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甘南網消息 (何興) 九月的甘南,雖然綠意尚在,但呼嘯而來的風里夾雜著的些許寒意提醒著人們,漫長的冬季就要來了。在這海拔3000米的高原,舒適宜人的夏季只有短暫的三個月,干燥、寒冷才是這塊土地的主旋律。緊緊的裹著棉服,中國甘南網記者一行出發前往此行的目的地——甘南州臨潭縣冶力關鎮、八角鄉。
新修的合冶公路寬敞、平穩,汽車穿行在高原草甸之間,看著天際的群山巍峨,讓人頓生蒼茫之感,及至冶力關上峽,絕美的峽谷秋景又讓眾人流連忘返,一如行走在書畫之中。不知不覺間就到了冶力關,汽車緩緩駛入濱河大道上,楊柳微動、秋葉飄落,一股江南的婉約氣息撲面而來,午后的陽光懶懶的灑在頗顯歐式風格的建筑上,透過層層樹影,一閃一閃的晃悠著。一時間,眾人恍然若失如臨仙境,古人有桃花源記云: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而今日我等際遇不差也!
按照日程安排,我們先前往八角鄉開展采訪,天色漸暗,細雨蒙蒙,八角鄉的書記、鄉長冒雨在等候我們,同樣是寬敞明亮的辦公樓、鱗次櫛比的建筑、干凈整齊的文化廣場和那無處不在的綠意盎然再一次刷新了記者的認知。并非我等來自大城市或者是外地人,都是土生土長的甘南人,都是從農村走出來的80后,深知農村的種種落后與艱難,乍一看就在家門口有著這樣充滿現代化氣息的小鎮,教人如何不欣喜、激動。
在隨后的介紹走訪中,記者了解到這般翻天覆地的變化是如何而來的,竹林村位于八角鄉南,全村由4個自然村組成,106戶456人,人居環境艱苦,居住分散凋零。近年來,在省州縣的共同努力下,由雙聯單位省人大爭取到幫扶竹林村發展的項目資金共計687萬元,一是竹林村天津援建幫扶項目434萬元,完成了村道、巷道、廣場、戲臺維修、太陽能路燈、農用便橋、綠化及產業幫扶;二是實施竹林村106戶危房改造項目和災后維修項目,其中危房改造每戶投資11500元,災后維修每戶5000元,天津援建每戶5000元,總投資227.9萬元,工程量現已全面完工。三是爭取項目資金32萬元,完成了竹林村村級活動服務中心建設。四是縣交通局配套竹林村村道硬化2.2公里;縣發改局配套修建護村護路護田河堤2處1公里。五是新建養殖暖棚16座,種植當歸400畝,發放杏樹53000株,發放青腳麻土雞3000只;六是農牧民使用技術培訓150人(次),普通勞務技能培訓50人(次)。七是爭取扶貧資金40萬,對竹林村進行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建立了路段負責制,每個路段定人定崗定責,明確到人,落實責任,健全保持各路段環境衛生的長效機制,各村的村容村貌得到有效改善。八是為生態示范村建設中,投入資金500萬元依托自身區位和資源優勢,整合餐飲、住宿、民俗、文化等資源,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打造生態文明示范村。
生態文明村的創建,使竹林村成為“生活,生產,環境,旅游,文明”的生態環保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實行綠化、亮化、凈化、美化,一體化的美麗鄉村,大家都開玩笑老了就來此地,看那山清水秀天藍藍,豈不快哉!
回到冶力關已是暮色沉沉,夜色籠罩著這座正煥發出青春活力的小鎮,燈光星星點點的亮了起來,有城市的氣息卻沒有城市的喧囂,依舊是鄉村靜謐的夜晚,漫步在街道上,看著人們幸福而滿足的笑容,景觀河里的燈光與星光在水花里交相輝映,一切讓人沉醉。
第二天,我們采訪的是冶力關池溝村,雖然我們沒有去過烏鎮,但記者一下子就把這個村子與名動天下的江南水鄉——烏鎮聯系起來,整齊有序的村落,一樣的高墻青瓦,干凈整潔的村道,整個村子透露出寧靜、和諧的韻味,可謂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工作人員介紹道:池溝村位于冶力關國家AAAA級風景區冶海天池腳下,全村轄6個村民小組,256戶1040人,近年來先后被國家和省文化廳、省婦聯授予“全國綠色小康村”、“全國美德在農家樂”“甘肅省現代遠程教育示范點”“先進黨支部”等榮譽稱號。開辦農家樂,藥材、苗木種植和虹鱒魚養殖為該村主要增收產業,2014年全村人均純收入達4396元。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