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甘肅在線訊 一名事業有成的建筑師,在功成名就之后,他突然發現工作帶給他的不再是一開始的熱情和滿足,而變成了日復一日不堪忍受的精神壓力。在歷經了痛苦和折磨之后,他終于放棄了自己的工作,逃往非洲原始叢林,開始了與世無爭的生活。
這種由工作引發的心理枯竭現象,是職業人在工作重壓之下所體驗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盡的感覺,稱為職業枯竭(Job Burnout)。美國作家格林尼1961年出版的小說《一個枯竭的案例》中,所描述的這位建筑師的故事,引發了西方社會對職業枯竭的廣泛關注。
現在,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也出現了嚴重的員工職業枯竭問題。最近有一項針對國內企業中層和基層經理的"工作狀態"的調查發現,有近三成的受訪者出現過"枯竭"的現象。而翰德國際顧問公司(Hudson)日前發布的2005年第二季度的就業調查報告表明,職業枯竭不但出現在國內企業的經理人身上,更多的是在普通員工身上發生。
該報告指出,在各受訪行業中,近三分之一企業員工的枯竭問題均有上升趨勢。最大的升幅來自制造業,35%認為員工枯竭的情況比過去嚴重;消費品業的員工枯竭情況也有上升,31%業內公司的問題日益加深。
實際上,許多接受調查的企業已經紛紛探求各種方法對付職業枯竭的問題。這些方法包括:協助員工建立職位所需的額外技能(21%的被調查企業采用)、員工支援網絡(20%)、增聘人手(18%)、減少工時(14%)、檢討職位工作內容及期望(12%)、職業管理訓練(11%)、其他(4%)。既然企業已經采取了這樣的措施,但職業枯竭還是這么嚴重,說明這種種方法并未發生很大的作用。
職業枯竭的問題如果放任自流,輕則引起員工隊伍的不穩定,重則導致企業生產無法如期進行,從而動搖企業存在的根基。企業高層決策者可要就這個問題做出真正的決策和有效的安排了。
有效的決策和安排一定會注意到,職業枯竭問題的解決涉及公司和員工本人的共同努力。深究上面所提到的作用不大的企業舉措,就會發現其中許多措施都是"群發式"的,這種在某一時刻面向所有員工的措施,沒有細分員工的職業枯竭的具體情況,針對性就比較弱。加上員工遭遇職業枯竭的時候往往不知所措,不能積極主動地配合公司的措施。這樣,自然不會產生很大的效果。
由此可見,掌握發生職業枯竭的每位員工的癥狀及其原因,是對癥下藥、滋潤員工、讓他們的職業不在枯竭的基礎。在這方面,組織心理學家提出了判斷一個人是否遭遇職業枯竭的方法,可供企業和員工個人配合使用。他們指出,可以根據職業枯竭的六大特征,判斷員工的職業是否發生了枯竭。
這些特征包括:1、生理耗竭,主要表現為身體能量的耗竭感、持續的精力不濟、極度疲乏、虛弱,身體對疾病的抵抗力下降;2、心智枯竭,表現為空虛感明顯,覺得自己好似掏空了一般,無法滿足工作需要,工作熱情減退,喪失理想,缺乏動機;3、情緒衰竭,表現為工作熱情完全喪失,煩躁易怒,冷漠麻木,悲觀沮喪,深感無助,責備遷怒于他人;4、價值枯竭,表現為個人成就感降低,對自己工作的意義和價值的評價下降,工作變得機械化且效率低下;5、去人性化,主要表現為人際關系惡化,以一種消極的、否定的、麻木不仁的態度和冷漠的情緒去對待自己周圍的人;6、行為癥狀,主要表現為對他人的攻擊性行為加劇,以及出現自傷或自殺的行為。
在中國這個快速發展的市場中,對于受到市場競爭和成長的驅動的企業來說,放慢員工的工作節奏來緩解其職業枯竭問題,往往不太現實。因此怎樣在提高員工生產率的同時,避免其職業的枯竭,這個問題來得更具實際意義。對員工進行針對性的時間管理技能的培訓,既是迫切的,也是可行的。
世界經理人網站去年底曾經對中國經理人做過一次時間管理的調查:在(1)最緊急、最重要的任務,(2)最緊急、最不重要的任務,(3)最重要、最不緊急的任務,(4)最不重要、最不緊急的任務中,你做得最多的是哪一種?結果顯示,有高達70%的經理人做得最多的是"最緊急、最重要的任務"。這說明他們在時間管理上的技能存在很大的缺陷,從而使得自己常常處在疲于奔命的工作狀態中。
時間管理的理念和技能發展到現在,已經演變到了第五代,可以說是相當成熟,而且還有專門的顧問公司提供這種專業的培訓,企業可以選擇使用。但需要提醒的是,消費這樣的培訓,最好以個性化的而非群發的方式。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