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人云
中國甘肅在線訊 日前,筆者到鄉下走親戚,談起精準扶貧,雖然大部分群眾都滿心歡喜,但也有一些人頗有怨言。細問之下,原來當地在對貧困戶的精準識別中,少數村組干部總想著“肥水不流外人田”,于是“慷”國家惠民資金之“慨”,利用職務便利為自家或親戚朋友謀利。這種優親厚友、使扶貧成為“扶親”的做法,不僅模糊公私界限、滋生腐敗,而且造成應扶未扶、產生新的社會不公,值得各地警惕。
精準扶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中國夢”的重要保障。切實做好這項工作,一個重要前提就是精準識別,即通過有效、合規的程序,把誰是貧困戶真正識別出來。在一般人的想象中,對貧困人口進行精準識別應該不難,但具體實踐中,由于很多農村的宗族觀念還比較濃厚,尤其是在偏遠貧困地區,大家普遍認為一個家族就要團結互助,所以遇到精準扶貧這樣的涉及切身利益的“好事”,優親厚友、不講原則的情況就極容易發生,有的群眾還為此托關系、找門路,想方設法把自家弄成“貧困戶”。
國務院扶貧辦行政人事司司長夏更生曾列舉了一組數據:2014年以來,全國因建檔立卡失職瀆職和優親厚友等處理了7465人。其中鄉村兩級占到96.8%,科級及以下干部占99.5%。由此可見,扶貧工作中的人情腐敗絕非個別。這種徇私扶“貧”的做法,可以說濟了多少“假貧”,就傷了多少“真貧”,是明目張膽地靡費公帑,更是赤裸裸地侵害民利。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在扶貧的路上,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群眾。”這既是我們黨對貧困群眾的莊嚴承諾,也是貧困群眾對我們黨的殷切期盼。當前,脫貧攻堅已經到了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階段,當務之急,就是要加大精準扶貧力度,確保“扶到點上、扶到根上”。但是,扶貧只扶“自家人”的做法,還有“山高皇帝遠,上頭管不到我們這些小地方”的僥幸心理,無疑讓扶貧工作在個別地方遇到了“腸梗阻”。
扶貧成“扶親”,折射出精準識別的復雜性,也反映出精準扶貧的艱巨性。充分杜絕這一現象,必須權責統一、監督到位,需要著重從兩方面發力:一方面,要把好對貧困戶精準識別的程序關,嚴格按照“縣為單位、規模控制、分級負責、精準識別、動態管理”的原則,建立扶貧資金信息披露制度以及扶貧對象、扶貧項目公告公示公開制度,將篩選確立扶貧對象的全過程充分公開,避免暗箱操作導致的應扶未扶,真正做到公開選貧、公正扶貧;另一方面,“搶著當窮人”,從表面看是利益驅使,實質上則是貧困農村法制意識、紀律意識淡薄的表現,為此,必須進一步加強宣傳教育,加大對村組干部的監督,特別是對濫用權力的干部和憑關系成為“貧困戶”者的懲處力度,嚴格按照法律法規來規范扶貧工作。
做好“扶貧”,實現“脫貧”。把扶貧政策真正落到實處,關鍵就是要打通“最后一公里”。只有精準識別、精準定位,將每一分錢都用在刀刃上,真正讓群眾看到“真金白銀”的扶持,才能堅定他們脫貧致富的決心和信心,從而有序高效地推進精準扶貧工作。(來源:每日甘肅網)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