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州區位于東經101°59′~103°23′,北緯37°23′~38°12′,地處甘肅省西北部,河西走廊東端,祁連山北麓,武威市中部,平均海拔1632米。涼州區隸屬于甘肅省威武市,東面與內蒙古自治區接壤,西鄰肅南裕固自治縣,南連天祝藏族自治縣和古浪縣,北與永昌縣和民勤縣相接。
截止至2014年涼州區轄19鎮18鄉、2個生態建設指揮部,7個城區街道辦事處,全區總面積5081平方千米,有449個行政村,聚居著漢、回、藏、滿等25個民族,總人口102.25萬(2012年)。
涼州區屬溫帶大陸性干旱氣候,2010年已發現各類礦點100多處30多種, 礦產資源品種主要有煤、陶土、石英砂、螢石等。
2001年7月27日,經國務院批準,設立地級武威市,原縣級武威市改名為涼州區。
公元前121年,漢武帝開辟了河西四郡,即武威、酒泉、張掖、敦煌四郡。武威,即武功軍威之意,因此而得名。當時武威郡下屬姑臧、張掖、武威、休屠、次、鸞鳥、撲、媼圍、蒼松、宣圍10個縣,治所在故臧。
元封五年(前106年),分天下為13州,各置一刺史,史稱"十三部刺史"。武威郡屬涼州刺史部,涼州之名自此始。意為"地處西方,常寒涼也"。三國魏黃初元年(220年),魏文帝置涼州,一直到西晉,姑臧均為涼州治所。東晉,十六國時期,前涼、后涼、南涼、北涼及唐初的大涼,都曾建都與此。
民國時期,涼州基本沿襲舊制,分別為甘涼道、督察區、專員分署所在地,轄武威、民勤、永昌、古浪、永登等縣。
從民國十六年(1927年)年到民國十九年(1930年)涼州連續發生了地震、水災、旱災、兵災和瘟疫等天災人禍。
1949年9月16日武威解放,1985年6月19日,經國務院批準,武威縣改為武威市,2001年7月27日,經國務院批準,設立地級武威市,原縣級武威市改名為涼州區。
涼州區位于東經101°59′~103°23′,北緯37°23′~38°12′,地處甘肅省西北部,河西走廊東端,祁連山北麓,武威市中部。東面與內蒙古自治區接壤,西鄰肅南裕固自治縣,南連天祝藏族自治縣和古浪縣,北與永昌縣和民勤縣相接。
涼州區內地勢呈西南高東北低,地貌類型分祁連山山地、走廊平原綠洲和騰格里沙漠三種,海拔1440~3263米,在大地構造上位于祁連褶皺系中的走廊過渡帶。西南部是祁連山東段冷龍嶺的前山地帶,為走廊帶的毛藏古凸起和蓮花山凸起,山勢降為中山、低山、丘陵和盆地,主要山峰冬青頂、蓮花山、天梯山、第五山,海拔2000~3200米;東北部是河西走廊平原地東段,為走廊帶的凹陷,呈西北-東南向延伸,按其成因和形態可分為沖積平原,沖積細土平原,海拔1500~2000米;東部是騰格里沙漠,海拔1500米以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