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工作原因密集地接觸了很多互聯網領域的初創企業CEO、CTO。另一類接觸的較多的就要屬傳統企業的CEO和他們的總工程師。在傳統企業中,可以很明顯的感受得到,高管們都很關心互聯網對于自己企業的影響和改變。
傳統企業的互聯網焦慮有外在經營環境的日趨嚴峻的原因,包括人力成本提升,房租成本提升,用戶口味不斷改變。另一方面也不缺內在原因,較長的決策流程,內在信息不一致等等導致經營效率問題,都很讓傳統企業的經營者們頭疼。
知道我在騰訊云擔任技術布道師后,之前所認識的一家傳統企業的銷售負責人告訴我,公司的內部銷售決策流程在目前的IT支持下大概需要3到5天的時間才能夠走完,涉及至少6個部門。這段時間距離一線銷售所期望的1-2天完成審批,還有很大的差距,很期待我們的騰訊云、企業微信等服務能夠對他們有所幫助。
這個故事講的其實是大多數傳統企業“互聯網+”的第一座大山,即“內部管理效率不高”。相較于互聯網企業可能半年一次績效回顧、組織結構調整,每月推出一些新產品,在效率上傳統企業要慢上不少,他們的IT系統業務結算的效率決定了他們一年只能做一次業績盤點,一次主要的戰略結構調整和少數幾次新產品發布。
記得我有一位在傳統企業負責IT系統運維的朋友和我分享過,他們的小型數據中心,150臺服務器實際利用率只有30%,但是他們運維團隊10多個人每天升級版本、打補丁、機房巡檢累的和狗一樣,如果能采用云計算服務,成本支出至少能減少一半。
不少傳統企業的董事長告訴我說,他最希望看到的是公司管理上的統一視圖,幫助其提升決策效率。生產周期里有多少項目正常進行,哪幾個項目有問題?銷售流程里面合計有多少項目,待跟進的有多少?項目進展順利的有多少?項目有風險的有什么層次的風險,他特別期待有這個大而全的視圖。
從董事長的期待中我們可以看到傳統企業“互聯網+”的第二座大山——“數據能力建設”,不少傳統企業都建設了自己的IT系統、OA、郵件、生產、ERP、SAP等等,有著數十上百臺服務器。但是傳統企業的IT系統,由于建設年代有新有舊,系統設計過程中缺少企業級數據架構,元數據缺少統一定義,導致新舊系統之間對于同一個數據定義不一致,比如A系統中客戶信息包含身份證、住址等信息,但B系統中的客戶信息卻沒有這些字段,最后A系統和B系統根本沒法對接,只能手工處理數據做成PPT、然后每個部門匯總給CEO,這種方式的企業信息化,數據準確性和效率都難以保證。
我接觸的傳統企業不少管理系統還停留在PC時代,報銷、差旅、合同審批都要打開電腦才可以進行,其實這些體驗對于一線的員工而言是頗為糟糕的,完全可以把這些管理流程遷移到移動平臺上來。包括說采用企業微信這樣的協作軟件用于內部協作。
對于傳統企業走向“互聯網+”的第三座大山就是“不注重用戶體驗”,這里面講的體驗不僅包括企業外部客戶,其實也包括員工和業務發展的關系人。比如說對于觸達用戶這件事而言,我們可以思考如何借助社交廣告實現更加精準的投放,在提高企業營銷回報率的同時,減少對于用戶生硬的打擾。
“缺少協同、內部管理效率不高”,“數據孤島、數據能力待建設”,“不注重用戶體驗”這三點就是我所發現的傳統企業“互聯網+”的三座大山,想要解決這些問題注定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過程,界定問題和清晰認識問題正是其中最重要的第一步。
(作者系騰訊云布道師。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責任編輯郵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