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軍是半農半物鄉,廣闊的草原為發展草畜產業提供有利條件,畜牧業以羊只放牧和飼養為主,在全鄉農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羊只主要是綿羊為主,綿羊肉質鮮美,遠近聞名,遠銷省內外,養羊是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
按照"分戶養殖、規模經營、小群體、大規模"的草畜產業發展思路。著力轉變傳統粗放型養殖模式,鼓勵群眾發展舍飼養殖。至2009年,全鄉養殖飼養量為14.3萬頭(只),其中綿羊 7.9萬只,牛1675頭,豬2143頭,雞 5.8 萬只,馬、驢、騾共有2805頭(匹)。通過鄉政府大力引導,畜牧業迅速發展, 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長,全鄉建成永祥養殖公司、鄉牧場兩個養殖龍頭企業,建成朱多俊、周國璧、方偉三個規模養殖場,全鄉新建高標準羊舍380戶,培育養羊大戶620戶,其中500只以上40戶,100只以上270戶,50只以上310戶。為確保鄉畜牧業健康穩步發展,鄉上逐年提高防疫人員的技術培訓和補助標準,并且加大春秋兩季的畜禽疫病防治工作的力度,積極做好應對突發疫情的防制治療,近幾年來沒有重大疫情發生。
大力發展戰略性主導產業、地方性特色產品,特別是區域性優勢產業。積極調整優化種植結構,重點突出優質小麥、優質胡麻、油菜制種、脫毒洋芋等高效作物及優質牧草種植。近年來,以老軍、焦灣、孫莊、祝莊、豐城村為主,發揮河灌區的優勢,共種植優質小麥、優質胡麻、啤酒大麥、脫毒洋芋等高效經濟1.94萬畝。以祝莊、孫莊、峽口、潘莊、郭泉村為主,發揮機井井灌的優勢,種植優質胡麻、油菜制種、碗豆等作物0.6萬畝。全鄉每年完成總播面積3.15萬畝,糧、經比例大致保持在46:54。堅持科技先行,典型引路、示范帶動、因地制宜,以發展經濟作物,特色農業為重點,加大農業標準化技術示范推廣力度。與酒泉泰金種業公司聯系,共引進菠菜、茼蒿、香菜制種、豌豆示范、中藥材、脫毒洋芋、優質牧草、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防治等為主的農業高新技術10多項,建立農業科技示范點20個,落實新技術試驗示范8項(次),帶動全鄉農作物標準化示范3萬畝。
發展壯大勞務產業,不斷提升輸出質量,拓寬輸出渠道,壯大輸出規模,實現了靠勞務增收的良性循環。近年來,每年輸出勞動力保持在2800人左右,實現勞務收入1500多萬元。其中有組織輸出1570人,自謀輸出607人,就地轉移723人,向東南沿海輸出304人。同時,創建勞務示范村1個,培育發展勞務經紀人3名,創辦勞務中介機構1個,新創建勞務基地1個。堅持把勞動力技能培訓作為提高農民就業創業能力和增收致富的關鍵措施來抓,利用建立的畜禽養殖實訓、特色種植、勞動力轉移就業3個培訓基地,根據按需培訓、注重實效的原則,采取現場培訓與基地培訓、常規技術培訓與特種技能培訓相結合的辦法,每年舉辦各類培訓班30多期,培訓農民3600多人次。
2006年,鄉黨委、鄉政府決定采取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文企聯合的形式,投資開發峽口古城,發展旅游業。首先進行了大力的宣傳包裝。修建大型宣傳碑1座,印發《峽口旅游》畫冊3000余份,攝制《神奇的山丹峽口》專題片1部,配合浙江電視臺《西部地理》頻道、鳳凰衛視和香港獅子電視臺完成《河西走廊》、《長城》紀錄片2部,譜寫《峽口古風》歌曲1首,成功參加了全市"旅游文化宣傳周"活動。2007年加快景點建設。多方征集國家和各省市縣知名書法家作品300余幅,拉運巨石300多塊進行篆刻,建成西部長城文化書法石刻長廊1處。夯實基礎設施。新建旅游接待辦公室、展覽室、客房6間,硬化通村道路2.3公里,砂化景點道路10公里,鋪埋人飲管道6.82公里,架設閉路電視線路6公里,水、電、路、訊等公共基礎設施基本配套。2008年投資60萬元,由敦煌研究院對古城中心的過街樓和西城門洞進行加固維修,并修建了點將臺和練兵場,古城開發初具規模。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