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鄉位于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西南部二明山區,距市區35公里,屬全區邊遠貧困鄉之一,是旱災、雹災、澇災等自然災害頻發地區,總流域面積6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7161畝,平均海拔2579米,年平均降水量400mm以上,無霜期110天,年平均氣溫4.1℃。有機關單位5個,學校6所,教學點2處,有教職工89人,公辦教師83人。有鄉干部 50人(男 42 人,女 8人),退休干部 3 人,村干部 24人。全鄉有黨支部 10個,黨員 297人,其中女黨員24名,貧困黨員 40名,黨員致富能人 30名。全鄉有 8個行政村, 63個村民小組,1984戶, 8258人,有勞動力 4517人,特困戶 379戶,1529人,貧困面19%,有五保戶31人。近年來,該鄉緊緊圍繞區委、區政府的總體要求,結合實際,“瞄準市場抓特色,抓住特色上規模,上好規模創效益,創造效益保增收”,全力打造“洋芋、藥材、畜草、勞務四大支柱產業,促進了全鄉經濟的快速發展,加快了全鄉農村二次深度開發的步伐,2004年人均純收入達1426元,人均產糧431.2公斤。
始終圍繞加快發展這個主題,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標,進一步加大種植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經營的步伐,繼續實行“三壓三增”措施,即:壓小麥種植面積增洋芋種植面積;壓豆類作物種植面積增藥材種植面積;壓其它作物種植面積增優質牧草面積。按照區域化布局,標準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的思路,力爭引進推廣新品種,聘請好專家,建立示范基地,帶動廣大群眾,發揮該鄉南部二陽區的區位優勢,大力發展洋芋、藥材、畜草、勞務四大支柱產業,做到農業結構的合理化、最佳化配置,真正實現了經濟結構的調整目標。
按照“一增一活六抓”,一增是增加農民收入;一活是圍繞洋芋活經濟;六抓是(前提抓轉變觀念,基礎抓擴大規模,關鍵抓優化品種;主線抓協會帶動,保障抓加強扶持,方向抓突出特色)的總體思路,抓面積、抓良種、抓技術示范、抓貯藏、抓銷售,使洋芋產業開發在種植規模、基地建設、良種推廣、標準化作業等方面取得突破。種植面積由2001年的3800畝增加到2005年的15015.6畝,人均達到1.8畝。2005年鄉投資8.5萬元,集中調入良種新大坪142噸,磷肥 120噸,稀土磷肥 6噸,鉀肥 150公斤。嚴格落實“六統一”(統一種子處理,統一配方施肥,統一種植模式,統一優良品種,統一中耕培土,統一病蟲害防治),推進標準化生產,在麻地灣、貢馬、明星建成5800畝的無公害標準化示范基地,人均達到2.5畝。建成洋芋市場一處,洋芋貯藏庫三處20個,小型窯窖300眼,引進洋芋收購大戶1戶,設立洋芋收購點4個,擴大貯藏能力,實現均衡上市,調節市場供求,穩定洋芋價格,實現農民銷售增收的目標。通過引進優良品種、推廣配方施肥技術、種子處理技術、標準化種植技術、病蟲害防治技術等配套技術,嚴格按照生產技術規程要求操作,努力提高示范水平,搞好運銷工作,以帶動全鄉馬鈴薯的產銷,做大做強該鄉的馬鈴薯產業,提高該鄉馬鈴薯的知名度和競爭力,使其成為富民興鄉、增加農民收入的支柱產業。
2005年種植藥材3618畝,在貢馬、麻地灣、牌坊三村分別建立 500畝示范點三個,點內以韓國當歸、川芎、柴胡、蒿本為主,并與中韓天一藥材開發公司簽定了收購合同,采取了“政府十協會十農戶十訂單”等多種形式,共簽訂單 1000畝。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