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資訊頻道 > 國內資訊 > 甘肅資訊

“專家院”服務“農家院”——甘肅農業大學服務地方經濟發展走筆

時間:2015-10-20 14:52:38來源:中國甘肅在線編輯:馬海花點擊:

  紅旗:代表甘肅農業大學已建專家院圖片由甘肅農業大學提供

  在河西走廊的戈壁沙漠上,一座座利用無土栽培技術建造的日光溫室里,新鮮的蔬菜正在源源不斷地運往市場。

  在隴南文縣的高山上,一種珍稀的黨參——文黨參,在農業專家指導下產量和品質都有了大幅提升。

  在“薯都”定西,一顆顆馬鈴薯從育種、種植、防病蟲害,到收獲、儲藏、加工,都有農業專家的全程指導。

  在高寒牧區天祝縣,科研人員利用雜交技術培育出的優質肉羊,農民養3只這樣的肉羊,肉產量相當于養4只高山細毛羊。

  ……

  這是甘肅農業大學繪制的一張專家服務“地圖”,這每一項增產、增收的項目背后,都是該校專家教授反復試驗的結果。

  用他們的話說,只要能端上餐桌的東西都是我們的研究對象。為了讓這些研究能更切合實際,甘肅農業大學正在讓自己的農業專家和“農家院”越走越近。

  甘肅有什么,我們就研究什么

  甘肅農業大學校長吳建民常對教師說這樣一句話:“農業專家不下地,啥事也干不了。”

  在這所農業大學里,鼓勵專家教授在田間地頭搞科研;而這些專家教授,也愿意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用于農民的增產增收。于是,這里專家教授洗干凈泥土就能站講臺,挽起褲腿就能下農田。

  蔬菜、馬鈴薯、草食畜牧業、中藥材、優質林果、制種和釀酒原料,是我省確定的農業6大支柱特色產業。

  吳建民說:“我們作為省屬農業高校,就應該把研究重點放在我省的農業支柱產業上。我們把這些產業細化,在學校建立了19個創新團隊服務產業發展。”

  頡建明是甘肅農業大學設施農業創新創業科研團隊的首席專家,他和他的團隊致力于為我省蔬菜種植業提供技術支撐。

  說起設施農業,就不得不提日光溫室,這項技術在我省的蔬菜產區被廣泛應用。

  在河西走廊,“糧菜爭地”的現象一直都存在。在有限的土地上,既要保證“耕地紅線”不被打破,又要求得更高的經濟效益,這樣的矛盾讓頡建民團隊把目光投向了大片戈壁沙漠。

  戈壁灘上別說是種菜,連長草都很難,他們想到利用這些閑置土地建日光溫室。

  戈壁灘缺少蔬菜生長適宜的土壤,他們就研制出了一種“基質無土栽培”技術,這種基質是由畜禽糞便、植物秸稈等經過高溫發酵后,與戈壁灘上的沙土混合而成。

  有了這樣的研究成果,需要在戈壁灘上開展試點試驗。2012年,頡建民團隊與酒泉市合作,在當地的戈壁灘上開始建這種無土栽培的日光溫室。

  農民們有顧慮,這種基質要經過高溫發酵,專家走了我們就不會做了,于是團隊的專家就在田間地頭手把手教農民怎樣做這種人工土壤。蔬菜種上了,如何澆水、除蟲等都是問題,團隊專家就把電話留給農民,他們不在時農民有問題可以隨時打電話咨詢。

  短短三年,這樣的無土栽培日光溫室在酒泉推廣了一萬多畝,農民一畝地年均收入能夠達到5萬元。在酒泉試點成熟了,這項技術還逐漸推廣到了張掖、武威以及蘭州周邊地區。

  同樣是日光溫室,在隴東地區的環縣就有不同的建法。頡建民說:“環縣蔬菜產量小,農民收入不高,當地政府希望我們在這里推廣日光溫室技術。”

  于是,團隊專家來到了環縣,開始著手開發一種“環縣日光溫室模式”。

  經過反復研究,專家們確定了適合當地條件的日光溫室結構參數,并根據當地經濟情況,選擇了成本較低的土墻作為日光溫室的圍墻。

  如今,30多座日光溫室已在環縣建了起來,隨著蔬菜出棚,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對這項新技術產生了興趣。

  翻看這19個創新團隊的資料,就會發現他們的研究內容涉及馬鈴薯、油菜、玉米、中草藥、養豬、養羊等我省農業涵蓋的方方面面。這些團隊的專家,少則七八人,多則二三十人,他們來自不同的學院,來自不同的研究領域。

  以馬鈴薯創新團隊為例,團隊的專家涵蓋了育種、栽培、病蟲害防治、儲藏等領域,這是農大提出的“全產業鏈”服務,就是為農產品從種到收到貯藏加工再到市場銷售提供全面的技術服務。

  科研成果落地,農民收入增加

  舟曲縣迭峰鎮狼岔村地處高山,這里的農民世世代代只種青稞和馬鈴薯,產量和經濟效益都不理想。

  2010年舟曲特大泥石流災害發生后,甘肅農業大學的專家們把目光投向了這里,開始思考如何用農業技術讓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

  該校農學院的教授陳垣在調查中發現大山頂上的狼岔村很適合種中藥材,研究中草藥栽培的他興奮地找到了村支書。

  要想說服全村人更換種植的農作物,不是一件容易事。陳垣帶著村支書來到了隴南的中藥材產區,領著他看中藥材長勢,看收購價格。陳垣說:“狼岔村的土壤非常適合種紅芪,如果能說服全村人種,我來當技術指導。”

  回到村里,陳垣和村支書挨家挨戶做工作。2013年開春,村里大部分人家的地里都種上了紅芪。

  所有人都是第一次種藥材,心里沒底,陳垣就成了村里的“顧問”。這一年,陳垣去了很多趟狼岔村,村里人人都認識他,拉住他就到自家田里看紅芪長勢。

  到了紅芪收獲季節,狼岔村山高路遠,大的藥材商不愿意去收購,小藥材販子收購壓低價格,這樣農民會吃虧。陳垣就帶上自己熟悉的藥材商,專門來到狼岔村,按照市場價收購了全村人的紅芪。

  往年的馬鈴薯每畝地能收入800元,而種紅芪每畝地的收入達到了3500元,這讓村里人嘗到了甜頭。現在,狼岔村不僅種紅芪,村民們還在陳垣的帶領下種起了柴胡、板藍根等中藥材,收入比原來翻了幾番。

  狼岔村的中藥材種植只是甘肅農業大學“舟曲扶貧開發”專項行動的一部分。學校將發展中藥材產業作為舟曲扶貧的重要抓手,引進大型制藥企業與該縣簽訂藥材收購協議,為舟曲縣藥材產業發展提供保障。

  農業專家到了田間地頭,技術指導是一部分,大量的技術培訓也在展開。專家在田間地頭培訓農民、在當地培訓農技人員,學校還舉辦各類農業培訓,邀請各地的農業技術人員和農民來到大學更新農業知識。據不完全統計,甘肅農業大學每年都為10萬余人次的各地農民、農技人員等提供培訓。

  經過甘肅農業大學專家的技術指導和大力推廣,一批農業項目在全省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高寒冷涼地區設施延后葡萄栽培技術在天祝等縣區大面積推廣,實現了種植戶年人均收入從1460元到5600元的飛躍;該校研發的微生物凝乳酶與乳酸菌發酵劑制備關鍵技術開發出了8種系列乳制品,大大提升了甘南、臨夏相關企業的乳制品加工技術水平;該校與國外合作研發的秸稈飼料化技術,使我省秸稈飼料的消化率從45%提升到了60%,意味著每頭牛每天可節省2公斤玉米。

  建起“專家院”,服務“農家院”

  農學院的教授在地頭、動物科學技術學院的教授在養殖基地、園藝學院的教授在日光溫室里,這是甘肅農業大學教師工作的常態。

  隨著專家教授和農民越走越近,學校開始考慮,為他們開展農業服務建立一個支持機構,讓教授們的自發舉動變成學校行為。

  于是,甘肅農業大學“專家院”應運而生。這個“專家院”與當地政府合作,就設在各個農業產區,就在農家院的旁邊。每個專家院都有若干名專家組成,他們為當地農民提供長期、有計劃的農業技術指導。

  2012年7月,天祝縣綿羊產業專家院掛牌,這也是該校首批建立的5個專家院之一。

  天祝藏區的牧民養羊,用的是傳統的品種、傳統的飼養方法。而甘肅農業大學以羅玉柱為首席專家的羊產業科研團隊,一直在致力于優質羊種的選育。

  2012年專家院一掛牌,羅玉柱就把團隊選育的一種增重快、出欄快的新羊種在天柱縣松山鎮開始試點養殖,芨芨灘村的村民朵占元家率先養了起來,一年下來,他家的羔羊收入就達到了15萬元,在專家院和當地政府的共同推動下,越來越多的牧民接受了這種新羊種。

  專家院不僅設在農家院旁,有些還設在了農業企業里。該校的旱作農業裝備產業專家院就掛牌在甘肅洮河拖拉機制造有限公司,專家團隊出想法和方案,農機企業將其付諸實踐。

  趙武云是這個專家院的首席專家,他說:“專家院設在企業,讓我們的科研能和企業生產緊密結合。”短短幾年間,這個專家院先后研發出了玉米全膜雙壟溝播直插式精量穴播機、小麥鋪膜覆土穴播一體機等農業機械,其中一些農業機械已經通過企業生產走進了農戶家中。

  專家們跑地頭時間多了,與教學的時間就會發生沖突。為了讓他們上課、“下地”兩不耽誤,學校實行了錯歷工作制度,農忙時節盡量為專家少排課或是安排在晚上,農閑時集中時間為學生授課。有些專家為了不耽誤上課,干脆把下鄉時間安排在周末或者假期。

  從2012年開始,甘肅農業大學的專家院數量逐漸增多。如今已有20個專家院在全省各地掛牌,內容涉及草食畜牧業、林果業、設施蔬菜產業、中藥材產業等領域。

  10月下旬,又將有兩個馬鈴薯產業專家院在渭源縣和景泰縣掛牌,在該校繪制的專家院“地圖”上,紅色的小旗正在插向全省越來越多的地方。

  該校副校長郁繼華說:“甘肅的農業要發展,農大人感覺到重任在肩。用我們的知識來為甘肅農業產業和農民脫貧致富提供服務,我們樂在其中。”

 

相關文章
中國甘肅在線關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版權聲明|聯系我們|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