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草產業按照“圍繞一個目標(牧業收入人均l 000元以上);建立兩個基地(1萬畝的優質牧草基地和1萬頭(只)商品草食畜養殖基地);突出三個重點(圈舍改建,畜種改良,科學飼養);實現四個轉變(養殖大戶要以原來糧食作物秸稈為主的養殖方式,向建立種優質牧草基地,實現種草養殖轉變;由示范引導向全面推廣轉變;積極調整種植結構,實現以糧為主向以草為主發展畜牧業的轉變;由食品畜向商品畜轉變)”的總體思路,堅決實行封山禁牧,消滅土種羊,加大林草管護力度。采取“三三”制(農戶集、銀行貸、政府投)的辦法,努力實現“六個突出”(目標上突出收入,畜種上突出改良,飼養上突出舍飼,飼料上突出加工和配方,服務上突出技術飼養,工作上突出示范帶動),重點提升貢馬、麻地灣、紅光三個畜牧強村。并在紅光、麻地灣新建50戶示范點2個,新建圈舍407間,其中示范點107間。在麻地灣示范點上,結合整村推進扶貧開發項目,引進小尾寒羊 222 只,建成標準化牛舍 25間,投放良種牛25頭,配套建設沼氣池10戶,項目的實施帶動了全鄉的畜草產業的快速發展。全鄉共有養羊戶 358戶,羊 1779 只,其中小尾寒羊 756只,改良雜交 441只;肉羊配種 56 只。有養牛戶 245戶,牛530頭。
勞務工作按照一“圍繞一個目標,落實一個機構,配齊一批人員,確定一名領導,制定一套方案,創建兩個基地,實現一筆收入”的思路,采取“抓領導,抓宣傳,抓組織,抓培訓,抓輸出”的“五抓”措施,堅持兩手抓,一手抓勞力型輸出,一手抓技能型輸出。鼓勵、支持和保護農村小販進入市場從事法律法規未禁止的各項經營活動和產業發展,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拓寬增收渠道,加大了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力度。2005年,全鄉共輸出1522人,其中自謀輸出 672人,組織輸出742 人,就地轉移108 人,參加農村勞動力培訓617 人。自謀輸出收入201.6萬元;組織輸出收入333.9 萬元;就地轉移收入38.88萬元;勞務總收入為574.38萬元。輸出人員人均年收入為3774元,全鄉農業人口依靠勞務人均年收入706.8元。為了繼續做大做強勞務產業,在發展勞務產業中,立足于勞務市場,積極捕捉勞務信息,結合實際,有針對性地對全鄉18-30周歲的男女青年進行了培訓,輸送出去并建立一些較為穩定的勞務基地,在定西、蘭州、新疆、福建泉州等地已建立勞務輸出基地四個。
為了實現社會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穩定發展,搶抓西部大開發和實施退耕還林草工程的良好機遇,抓項目,促發展,生態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有聲有色。
一是梯田化目標全面實現。按照區委、區政府的安排,2005年新修梯田 449畝,全鄉梯田建設累計完成 3660畝,全面實現了“梯田化”的目標。
二是退耕還林建設態勢好。認真貫徹“退耕還林,荒山綠化,以糧代賑,個體承包”的政策,搶抓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狠抓了生態工程建設,全鄉累計完成以退耕還林(草)為主的生態工程建設6827畝,生態自然修復工程22000畝,荒山造林3300畝。根據缺苗情況,鄉上在春、秋兩季進行全面普查和扎實的補植補種,全鄉累計共調進喬木44萬株,灌木 84萬株,紅豆草料10827 公斤,其中退耕還林補植喬木44萬株,沙棘52萬株,荒山補植沙棘32萬株,保質保量完成了退耕還林(草)補植補種任務,使補植補種率達到 100%,成活率達到95%以上。同時抓了封山育林工程、生態自然修復工程和水源涵養林工程建設,加大林草管護力度,按照爭創全國水土保持第一(區)縣的要求,積極創立生態經濟模式,在全鄉范圍內徹底實行封山禁收。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