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抓羊肉
手抓羊肉是新疆哈薩克、蒙古、維吾爾、柯爾克孜、塔吉克各民族等少數民族喜愛的食品。東鄉手抓">
燒殼子用酵母把面發好對適量堿,將干羊糞在門外堆成一堆點著燒,羊糞全部燒過不冒煙時,把面搟成燒鍋大小圓形,放入熱鍋內蓋上蓋,扒開燒好的火堆,把燒鍋埋入火內。燒鍋系生鐵鑄成,形狀似帶蓋的圓鐵盒,蓋中間有挑蓋的耳子,有大有小。埋入火中,由于上下左右四面加溫,里面的燒餅上下和邊緣都上火,烤得黃而脆。裕固族把這種烤餅叫燒殼子。有烤成燒鍋一般大的,也有一個個小的,大的吃時用刀切成塊。燒殼子吃時香而脆,冬天出門帶上不會凍住,再則不易破碎。一般小金灣東鄉族鄉村民家里有喜慶大事,要做席待客,提前幾天先饒好燒殼子,做為席上的主食,有些面活好的婦女,能做出花卷、百葉、石榴、桃形的燒殼子。
散子
散子是回族的一種小吃,由于地區不同,也別稱膏環,捻頭等。 它用面粉加少許鹽和好,捻成細條,油煎而食,有盤散和酥散之分;以股細、條勻、焦酥、香脆為佳品。每逢節日喜慶,小金灣東鄉族鄉的回族婦女同胞便各顯身手,做出圖形各異的多種散子,點綴節日氣氛。
小金灣甜麥子甜醅
俗稱甜麥子,是我鄉清真小吃中的一枝奇葩,以其口味香甜、老少咸宜而馳名市內外,其中又以玉門小金灣甜醅最具代表。隨著餐飲業的發展,甜麥子已走進了飯店、餐廳的涼菜系列,需要量越來越大,玉門小金灣的甜麥子已打進了酒泉.玉門等外地市場,成了小金灣東鄉族農民致富的一條途徑。
甜麥子,也叫甜醅,是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地區到來的傳統風味小吃,具有健胃消化、提神益中的功效。釀制的方法是將小麥或青稞或者是小燕麥用水浸透皮,在碾盤或石礁窩中舂去麩皮,煮熟晾涼,加入甜曲拌勻,裝草囤或缸內置熱處發酵釀造,待二三日有酒香便成。甜麥子甘甜如飴,酒香醇厚,一碗入口,消暑止渴,疲勞頓失,倍覺清爽。
臨夏發子面腸
發子面腸制作工藝與火腿有異曲同工之處,發子和面腸是用兩種不同材料的羊雜和面粉灌制而成,外部包裝均用新鮮羊腸發子將新鮮羊心、羊肺、羊肉剁碎,拌以蔥、油、調味品,撒以適量面粉,制成餡子,裝入羊肥腸中,入火蒸好后,切段入盤。面腸以面粉為主料,配以調味品,灌入羊小腸中,放入蒸籠約蒸15分鐘,中間須針刺泄氣,以防破裂,熟后切段入盤。按臨夏習慣,發子面腸為一道菜,盤底放面腸,上面放發子。放入辣椒油、蒜泥、味醋即可享用。發子色澤暗紅,面腸通體白凈,配以鮮紅的辣椒油,色澤亮麗,風味獨特。
臨夏鍋盔
鍋盔是臨夏最常見的傳統面點食品,它以發酵面粉為主料,按輔料蔥油、糖等不同,可分為蔥油型、糖酥型和白餅型。制作鍋盔技術性強,烤制方法獨特。
制作時,先在發面中放入食用堿,邊揉邊加干面粉,反復多次,用手掐成面劑,揉成三角形抹上蔥、油、香豆餡或糖餡,攤勻,卷后壓扁搟成圓形,中間用特制小錘壓窩。將做好的白鍋盔放入特制的鐵鍋叫熬,兩層鍋下面均可成火,底鍋放入面餅,待貼鍋面黃皮脆后,取出放入二層平面鍋上,旋轉反復幾次即可出鍋。鍋盔具有表皮黃脆,里瓤柔軟,居家旅行,久放不變質,蔥油香味存放十余天而不散的特點。
小金灣東鄉手抓
小金灣東鄉手抓是東鄉族人民的特色菜,東鄉族待客最隆重的是端全羊。即把羊的各個部位如脖子、肋條、前后腿、羊尾巴依次上盤,使餐桌上樣樣俱全“平伙”是臨夏民間鄉親、朋友聚會用餐的一種習俗,在農閑或雨雪天,由幾個脾氣相投的朋友聚在一起,共同平均出錢買一只羊,推選一個東家在他家里制做,一般東家不出羊錢,負責加工,但肉照樣也有一份。
肉囫圇煮好后,由東家搬到所有參加會餐者的面前,按人頭將整羊等分,在切割時必須每個部位都要切到,打成份子,每人一份,然后各吃各的份子,吃不完可以拿走。吃完肉后,在肉湯里揪面片,共同吃一頓會餐飯。從宰羊、制做、分肉、吃面都濃罩在一種熱烈的氣氛中,又說又笑、談笑風生、互相打趣、熱鬧異常。當然“刮碗子”、“嗑瓜子”、“吃發子”是免不了的。最后頭蹄、下水落東家。
在有些地方將生肉按份數等分,用細麻繩捆在一起,下鍋共煮,煮好后各人一份,吃拿自便,叫“扎疙瘩”。在有些鄉村集鎮飯館,將生肉按一斤或二斤切割扎把,煮熟后按份子售賣。顧客登門,一份“疙瘩”一碗面,既快捷,又飽餐,不誤工。
油炸馃馃是小金灣穆斯林群眾所做的一種面點,它以色澤艷麗,品種豐富,酥脆香甜而被人們津津樂道。在一年一度的開齋節,穆斯林各家馃馃爭奇斗艷,大街小巷飄溢著油煎食品的誘人氛芳,令人涎水欲滴。馃馃品種多達百種,有黃亮脆香,形如拉面的馓子;有色澤金黃、甜軟酥脆的雞蛋馃馃;還有造型繁多、色彩鮮艷的花馃馃;更有惟妙惟肖、酥甜爽美、用模具打制而成的海里哇。臨夏馃馃以面粉為主料,輔以糖、食用顏料,心靈手巧的婦女各施巧技,便有了拼花的龍、捏花的佛手、秋菊、鳳凰等等,經油烹炸后,即成了一件件千姿百態、美不勝收的工藝品。
臨夏油香
小金灣油香是小金灣特有的民族食品,工藝獨特、用料考究、香甜脆酥、頗為可口的傳統油炸食品。小金灣釀皮子釀皮子是小金灣最有名的涼拌名吃,是由高擔富強粉精工細作而成。由釀皮、面筋和蒜水(即調味佐料)組成,吃起來美味爽口,柔中帶勁,酸辣度可自行調節,符合眾人口味,特別是女性更為喜歡。如今的釀皮已走出民間小吃的深閨,上了席宴大雅之堂,不論在臨夏乃至蘭州已成了各類飯店、餐廳菜譜上必點的一道涼菜。 制做釀皮工藝復雜,操作技術性強,環節多且必須一環扣一環,環環扣緊,宜于專業化批量生產,需要配套的工具用具:1、攪面用的漿盆,口徑約45-50公分,高約40-50公分,可裝40-50斤面,直口,結實;2、涮鍋子(亦叫轉鍋子):直徑40-50公分,深8-10公分,平底,帶耳,一般由白鐵皮制做,一套5個,輪替使用。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