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川鎮雞川鎮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努力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2007年規劃機修梯田3000畝,已籌措資金40多萬元,機修2000多畝,全鎮梯田面積達到60000多畝;同時,通過"一事一議"籌資籌勞,新修農路道路13條143公里,全鎮境內現有鄉村公路14條124公里,其中新修6條46.9公里,維修6條80多公里。橫穿全鎮的劉新公路和縱貫雞川全鎮的楊(川)--牛(坡)、姚(灣)--牛(坡)南沿兩條鄉村路逐步形成"一橫兩縱"為主的公路主干線,成為雞川經濟發展的大動脈。全鎮實現了社社通電、通路,村村通郵、通電話、通汽車。四村(許堡、茍堡、上馬、川道)通自來水,五村(許堡、上店、金城、楊川、丁店)通有線電視。2005年在許堡村修建塘壩一座,解決了許堡村千畝梨園的灌溉問題。在四合村實施整村推進扶貧項目,新修村組道路5公里,機修梯田350畝,沼氣池100眼,暖棚82座,村文化衛生培訓設施1處;種植中藥材2000畝;培訓農民650人次;發展養牛戶83戶,引進秦川牛45頭;投放太陽灶200臺。
鎮黨委、鎮政府把村級活動場所升級改造作為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投入資金16萬元,先后對許堡、四合、司川、上店、金城、水蓮、牛坡、茍岔、永和、太平、楊川、丁店、上馬、川道等村村級活動場所進行了升級改造;對茍堡村村址進行重修,現都已投入使用,全部配備了高檔辦公設施,全鎮15個村都有了高標準的村級活動場所。
在小城鎮建設方面,加大資金投入力度,著力發展鎮區經濟發展。2005年籌措資金18萬元,完成了鎮區街道的鋪油硬化,成為全縣第一個硬化街道的鄉鎮。2006年、2007年連續兩年投資35萬元的雞川法庭辦公樓、投資54萬元的雞川衛生院門診大樓、投資42萬元的雞川計生服務所均已竣工,現都投入使用,投資8萬元的司法所辦公樓已完成主體工程,即將交付使用。
全鎮始終把"科教興鎮"擺在戰略高度,多方爭取資金,加大對科教事業的投入,加強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和師資隊伍建設,新修了雞川中學和茍堡小學的教學大樓,夯實加強教育的基礎。全鎮現有普通中學2所,小學15所。積極推進素質教育,使全鎮普通教育、職業技術教育和成人教育得到有機結合。小學、初中階段適齡人口入學率分別達到98%和99%,2008年為各類大中專院校輸送新生230名。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全面啟動,2007年參合農戶達3575戶17802人,占全鎮農業總人口的85.21%以上,收繳參合資金17.802萬元,已為患者報銷醫療費用共計11.01萬元,有效的緩解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現有鎮級衛生院1所,村級衛生所15所。
雞川鎮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實施。通過扎實摸底,造冊登記,張榜公示,對全鎮91戶427人生活確實有困難的人群實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發放4月至9月最低生活費共計2.9萬元,人均月領取11元,切實保障了困難群眾的生活困難。同時,建立完善農村"五保戶"供養、特困戶救助、災民救濟、殘疾人扶助等制度。2008年全鎮共供養"五保戶"59人,發放衣物120件,發放救濟面粉354袋,發放財物23600元;向特困戶、受災戶救濟衣物200件,發放救濟面粉1024袋,救濟498戶2588人次;大力發展殘疾人事業,2008年共為殘疾人發放救濟面粉60袋,為2名肢體殘疾人配備了輪椅,為3名貧困殘疾人救助了修鞋機,為10戶貧困殘疾戶共資助0.5萬元,幫助養殖獺兔40只。
這里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是"中國文化藝術之鄉"、"田徑體育之鄉"的發源地,歷史上被譽為牛青天的牛樹梅老先生就出生在這里,官至清朝四川按察使。雞川中學畢業的學生有10人已獲得博士學位,20人獲得碩士學位,成為定西市農村中學的一面旗幟,正是這種深厚的歷史文化土壤,鑄就了雞川人聰明能干的性格和苦干爭一流的精神。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