次征集到了1055件化石標本,后來又陸續征集了許多,截至目前,總共征集到各類古動物化石標本3萬多件。
“尤其是第一次征集時,也是化石走私最為嚴重的時期。作為貧困縣的和政出資53萬元征集了千余件化石。如此一來,一時間連公務員的工資都無力發放。現在看來,正是那一次政府出資征集的行動,使得和政古動物化石的命運真正出現了轉折。”何文說,從那時候開始,一個大膽的想法和行動在和政開始孕育。
六項世界之最令人驚嘆
1998年11月,和政縣有關部門邀請邱占祥院士等一大批國內外專家,對館藏化石標本進行了全面系統的鑒定。經專家鑒定:這批館藏化石分屬新生代晚期的4個不同哺乳動物群,分別埋藏于和政地區四種巖性不同的地質層中:底部紅色沙礫巖中埋藏著距今3000萬年的巨犀動物群;下部埋藏著距今1300萬年前的鏟齒象動物群;中部以紅土為主,埋藏著距今1000萬年左右的三趾馬動物群;上部的黃土堆積中埋藏著200萬年前的真馬動物群。
經過科學的論證,和政發現的古動物化石占據了六項世界之最: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和政羊;世界上最大的三趾馬化石產地;世界上最豐富的鏟齒象化石——鏟齒象頭骨個體發育系列史;世界上最早的披毛犀頭骨化石;世界上最大的真馬——埃氏馬;世界上最大的鬣狗——巨鬣狗。
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館長何文說,“任何化石,由于其生物體到形成化石的幾率小且為不能再生的資源,根據以往的經驗,化石的盛產期不會持續很久。本世紀20年代在內蒙古通古爾發現的鏟齒象化石和陜西保德發現的三趾馬動物群,在世界古生物學界享有盛名。而這些化石絕大多數現存放在國外博物館中,這給我國開展地質古生物研究工作帶來了很大困難,和政縣館藏的這批化石標本在品種、數量和質量上都可以和上述經典地區的化石相媲美,從而填補了我國古哺乳動物化石收藏中的一個重要空白區。”
和政古動物化石數量之大,世界罕見。其中三趾馬化石儲量及已采集的頭骨化石標本數量為歐亞大陸之首,超過了世界最著名的希臘三趾馬動物群產地皮克米和薩拉摩斯;鏟齒象動物群化石不僅在中國而且在歐亞大陸上也是最豐富的,其數量也超過了美國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和北京自然歷史博物館的館藏;庫班豬化石也是世界上最好的一批標本。
中國科學院邱占祥、省博物館頡光普等專家認為:這批化石形成于青藏高原隆升關鍵的晚新生代,是生物進化的實證,“和政縣收藏有如此眾多屬類的古動物化石藏品,在我國是絕無僅有的”,具有極高的科研、珍藏、展覽價值。有些標本不僅在國內可稱為精品,而且在國際上也屬不可多得的典型化石,有重大的學術意義。
據了解,在館藏化石中,相當完整、比較完整的標本中,完整率達97.3%,它們全系已滅絕動物遺存。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前所長、和政古生物化石博物館名譽館長邱占祥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和政地區已發現的化石表明,這是一批具有很高的科研、展覽和保存價值的化石。其中的三趾馬動物群的化石在數量和質量上都可能超過歐亞大陸最經典的地點,希臘的Pikermi和Samos。在一個很小的區域內具有至少三個不同時代的化石十分豐富的動物群,這種現象在亞歐大陸也是少有的。”和政能保存如此多的化石標本,實屬罕見。
國內不少專家、學者開始聚集和政,保護研究開發古動物化石的呼聲也越來越高。
在專家的強烈呼吁下,和政縣先后籌資4000多萬元建成古動物化石博物館一、二號館,把流散于民間的3萬余件古動物化石征歸國有,集中進行收藏、修復和保護。隨后又建成三號館,集中陳列展覽“四大動物群”和“六項世界之最”古動物化石精品標本。
2013年,該縣在三趾馬動物群化石最豐富的產地松鳴鎮樺林村,建成以化石出露點為主體的埋藏原址館。在地質遺跡保護區,以古動物化石博物館、古動物化石原址保護館、古動物化石主碑廣場為主體,嫁接松鳴巖旅游風景區、太子山自然保護區等核心景觀,建成總面積263.8平方公里的甘肅和政古動物化石國家地質公園,形成集古動物化石科學考察、科普教育、觀光旅游、休閑度假于一體的國家級古動物化石保護與研究基地、科普教育基地。
2005年以來,以和政羊、三趾馬、鏟齒象為主打品牌的和政古動物化石展,先后在上海、臺灣等地展出,引起了國內外化石愛好者的強烈反響。2009年,和政縣被授予中國古動物化石之鄉稱號。2012年,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榮獲第十屆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實現了甘肅省縣級博物館全國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零的突破,升格為國家二級博物館,和政古生物化石國家地質公園被國土資源部命名為資源保護類國土資源科普基地。
這些在地下“沉睡”的化石,一步步為人們揭開了埋藏千萬年的遠古“記憶”畫卷,書寫了一部飛躍歷史的時空隧道,感受生物演化的萬變奇妙,震撼心靈的“石頭記”。
(本欄圖片由和政縣委宣傳部提供)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