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教育頻道 > 教育資訊

以產業調研賦能振興路,以紅色傳承厚植初心根——甘肅農業大學財經學院“薯香縈繞阡陌,鏈條賦能鄉村”調研實踐團用雙軌實踐繪就定西鄉村振興新圖景

時間:2025-08-14 20:09:19來源:中國甘肅在線編輯:趙小春點擊:

中國甘肅在線訊 習總書記強調,“要把產業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壓艙石”,是農民增收的“金鑰匙”。7月21日至7月28日,甘肅農業大學財經學院“薯香縈繞阡陌,鏈條賦能鄉村”調研實踐團走進甘肅定西,開展暑期“三下鄉”活動。實踐團以馬鈴薯大會為支點,開展田園探訪、農戶調研、紅色研學等多角度實踐,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青春解碼鄉村振興之路,深度探尋甘肅特色農產品馬鈴薯產業鏈的發展圖景,用赤誠之心傳承紅色基因,讓產銷“黏合劑”、經濟“加速器”——馬鈴薯產業鏈在定西這片熱土上鐫刻下產業賦能的深刻印記。

大會聚力:解碼破局,讓產業興旺強引擎

實踐團受邀參加2025中國·定西馬鈴薯大會,隊員們以此為指引,開啟深度解碼鄉村產業振興的實踐之旅。大會期間,實踐團參與專題推介會、專家圓桌對話等各項會議,學習了種薯國際貿易、病蟲害防治、種薯質量監管等諸多堵點的破局思路,了解了先進的種植設備、精深加工技術與種苗追溯系統,并且聚焦馬鈴薯優良新品種,對馬鈴薯產業高質量發展瓶頸與對策產生了新的認識,同時品鑒了特色馬鈴薯加工產品,感受到“從田間到舌尖”的價值躍升,使隊員們對鄉村產業振興的內涵與路徑勾勒出更為清晰的輪廓。

nEO_IMG_1.jpg

圖為實踐團在產品推介會與先正達(上海)作物保護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展開技術討論與指導。張曉艷 攝

實踐團通過馬鈴薯大會,積累了大量最新研究資料,這些收獲如同指南針,為接下來實踐團深入馬鈴薯種植戶的村級、戶級調研,打通了產業鏈“最后一公里”道路,提供了精準的學術指導和扎實的科研準備。實踐團還接受了官方媒體——定西融媒體中心專訪,在專訪中金瑩老師談到,團隊始終堅守“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初心,讓科研成果扎根泥土、惠及民生,在助力定西馬鈴薯產業提質增效的同時,更以產業振興為紐帶,牽引鄉村共同富裕的實踐,生動展現了高校在賦能鄉村產業振興、推動共同富裕中主動作為、貢獻力量的擔當與風采。

nEO_IMG_2.jpg

圖為實踐團老師接受定西融媒體中心專訪。定西融媒體中心 攝

nEO_IMG_3.jpg

圖為定西融媒體中心對實踐團標志特寫鏡頭。定西融媒體中心 攝

田園探新:融鏈賦能,讓生態宜居綻新顏

習總書記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立足特色資源,堅持科技興農,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這為鄉村振興指明了新路徑,且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度契合、相輔相成。724日,實踐團走進定西青嵐山田園綜合體,以“產業+文旅”雙視角開展實地調研,旨在立足特色資源,探索鄉村振興新方向。團隊重點考察了2500畝生態農場的輪作模式、光伏花海景觀,探訪了融合非遺與現代設計的窯洞文化區,品嘗了融合定西窯洞風情的“窯式咖啡”,還聚焦報廢輪胎再利用等生態巧思,隊員們還深入了解到當地的特色產業布局、文旅運營及農戶增收等現實情況。實踐團在調研中洞察到,青嵐山通過馬鈴薯文旅大IP,創新串聯多元業態,實現撂荒地的綠色蝶變。目前,青嵐山田園綜合體年接待游客20萬人次,帶動村民年均增收2萬元。實踐團隊員感嘆道:“這樣的村落讓鄉村振興戰略具象化,展現了生態宜居的夢中模樣。”青嵐山的田園綜合體為學術研究提供了鮮活樣本,解碼出鄉村振興的“詩與遠方”,讓生態宜居和美鄉村圖景愈發清晰。

nEO_IMG_4.jpg

圖為海旺集團副總經理鄒佳俊為實踐團介紹青嵐山田園綜合體所采用的“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樊雅軒 攝

農舍聽聲:細察精研,讓共同富裕結碩果

為探尋鄉村振興多元路徑,深化產業賦能鄉村實踐,實踐團錨定鄉村振興戰略要求,汲取定西馬鈴薯大會產業發展經驗與青嵐山田園綜合體“產業+文旅”融合智慧,于726-28日深入香泉鎮陳家屲村、青嵐山鄉上坪村、巉口鎮山海新村及通渭縣周邊村落開展實地調研。聚焦馬鈴薯產業,隊員們與農戶開展一對一入戶調研,從調研中可知,定西當地以綠色種植技術和新品種推廣為引擎,強化基礎保障,同步探索產業鏈延伸,使“小土豆”已成長為振興農業的“大引擎”。

nEO_IMG_5.jpg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和上坪村農戶交談。王悅 攝

此外,實踐團走進隴峰淀粉、薯香園農業科技、藍天馬鈴薯產業等當地龍頭企業,實地見證寬粉全產業鏈、全粉及主食化產品鏈、精淀粉產業鏈工藝的實力,并詳細了解到產業鏈下游的延伸路徑。此次調研不僅洞察到產業、治理、文明協同驅動全面振興的邏輯,更為鄉村振興多元實踐積累了寶貴經驗,明晰了以產業為筆、治理為墨、文化為色繪就振興新畫卷的方向。

長征鑄魂:薪火相傳,讓鄉風文明育新篇

在習總書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實踐團走進定西通渭,貫徹“紅色資源賦能理想信念”要求,將產業調研與紅色探尋緊密結合。隊員們走進通渭縣博物館、紅軍長征紀念基地,通過一件件斑駁的革命文物、珍貴的歷史遺存和感人的革命事跡,重溫紅軍長征在定西的崢嶸歲月,深刻感悟“不怕犧牲、百折不撓、軍民同心”的長征精神。隊員們紛紛表示,正是這樣的精神火炬,照亮了當代青年扎根鄉村、服務振興的征程。

nEO_IMG_6.jpg

圖為通渭縣博物館講解員為實踐團成員解讀文物背后的故事。欒嘉玉 攝

此刻,隴原大地上,薯苗在沃土里拔節,文旅在山水間綻放,紅脈在青春中賡續。這場以""為鑰的探索,終將化作鄉村振興的磅礴動能,讓每一寸土地都生長出希望,讓每一份堅守都奔赴向未來——這,便是新時代青年與鄉土中國的雙向奔赴,是產業賦能與精神傳承的同頻共振,更是中國式現代化在鄉村大地書寫的璀璨篇章。(通訊員:杜怡君)甘肅農業大學

nEO_IMG_7.jpg

圖為實踐團成員共同合影留念。樊雅軒 攝

相關文章
中國甘肅在線關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版權聲明|聯系我們|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