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資訊頻道 > 國內資訊 > 甘肅資訊

走新疆的甘肅老鄉,奮斗讓夢想照進現實

時間:2015-08-18 14:35:16來源:中國甘肅在線編輯:馬海花點擊:

 

庫車縣的維吾爾族民間藝人在表演。

  7月24日,我們甘肅日報一行人,離開蘭州,驅車前往新疆烏魯木齊,參加全國省級黨報總編輯年會。2000多公里的路程,從我們熟悉的甘肅河西五地市穿行而過,出了星星峽,就進入了廣袤神秘的新疆境內。一路上,我們走過哈密瓜的故鄉哈密市,葡萄熟了的吐魯番。在火焰山下,體驗了當天的全國最高溫。26日下午,我們和達坂城擦身而過,來到了烏魯木齊的雪山下,見到了齊聚這里開會的各路記者朋友們。

  作為甘肅人,對新疆這片熱土可謂情有獨鐘。從古以來,新疆就是甘肅人淘金的地方。山東人下關東,山西人走西口,甘肅人就走新疆。我爺爺在我很小的時候,就咂著那枚黃亮黃亮的瑪瑙旱煙嘴,給我講他的爺爺走新疆的故事。窮得實在沒招了,祖爺爺才背了些炒面、干糧,只身拿了根打狗棍走了新疆。那時候沒有公路更沒有鐵路,從我們天水老家到新疆近3000公里路,全是祖爺爺用雙腳板丈量出來的。其間經歷過多少艱難困苦,遇到過多少狼蟲兵匪,到我們這一輩人都知之不多了。我只記得奶奶說晚上祖爺爺在戈壁灘和衣而眠時,總要把棍子指向一個方向用石頭壓住。要不然,第二天醒來時就分不清方向。四五年后祖爺爺從新疆回來時,帶來了幾件玉器什么的,爺爺的瑪瑙旱煙嘴,就是祖爺爺給他留下來的。那時候我心目中的新疆,就像爺爺吧嗒著瑪瑙旱煙嘴吐出的青色煙霧,神秘而模糊。這一次我們一路西行,我總在想:遠處的那座山包下,也許就是我先人歇腳的地方;車輪下的的這片戈壁灘,也許是我的先人饑寒交迫的所在。曠古追憶,讓人唏噓!

  7月28日,參加全國省級黨報的老總和記者們,分阿克蘇、伊寧兩路開始“大美新疆絲路行”的采訪活動。走在新疆,隨時可能碰到甘肅老鄉,他們或者是政府官員、或者是大車司機、或者是飯店服務員。但我沒想到的,走到阿克蘇,我竟然發現這里有親戚,還有兒時的伙伴。

  我的家鄉在渭河邊上,氣候溫潤,土地肥沃。只可惜人多地少,大家一年苦到頭,還是只混個吃飽肚子,手里沒有錢花。改革開放后,有不少人延伸著祖先的足跡,走了新疆。剛開始,大家背著自家批量縫制的成衣,一個村子一個村子地推門叫賣。餓了,在維吾爾大娘的家里討塊馕吃;困了,在哈薩克大哥的帳蓬里寄宿一夜。慢慢地,有的人在城鎮擺起了貨攤做坐地生意,有的人租下了閑置的荒地種上了棉花,還有的人搞上了工程。慢慢的,這些人接去了老婆接去了孩子,戶口也轉去了,變成了真正的新疆人。像我們那個不到兩百戶的小村子,走新疆的就二十多戶。

  表弟東是舅舅第二個兒子,個子不大,但勤快,肯吃苦。他初中畢業時就到蘭州找活干,我還給他在九州臺上找了個看林場的活,干了兩年只是混了個嘴。他結婚后就走了新疆,聽家人說他在什么地方干得不錯,但我始終沒記住阿克蘇這個拗口的名字。直到打通他的電話確認后,我才意識到他就生活在我們采訪目的地阿克蘇市。更沒想到的,是我74歲的舅舅也在這里,我還以為前不久他回老家去了呢。

  阿克蘇,維吾爾語是“清澈透明的水”。阿克蘇地區總面積達13.13萬平方公里,人口284萬,是一個以維吾爾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居住區。阿克蘇是歷史上“龜茲國”“姑墨國”所在地,是古絲綢之路上政治、經濟、軍事和貿易中心。建國60多年來,阿克蘇在黨的民族政策和富民政策的照耀下,已發展為南疆一個重要的農業基地和能源大區。這里土地廣袤,物產豐富。不僅是全國有名的長絨棉生產基地,而且以盛產冰糖心蘋果、紙皮核桃、優質大棗而著稱。近年來,由于塔克拉瑪干油氣田的開發,阿克蘇的石油化工和紡織工業快速崛起,經濟社會得到了長足地發展。

 

相關文章
中國甘肅在線關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版權聲明|聯系我們|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