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溝村易地扶貧搬遷和災后重建集中安置點項目總投資4368.8萬元,其中國家投資1223.8萬元,縣級配套170萬元,群眾自籌資金2975萬元。按照《臨潭縣冶力關鎮總體規劃(2003-2020)》和《池溝村規劃》,在農民自愿的前提下,對山區的119戶729人實施了整體搬遷,建筑風貌為明清江淮風格為主,項目建設包括主房及偏房、大門、圍墻、廁所、院落硬化、暖廊等附屬設施。目前村道及巷道硬化、護坡修建,太陽能路燈安裝、仿古便民橋、仿古河提、自來水入戶、生態綠化、環境治理、亮化等基礎設施項目現已竣工。村民文化活動廣場、村級綜合服務中心、休閑廣場等項目正在實施當中。產業扶持方面,成立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3個、農家樂協會1個,合作社和協會的成員達200多人。建成池溝苗木培育基地1處,在李子溝、尕后山等山區種植中藥材800畝;建成梅花鹿養殖場1處、修建特種養雞場2處,虹鱒魚場2處。同時,依托旅游資源積極發展農家樂,目前全村共有農家樂26戶,從業人員100多人,2014年創經濟收入120.6萬元。
走到村里的幼兒園里,一塵不染的院落,完備的活動設施絲毫不遜于縣市級幼兒園,老師剪著紙花布置教室,孩子們在院子里無拘無束的玩耍。這一切可不是“中國夢”的現實寫照么。
習總書記曾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央對扶貧開發工作高度重視。我們的責任,就是要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努力解決群眾的生產生活困難,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不經意間,在甘肅、在甘南這個屬于全國落后的地區也悄然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正在一步步實現人人住有所居、老有所養的夢想,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這個夢想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每一個中華兒女理應尊享這份榮耀并為之自豪而奮斗前進。
采訪就要結束了,回想兩天來的點點滴滴,記者感觸良多,仔細梳理下來有三點:
1、地方的發展離不開黨和政府強有力的支持與引導。政府就是老百姓的主心骨,在這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開局之年,只有黨政領導、干部高舉大旗,勇當排頭兵,才能帶動老百姓一擁而上,分享改革的紅利,更好更快的進入小康社會,在兩天的采訪過程中,我們接觸到了許多在基層默默付出、辛勤工作的干部,正是他們的付出,才有了這日新月異的變化,才有這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出現。
2、解放思想讓老百姓的觀念轉變才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在與老百姓交流的過程中,最為直觀、深刻的感受就是老百姓的思維觀念發生了潛移默化的改變,過去老百姓的觀念是等靠、等幫、等扶。在市場經濟的帶動下,如今部分群眾的心思也活絡起來,積極爭取政府主導的產業幫扶項目,政府搭橋修路,群眾要做的就是奔跑起來,在幸福康莊的大道上越走越遠。
正在和泥漿的大爺已經70多歲了,指著遠處的高山說,他就是從那里遷下來的,以前遷下來沒地方住,也蓋不起房,孩子們念書都要走兩三個時辰的山路,如今有政策了,政府又給錢幫忙蓋房,自己鼓著勁兒也就蓋起了這二層小樓。
老板娘抹著一頭的汗水說全部的家底兒拿出來外加不少外債蓋起了這座農家院兒,憋足了勁兒明年掙大錢。
3、秀美山川、淳樸鄉情才是旅游業發展的根本保證。據統計,1-9月份臨潭縣旅游業接待12.6萬人次,旅游收入5800萬元。如今在甘南,旅游業已經成為主導產業,從州委提出的五大戰略中的旅游興州來看,旅游業將是今后很長時間內我州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向,這源于甘南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原始淳樸的人文環境。吸引大批外地游客前來觀光旅游,我們要緊跟州委生態立州的步伐,保護好我們的生態環境,把最美的甘南展現給世人。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