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鄉語的詞匯由蒙古語族同源詞、漢語借詞和一些突厥語、波斯語、阿拉伯語詞組成。蒙古語族同源詞是東鄉語詞匯的主要組成部分和基礎,絕大部分系反映日常生活的基本詞匯,如(用東鄉語實用記音符號標音)sara(月亮),kun(人),kha(手),morel(馬),tawun(五),chighan(白),ire(來),mejie(知道)等。漢語借詞是除同源詞之外東鄉語中數量最多的詞,凡新生事物幾乎均用漢語借詞表達。較早期的漢語借詞如。cha(茶),liengie(連枷),hantan(汗衫),be(百),honshan(皇上);漢語借詞如shuji(書記),gonbo(廣播),qiche(汽車)等。突厥語中的詞也屬反映口常生活的基本詞匯,如dan(墻),orou(杏子),kenchi(麻),sizhagvan(鼠),tashi(石頭),baer(錢),tuman(霧),bagva(蛙)等。波斯語的詞也大多屬基本詞匯asiman(天),zemin(地),biemar(病,毛病),banda(晨禮),huda(真主)等。阿拉伯語的詞大多是反映宗教內容的,有些也屬基本詞匯,如alen(宇宙),mechi(清真寺),zhuma(聚禮日),shaitan(鬼),dunya(今世),ruhher(靈魂),hharamu(禁止的),qida(經書)等。還有個別藏語的借詞,如:zhanghei(狼)等。
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東鄉縣下王家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位于東鄉縣鎖南鎮王家村西斷崖之下,距地表約七,八米處。距縣城3里處。該遺址是在1986年調查中發現的。遺跡暴露在王家溝底稍高處水積砂質粘土層與黃土層相接之間,灰土堆積厚約20厘米,中夾有炭渣,燒骨,打制石片刮削器等物。經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土樣化驗分析與專家鑒定,其地質年代為第四期,絕對年代是4900±150年,距今有15000年。這是一處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存。
唐汪川山神廟遺址
唐汪川山神廟遺址,位于自治縣境內唐汪鄉胡浪村洮河西岸第三臺地上,面積約1萬平方米。1956年春,胡浪村社員在植樹時發現,并出土陶器19件。
林家遺址
林家遺址位于甘肅省東鄉族自治縣東塬鄉林家村北,大夏河南岸二臺地。文化內涵以馬家窯類型為主,包含有馬家窯類型早、中、晚期的文化遺存,是馬家窯類型的代表性遺址。甘肅省博物館文物工作隊、臨夏回族自治州文化局,曾先后在這一帶調查,發現馬家窯、半山、馬廠、齊家、辛店等文化遺址十余處。1977年4月至7月和8至11月發掘總面積將近3000平方米。發現馬家窯時期房屋遺址27處,制陶窯址3處,灰坑98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