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名稱:瑞犬納福——戊戌新年館藏文物展
主辦單位:中國國家博物館
展覽地址:中國國家博物館南14展廳
展覽簡介:為迎接2018戊戌狗年新春,中國國家博物館特策劃“瑞犬納福——戊戌新年館藏文物展”,從豐富的館藏中,精選出一百余件中國春節年俗文物和瑞犬題材的藝術珍品呈獻給廣大觀眾。
“瑞犬納福——戊戌新年館藏文物展”以“吉慶春節和生肖狗”為主題,內容共歸納為四個單元:“迎歲——春節年俗文化”、“興旺——人類生活中的犬”、“通靈——民俗文化中的犬”和“賞伴——文學藝術中的犬”。展品包含了陶器、銅器、瓷器、玉器、繪畫和民間工藝等種類。
“迎歲”部分精心挑選了具有代表性的卷軸畫、掛屏、圖冊、扇面、繡片、年畫、剪紙、鏡簾、蠟燭和瓷器,詮釋了春節的文化內涵,展現了放爆竹、貼年畫、賞燈等中國人熟悉的各種民俗活動,春節迎祥納福,趣味雅俗共賞,營造出了吉慶祥和的氣氛。
“興旺”部分著眼于日常生產生活中的犬,精選了明器、畫像磚、石碑、配飾、鼻煙壺、圖冊、卷軸畫和年畫形式的文物藝術品,展示出日常生活中犬的社會角色和重要功能。
“通靈”部分匯聚陶俑生肖犬、印章、銅押、首飾盒、托盤、玉制小狗、民間泥塑等豐富多彩的文物,從墓葬風俗、生肖文化、偶像崇拜等多方面反映犬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象征意義及精神內涵。
“賞伴”部分的展品均為不同時代和地域的繪畫作品,既有依托歷史風俗和經典文學作品的藝術創作,也有描繪犬類形象的油畫和水墨畫,無不巧妙生動。
展覽海報:
展覽作品:
明憲宗元宵行樂圖
縱37厘米、橫624厘米,絹本設色
以連環畫式構圖,繪明憲宗朱見深(1448-1487,1464-1487在位)元夜歡娛場景。在宮苑中進行的宣放煙火、喬裝貨郎、“鰲山”燈彩、百戲巡游等活動中,憲宗以不同著裝前后出現三次,伴隨長卷的展開,時空也進行著轉換。圖前有《新年元宵景圖題贊》,署款“成化二十一年(1485)仲冬吉日”,手繪“豐年賞玩之寶”。從朱見深的容貌、明代宮廷年俗文獻比對以及繪畫風格推斷,本卷應是宮廷畫家繪制的紀實性作品。訛傳此圖為1966年蘇州王錫爵(1534-1611)墓出土,實際乃是本館1959年購藏,卷末尚有清代釋篆玉(1705-1767)“西湖篆玉鑒賞”、近代程德耆“江寧程氏德耆述夔藏”鑒藏印記。
狗形鬶 新石器時代 山東郊縣三里河出土
長26厘米,高21.5厘米,口徑5.4厘米
鬶為炊具,狗形鬶為夾砂褐陶,四袋足較高,方便加熱;后背為注水口;犬口微張,為出水口;其頭部微微上揚,似在吠叫,可以防止體內的水溢出;提手如上卷的尾巴。此鬶巧妙地利用了狗的形象特點,并兼顧實用功能。
陶灶 東漢
此陶灶一頭上翹,似半船形,灶臺上依次排列三個火眼,并置帶蓋炊具,灶身兩側各懸掛一湯缶,與現代的煲湯罐十分類似,這反映了廣東地區人們的飲食特點。灶門刻畫交叉幾何紋飾,有一貓在向上攀爬,灶門前一側有一人在添柴,另一側為一犬,似在靜靜看著主人勞作。
平索戲車車騎畫像磚 漢
此畫像磚采用平面淺浮雕的表現方法,從左至右依次描繪了漢代流行的平索戲車的雜技、貴族車騎出行圖以及練武等場面,內容豐富,布局緊湊。平索戲車中的“車橦”,“橦”指的是旗桿、桅桿,表演者在兩車奔跑晃動和繩索的搖曳起伏中做出各種高難度動作,場面驚險,引人入勝。在畫像磚上方有兩只奔跑的獵犬,身體線條流暢,前肢前伸,后肢蜷曲蹬地,形象生動逼真。
白釉狗 宋
犬形銅押 元
銅質,鼻鈕。押面為方形,陰刻犬形圖案。押即印,私押即私人印章,系雕刻“花”、姓名或其他文字圖形的所簽之押,使人不易模仿。花押又稱“押字”、“畫押”,興于宋,盛于元,故又稱“元押”。元押是元私印中最富特色的一類印章,在元代應用范圍很廣。押在早期只限于王宮、官府、達官貴人,元朝時則大大地普及化,上至天子下至平民,各行各業的種種合同、票據、憑條、信簡、符契,乃至鈔匯上,無不需要加鈐押印戳記以互認或公認。
鎏金銅成就者古古日巴 明
此像中的上師戴骷髏冠,身飾有寶石鑲嵌的耳珰、瓔珞、臂釧、手鐲、腳鏈,下身穿長裙,右手托嘎巴拉碗,左臂攬一只狗,結跏趺坐在單層蓮座上。
白玉雙狗 清
白玉,質純凈光潤,密度高。以圓雕、鏤雕相結合技法雕大小雙犬伏臥于地。雙犬造型首尾環繞相接,四肢相擁,圓目,垂耳,身體豐滿渾圓。雙耳及尾部陰線刻細毛紋,為吉祥玉佩。(來源:網易藝術)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