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科技頻道 > IT行業(yè)

國家下調玉米臨儲價格 農民喊賠企業(yè)叫虧

時間:2015-12-03 11:32:45來源:中國甘肅在線編輯:薛應霞點擊:

   最近,家在吉林省松原市高家村的玉米種植大戶華樹軍,常到村附近的國儲庫打探玉米收購價格和入庫情況。

  種地之外,華樹軍還經營了一家種植合作社。今年,60多戶社員全部都種了玉米。前幾日,有一些社員賣了玉米,含水量26%左右,每斤0.81元。

  11月1日,國家正式啟動了今年對東北三省及內蒙古自治區(qū)的臨時存儲玉米收購,比往年同期提前了一個月。按照國家發(fā)改委等4部委規(guī)定,今年玉米臨儲價格為1元/斤,相比去年每斤下調0.12元。自2008年實行玉米臨儲政策以來,收購價首次下調。

  用農民的話說就是,“去年每斤能賣到一塊一毛二的含水量14%左右的干玉米,今年最多只能賣一塊錢了。”

  在東北地區(qū),剛收獲的玉米含水量在30%左右。“再去掉幾分錢的脫粒和運輸費,每斤賣不到8角錢。”華樹軍說。除非急著用錢,他所在的種植合作社大多社員收獲的玉米都還在自家場院里存放著。

  盡管華樹軍知道國家臨儲價格不會朝令夕改,他還是召集社員一起商量,再等上20多天。他們盤算著,要是今年國庫糧食收不夠,說不定過段時間26%含水量的玉米可以賣到24%含水量的玉米價格,能多賺上幾分錢。

  他們不知道的是,東三省玉米臨儲庫庫存壓力巨大。單就吉林省而言,國儲庫玉米庫存已高出常態(tài)3倍多。

  但巨大的庫存量并未給玉米深加工企業(yè)帶來福音。往年一直上漲的玉米收購價格,讓玉米深加工企業(yè)難以承受高企的生產成本,或虧本或停產、倒閉。在多位玉米深加工企業(yè)負責人看來,玉米臨儲價每斤下調0.12元,對企業(yè)而言是杯水車薪。

  農民喊賠,企業(yè)叫虧,玉米價格到底怎么了?

  “沒成想種玉米也會賠”

  單產高、旱澇保收,最重要的是有國家政策支持,這是華樹軍和其合作社的農民選擇種玉米的原因。

  近幾年來,農民也確實受益于此。從2008年,吉林地區(qū)玉米臨儲收購價格0.75元/斤,最高上漲到去年的1.12元/斤。 緊跟著玉米收購價上漲的是農民的種地成本。在吉林省各地區(qū),土地租金連年上漲。數年前,在松原市高家村最好的地塊租金每坰7000元,今年租金已高至每坰萬元以上。

  今年,華樹軍種了14坰(140畝)玉米。每坰地租金8500元,外加種子、化肥和農藥的消費,每坰地成本在1.2萬元左右。華樹軍說,這其中還不包括人工費。

  不巧的是,今年7月正值玉米抽穗期,吉林省多地遭遇干旱。華樹軍的玉米地減產近半。正常每坰可以收成兩萬多斤,今年只有1萬多斤。加之玉米臨儲價格下調,華樹軍今年不僅沒賺到錢,每坰地還倒賠1500多元,“沒成想種玉米會賠錢,種得越多賠得越多”。

  在吉林,像華樹軍一樣,租地種玉米賠錢的農民不在少數。

  臨儲價格下調的同時,國家對玉米收購質量標提高了標準,往年霉變率5%以內即可進入國庫,今年則要控制在2%以內。

  得知臨儲玉米提高了收購標準,松原市長嶺縣東興村的張艷華在把玉米收到家后一個星期就賣了。她覺得,繼續(xù)等,價格也不會上調,放在家里霉變率還可能提高,“進不去國庫損失更大”。

  長春農安縣華冠種植專業(yè)合作社監(jiān)事崔磊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合作社近3萬玉米種植戶,目前只有三分一賣了玉米。得知入國儲庫玉米標準提高,農戶采取的一般做法是,把存放在場院里的帶棒玉米逐個翻曬一遍,去掉霉變的顆粒,“估計這樣,霉變率應該能控制在2%以內”。

  盡管近年來吉林省不斷推廣科學儲糧,但收獲后直接把玉米堆放在泥土地上的農戶還有不少。據吉林省糧食局統計,省內農戶玉米儲糧損失率平均在11.8%左右。

  霉變率在2%到5%之間的玉米怎么辦?國家規(guī)定,由地方政府按照糧食安全省長負責制和食品安全地方負責制要求,組織收購。吉林省糧食局調控處處長王濤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目前吉林省霉變率在此區(qū)間的玉米產量還在統計中,該如何收購及處理,還有待商量。

  “不知道明年還能否正常生產”

  臨儲政策實行7年來,雖然農民受益,但玉米深加工企業(yè)的日子卻不好過。

  臨儲政策導致兩個玉米市場的倒掛。一是國內、外玉米價格倒掛。某玉米深加工企業(yè)總經理肖非介紹,國內玉米差價最高時,比國際玉米價高出1000元/噸。導致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企業(yè)產品出口受到限制。以往肖非所在公司大量的玉米深加工產品會出口到東南亞、日本和韓國等國家和地區(qū),“近三四年,這部分出口訂單已經沒有了,客戶已流失”。

  第二個價格倒掛,在實行玉米臨儲政策的省區(qū)與沒有實施此政策的省區(qū)之間。目前,該政策僅在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qū)實施。“以往吉林玉米深加工企業(yè)還有原料產地的優(yōu)勢,1噸玉米可以節(jié)省150元到200元,這個價格剛好補上了產品運往主銷區(qū)南方的費用。”肖非說,現在這個優(yōu)勢也沒有了。

  往年在玉米收獲時節(jié),肖非都要搶收一批進不了國庫臨儲的玉米,“但數量遠遠不夠”。因臨儲價格高,農民大都關注玉米質量,力爭銷到國庫。每年3月左右,企業(yè)很難在市場上買到玉米。

  “要想正常生產,就必須到國儲庫去拍賣臨儲玉米”。去年,國儲庫收購價為2240元/噸,到企業(yè)至少要2400元/噸,肖非所在企業(yè)難以承受這么高的成本。

  不再有原材料價格優(yōu)勢的東北三省玉米深加工企業(yè)很難與國外甚至國內其他省份同類企業(yè)競爭。

  今年8月中旬到9月底,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企業(yè)的困境達到了頂峰。省內共22家玉米深加工企業(yè),大部分停產,有的已經破產或處于倒閉狀態(tài)。

  由此,第四季度,吉林省對玉米深加工企業(yè)實行補貼,企業(yè)每進購一噸玉米補貼250元。

  有了補貼,肖非以1850元/噸的價格在當地進購了一批新玉米,保證企業(yè)第四季度滿負荷生產,“至少不虧本了”。

  據王濤介紹,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企業(yè)每年產能共計1500多萬噸。補貼后,有14家企業(yè)繼續(xù)維持生產,淀粉類產品略虧,酒精類產品略有盈利。

  肖非算過一筆賬,企業(yè)要想不虧本,玉米進廠價得低于1600元每噸。以往,每年11月中旬是玉米價格最低時,肖非所在企業(yè)會儲備十幾萬噸到20萬噸玉米,保證20多天到一個月的使用量。

  “現在大家都不敢再建庫存,都是隨買隨用。”肖非說,目前國內玉米市場變化太快,很多遠期的訂單也不敢簽。他們企業(yè)現產能75萬噸,本計劃近幾年實現產能再翻一倍。但近3年企業(yè)累計虧損已達兩個億。“玉米臨儲量越大,深加工企業(yè)虧損得越多”。

  明年,吉林省是否繼續(xù)補貼玉米深加工企業(yè)目前還未可知。

  玉米價格究竟多少合適

  多位業(yè)內專家分析認為,國家連續(xù)上調玉米臨儲收購價格,調動了農民種植積極性,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但影響了玉米國內市場供求,導致國內糧價明顯高于國際市場、主產區(qū)玉米庫存居高不下、財政負擔日益加重等。

  在東北區(qū)域農業(yè)發(fā)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舒坤良看來,主產區(qū)的高庫存是一種結構性過剩。上游臨儲政策導致市場扭曲,庫存無法消解,下游工業(yè)用和飼料用玉米需求又得不到滿足。

  “在目前國家無法順價銷售臨儲庫玉米的前提下,只有從供給端開始調整,即縮減玉米種植面積。”舒坤良說。

  如何能夠有效減少玉米種植面積?舒坤良認為,需要有大量的研究和測算,不單是玉米價格,還要考慮其他競爭類作物,如大豆(3751, -25.00, -0.66%)的價格究竟是多少,讓農民自愿減少玉米種植面積。

  吉林省不只是玉米黃金種植帶,也是大豆的黃金種植帶。舒坤良說,近年來,高產的玉米取代了低產又需輪作的大豆,大豆種植面積急劇縮減。

  國家統計局發(fā)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玉米超過稻谷成為國內第一大糧食作物。2014年全國糧食總產量達到6.0709億噸,其中玉米產量為2.1567億噸。

  目前,沒人能說得清,國內玉米價格究竟多少合適。多位專家指出,玉米是一個準公共產品,不能完全市場化,現在多方在研究和探討的是玉米的目標價格,即兼顧玉米市場及其他競爭類作物和國家補貼的價格。

  舒坤良表示,國家和玉米主產區(qū)可以是一種契約關系。他及其所在的玉米發(fā)展形勢課題組建議:國家應該明確主產區(qū)需要生產多少玉米,與主產區(qū)簽訂單。訂單的數量要與玉米目標價格相匹配,才能保證農民生產出訂單量的玉米。精準化調控和生產應該是未來玉米種植的趨勢。

  面對今年玉米臨儲價格下調,吉林省已開放901個臨儲庫點,還將繼續(xù)布置200多個。王濤說,多開放臨儲庫點,既可以幫助農民降低運輸成本,又可以形成糧庫間的良性競爭,呈現賣方市場,有利于農民賣糧。

  此外,吉林省糧食局還通過電視宣傳和引導,讓農戶知道“1元/斤”已經是今年的最高收儲價格,希望以此減少農民觀望惜售的情況。

  明年該種什么?種了6年玉米的崔磊說,除了自家3坰地,不會再額外包地種玉米了。他所在的農安華冠種植合作社也打算鼓勵社員減少玉米種植面積,扶持大棚蔬菜、瓜果等項目。

  種了10多年玉米的華樹軍估計,明年租地價格應該會下降。他還會大面積種玉米,“我們這兒最適合種玉米了”。


相關文章
中國甘肅在線關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版權聲明|聯系我們|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