蒿咀鋪鄉隸屬于甘肅省慶陽市合水縣,地處合水縣東北部,子午嶺西麓,轄4個行政村,面積271平方公里。蒿咀鋪,古稱蒿土峪鋪。據舊志記載,這里有桃嶺飛紅、古廟松陰、自響水鼓三景,是行人過往子午嶺時必宿之地,群眾習稱好宿鋪。后屢經兵亂匪患,秀色大減,蒿草林木四起,群眾又漸稱蒿咀鋪,相沿成習,始有今名。蒿咀鋪鄉經濟作物以油料、黃豆、白瓜子、蔬菜、藥材為主。1997年被合水縣縣委命名為文明衛生鄉鎮。
蒿咀鋪鄉地處合水東北縣川43公里處,巍巍子午岒西麓,北接華池縣,東臨太白鎮,南與太莪鄉接壤,西與老城鎮相鄰。該鄉面積271平方公里,轄張舉塬、九站、蒿咀鋪、陳家河四個行政村,24個自然村,現有農業人口5635人,1157戶,309國道橫穿全境,內有原始森林1000公頃,耕地12506畝,山、川、塬并舉,是黃土高原典型的丘陵溝壑區,這里氣候干燥,年降雨量在200-300mm之間,無霜期一般在140天左右。
蒿咀鋪鄉境內資塬豐富,子午岒林緣區不僅有國家保護的豹、狼、野豬、野雞等珍稀動物,還有大量的甘草、柴胡、黃芪、羊肚菌等中藥材和食用菌,盛產蘋果、杏、核桃、酸棗等果品和玉米、小麥、谷子、洋芋、豆類等糧食作物,地表下經勘查,還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和煤炭資源。蒿咀鋪鄉境內的自然、人文景觀也異常豐富,每年都吸引著大批游客。秦直古道遺風猶存,五河水庫碧波蕩漾,仰韶文化底蘊濃厚,黃土深層石油翻滾。自古以來姊妹雙湫,古廟松蔭、桃李飛紅、泉水叮咚,干湫盛景,千年古槐等自然景觀就聞名瑕耳,人文景觀如石橋仰韶文化遺址,抱家寨子革命遺址、抗大七分校遺址、王河水庫、秦直古道、子午岒避暑山莊等是區內外旅游觀光的好去處。
合水縣蒿咀鋪鄉把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先后籌集專項資金,加強農村宣傳陣地建設,蒿咀鋪鄉陳家河村建成了文化廣場、圖書室、電教室等基礎設施,并安裝了體育器材,每天向村民免費開放。 有了文化陣地,蒿咀鋪鄉便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廣泛宣傳科技知識和文明素質教育,舉辦農業科技培訓班,聘請農業專家和科技人員講解果樹、蔬菜、養牛等種養殖新技術、推廣新品種,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和致富技能。并鼓勵村干部及黨員技術骨干帶頭學習、帶頭致富,增強村兩委班子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
該鄉以"綠、美、凈、亮"為標準,先后多次撥出專項資金,建成農村公路通路總里程達83.43公里,硬化路面達48.8%,新建農村文化休閑場所3處,安裝路燈60盞,農村村莊一改過去柴草亂堆、污水亂潑、糞土亂倒、垃圾亂扔、禽畜亂跑的臟、亂、差現象,基本實現了"墻壁美化、衛生凈化、村莊綠化、夜晚亮化、廁所無害化。" 生活環境好了,文體設施、村規民約、自治組織有了,村民的精神面貌也隨之發生了變化。
近年來,鄉黨委、政府立足地方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畜牧養殖業,本著"先種草、后養畜,先示范、后推動"的發展思路,逐步把畜牧產業發展成為全鄉的主導產業,實現了種植業、畜牧業齊頭并進的喜人局面。2004年底,該鄉累計種草6213畝,糧食產量突破2600噸,牛存欄3610頭,羊存欄31900只,年產牛羊肉270噸,產羊絨10噸,人均純收入突破1200元。
新一屆黨委、政府班子秉承傳統優勢,努力挖掘新興產業,大力開辦非公企業,延伸產業鏈條,2005年,全鄉共種植洋芋2095畝,白瓜籽5510畝,花生505畝,中藥材820畝,預計全年可實現工農業增加值870萬元,人均純收入可望突破1300元。
秦直古道遺風猶存,五河水庫碧波蕩漾,仰韶文化底蘊濃厚,黃土深層石油翻滾。
鄉黨委、政府堅持兩高一優的農業發展思路,引進推廣水稻、巴西旱稻、地膜花生等栽培技術;堅持科技興師動眾畜,推廣畜牧改良等項目21項,經濟作物以油料、黃豆、白瓜子、蔬菜、藥材為主,已形成規模種植。木耳、藥材等山貨采集和平共處右等林產品開發,增加了農民收入,消化了農村剩余勞動力。1997年被縣委命名為文明衛生鄉鎮,多項工作受到地、縣有關部門的表彰獎勵。鄉黨委、政府立足地方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畜牧養殖業,本著"先種草、后養畜,先示范、后推動"的發展思路,逐步把畜牧產業發展成為全鄉的主導產業,實現了種植業、畜牧業齊頭并進的喜人局面。2004年底,該鄉累計種草6213畝,糧食產量突破2600噸,牛存欄3610頭,羊存欄31900只,年產牛羊肉270噸,產羊絨10噸,人均純收入突破1200元。黨委、政府班子秉承傳統優勢,努力挖掘新興產業,大力開辦非公企業,延伸產業鏈條,2005年,該鄉共種植洋芋2095畝,白瓜籽5510畝,花生505畝,中藥材820畝,全年實現工農業增加值870萬元,人均純收入突破1300元。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