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時,中國封建社會進入繁榮時期,行政區劃表現出大統一的特色。唐初罷郡又置州,還按山川地形劃分全國為十道;到開元時,全國分為十五道,且道已基本上演變成以采訪使為首的監察區,地方 行政屬性太大,從而形成了道、州、縣三級地方 行政機構。自安史之亂后,方鎮統轄 諸州,成為實際上的地方 行政區域;到元和末年,唐境內共有四十七鎮。唐初莊浪西南屬隴右道秦州(州治成紀,今甘肅秦安縣西北)隴城縣轄,東北屬關內道隴州(州治通渭,今陜西隴縣)華亭縣轄。寶應三年,吐蕃貴族率兵東侵,占有今隴山地區,莊浪也陷入吐蕃之手,時莊浪境內生活著許多的吐蕃部落,唐的地方 行政建置被廢。大中三年(849),唐政府一度收復莊浪地區,大約30年之后的廣明元年(880)被又占領。五代實際上是唐末方鎮政治的繼續和擴大。五代初梁朝時,“歧”為地方割據政權,都鳳翔府,莊浪由其保勝節度使管轄,后唐時莊浪西南由其雄武節度使、東北由彰義節度使兩鎮所轄。后晉時依后唐舊制。后漢時,莊浪西南被吐蕃占領,東北仍屬彰義節度使轄 。后周時曾收箸被陷的莊浪地區,仍分屬雄武和彰義兩節度使。宋代仁宗天圣年間分全國為10路,神宗元豐年間增至23路,崇寧(1102-1106)年間以后又地增至24路。其在關隴地區設有六路,即鹿延路、環慶路、熙河路、永興路、涇原路、秦鳳路,這是北王朝在西北設置的六個大行政區,既管軍事,又管民政,實質是地方最高一級的軍事行政單位。終北宋一代,莊浪地區一直為秦鳳路的德順軍之隴干縣所轄。德順軍是屬州級的帶有軍政合一性質的地方行政機構,慶歷三年,把原屬渭州的籠竿城提升為軍。這一時期,莊浪是北宋和西夏的邊界地區,又是渭州與秦州的聯絡點,軍事戰略地位較為重要,因而縣域內設有多處軍政性質的城、堡、寨等,如水洛城、通邊寨等。《宋史》較詳細地提到了這件事:德順“崇寧戶29269戶,126241人,縣一:隴干;元禧八年以外底置堡。城一,水洛;領王家城、石門堡。寨 六:靜邊、得勝、隆德、通邊、治平、懷遠。……其中水洛城、王家城、石門堡、通邊寨 等都在我縣域內。
元初,莊浪隸屬陜西行省,在軍事上又隸屬鞏固便宜都總帥府。1227年,元太祖鐵木真南下攻靜寧、隆德、莊浪一帶,避暑六盤山,不久死于清水的薩里川,約在這時置莊浪路于南湖鎮,莊浪路是直屬于陜西行省的二級行政單位,但轄地較小,領有今天莊浪縣全部,靜寧以及隆德的一部分!扒f浪”之名從此開始,這是“莊浪”史載的最早記載,也是以“莊浪”命名地方 行政建置的第一次,距今近800年。元成宗鐵木真大德八年二月改莊浪路為莊浪州,仍為隸屬于省的二級行政區域。因為元制旰隸于省的路、府、州、軍無屬于二級行政單位。
明朝時,莊浪地方行政區設置走向穩定和成熟,即由分屬周邊各縣到縣境內獨立設縣。明洪武二年(1369),莊浪由陜西布政使司轄,隸屬鳳翔府,仍稱莊浪州。明洪武八年,降州為縣,改隸靜寧州,屬鞏昌府。嘉靖二十八年又改隸平涼府。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時,在莊浪曾派任過縣知事。加外,明制把戶分為軍、民兩種,以府、州縣領民戶,以衛、所軍戶。時莊浪在以上時期民戶屬鳳翔府,軍戶直屬于陜西都指揮使司,兵備道屬涇分生命備道的平涼衛轄。
清代統一全國后,莊浪于1648年歸清,時屬陜西行省。1667年從中分屬甘肅省,莊浪又屬甘肅省行省。史載,莊浪“順治初年仍屬平涼府,領固原、靜寧二州,縣七:平涼、崇信、華亭、鎮原、靈臺、莊浪、隆德。1778年裁莊浪歸并隆德縣。莊浪縣歸并隆德縣后,在莊浪縣治地設莊浪鄉,由隆德縣丞駐莊浪鄉(今莊浪南湖鎮)。
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復置莊浪縣,隸屬涇原道。1927年廢道直隸于此。1935年設甘肅省第二督察專員公署于平涼,管轄莊浪。1949年8月4日,莊浪解放后,成立了莊浪縣人民政府,屬平涼專區,1950年5月25 日由平涼專區歸天水專區。1956年1月又由天水專區劃歸平涼專區。1958年12月20日撤銷莊浪縣并入靜寧縣,1961年12月又恢復莊浪縣至今,現轄五個鎮十三個鄉。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