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妙惟肖的雕塑、獨特風韻的客棧……前兩日,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有人用“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來形容文博會的方方面面,記者內心被深深的觸動了。
這句意大利諺語,也算老生常談。之所以被它打動,是因為有著切身體會。
在《羅馬人的故事》作者鹽野七生看來:羅馬的強大,是因為它的寬容開放,兼收并蓄。正因如此,羅馬人智力“不如”希臘人,體力“不如”高盧人,經商的本事“不如”迦太基人,卻能一一打敗這些對手,而且在戰后還能與這些部族有秩序的和睦共處。
這與甘肅舉辦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有諸多異曲同工之妙。
在很多人看來,甘肅地域上不如沿海開放地區,經濟上不如發達地區,卻能在精簡各類節會的時代,讓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這一“國字號”文化平臺花落甘肅。
這絕非一朝一夕之功。甘肅,在八千年的文化積淀“沉睡”了很久之后,終于迎來“厚積薄發”的美好年代。
當然,“天上永遠不會掉餡餅”,關鍵是要在對的時間用對的方式做對的事。甘肅提出舉辦敦煌文博會的設想,正好契合了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此外,扎實細致的準備、馬不停蹄的“跑路”、精益求精的完善……經過艱難曲折的歷程,這塊刻著“國字號”的文化金字招牌終于落戶甘肅。
但這僅僅是起點。落地之后,甘肅不能也沒有“靜待”花開。為了將這個國家級大平臺、“國字號”大品牌、國際化大盛會辦出水平、辦出特色、辦出風格,可謂“全民總動員”。
省廣電網絡公司敦煌分公司員工陳青俊每天早出晚歸,穿梭在敦煌市大街小巷架設無線IP覆蓋設備,已經半年多沒有好好抱抱一歲多的孩子;從講解內容、語音語調,到手姿站位、眼神交流,從策展開始直到展覽開展前,省博物館的講解員還在進行最后一次演練……正是每一個參與者的用心付出,才有了從戈壁荒漠到座座宏偉場館的拔地而起,才有了從美好設想到確定85個國家的參會和8500余件奇珍異寶的精彩亮相,才有了從毫無經驗到緊張有序的“日日蛻變”,才有了呈現在眼前的“今日敦煌”。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甘肅,正用這樣的精神向全世界奉獻一場“饕餮盛宴”:這里,絲綢之路的思想火花將再次激昂碰撞,奏響古絲路上新的世界樂章;這里,德拉克羅瓦、畢加索、齊白石、吳昌碩等國內外大師穿越時空“匯聚”敦煌,繪就濃墨重彩的山水畫卷;這里,將帶領我們進入“敦煌時間”(來源:中國甘肅網)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