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古區是蘭州市的遠郊區,地處甘肅省中部,位于蘭州市西南部,東接西固區,西臨大通河,南瀕湟水河與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和永靖縣相望,北部黃土山嶺與永登縣毗鄰,地理坐標東徑102°50′-102°54′和北緯36°19′-36°21′之間,地處湟水下游河谷,部分地區位于大通河下游。是甘肅通往青海、西藏的咽喉要道。轄區總面積567.66平方千米,東西長約54千米,南北寬約24千米。
紅古區地貌總特征屬黃土高原西部丘陵溝壑區,自南向北大致分為一、二、三級階地,明顯呈現出灘、川、臺、山四種地形地貌。北部為黃土山梁、臺地區,南部和西部為河川谷地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區海拔高度為1580-2462米。
紅古區屬北溫帶大陸性干旱氣候,溫差大,降水少、氣候干燥,年平均氣溫7.6℃,全年7月份最熱,平均27℃,1月份最冷,平均-6.8℃,陽光充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溫和。年均降水量327.7-349.9mm,年蒸發量1507.8mm,日照量1762-2769小時,相對無霜期160-173天。
紅古區位于黃河上游,地處大通河、湟水河左岸,大通河、湟水河為常年過境河流。大通河為黃河二級支流,境內河道長16千米,多年平均流量為90.5立方米/小時,在海石灣匯入湟水河。湟水河屬黃河一級支流,在大通河匯入前多年平均流量為56.13立方米/小時,境內河道長62千米,多年平均流量為146.63立方米/小時。紅古區境內有大小溝道48條,共長335千米,均為季節性溝谷,部分溝道山大溝深,匯水面積較大,降雨形成洪水后,經溝道注入大通河和湟水河。
紅古區土地面積567.66平方千米,耕地面積7.15萬畝,主要分布在大通河和湟水河河谷地帶,區內47個坪臺地面積9.75萬畝,可開發利用面積6.19萬畝。
紅古區水源豐富,境內大通河和湟水河交匯于海石灣并貫穿全境,年徑流量46.31億立方米,目前,大通河和湟水河規劃建設享堂峽、新莊、平安等16 座梯級水電站,總裝機容量22.185萬千瓦。
紅古境內2011年已探明各種礦點、礦床多處,主要有煤炭、石油、天然氣、黃金、蛇紋、坩土、頁巖、石英石等,資源豐富,被譽為"八寶川"。2011年窯街和海石灣煤田探明儲量為4億噸,蛇紋巖儲量僅享堂峽一處就有3750萬立方米,豐富的硅石、石灰石和硅礦石為本地生產水泥及硅系列產品提供了優質資源。
紅古物產資源豐富,有糧食作物17種48個品種、油料作物和綠肥作物8種、蔬菜作物30種117個品種,還有林果植物、花卉植物、藥材植物等其他植物多種。有雞、鴨、鵝、鴿子的家禽和狐貍、野兔、旱獺、布谷鳥的野生動物多種。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