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資訊頻道 > 國內資訊 > 甘肅資訊

臨江鄉--文縣臨江鄉想很發展的狀況

時間:2015-11-17 09:57:07來源:中國甘肅在線編輯:馬海花點擊:

臨江鄉,位于隴南市文縣東北部,白龍江中游。東接武都縣外納鄉,南與口頭壩、尖山鄉為鄰,西依橋頭鄉,北靠梨坪、舍書鄉。南北長16公里,東西寬13公里,地域面積113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5.7%。鄉政府駐地臨江街,距縣城82公 里,海拔800米。

臨江鄉,位于文縣東北部,白龍江中游。東接武都縣外納鄉,南與口頭壩、尖山鄉為鄰,西依橋頭鄉,北靠梨坪、舍書鄉。南北長16公里,東西寬13公里,地域面積113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5.7%。鄉政府駐地臨江街,距縣城82公里,海拔800米。

行政區劃

全鄉轄13個行政村(臨江、陽兒壩、園嶺山、東風、大坪、月亮壩、山背后、歐家壩、寨子、四新、蔣馮、鞏固、蔣家灣),52個合作社,56個自然村,1737戶,7328人,勞力3785個。耕地面積9589畝,其中水田400畝,水澆地3531畝,旱地5658畝,梯田9126畝,經濟林果3200畝,紋黨680畝,農民人均耕地1.30畝。2001年,全鄉經濟總收入579萬元,多種經營收入209萬元,糧食總產170萬公斤,農民人均有糧233公斤,人均純收入545元。

生態資源

臨江鄉,因面臨白龍江而得名,坐落在白龍江畔,地處文縣與武都縣交界處,素有“文縣北大門”之稱,“212”國道穿境而過。境內山大坡陡,峻嶺重疊,沿白龍江兩岸川壩地較少,雨量少,氣候干燥,無霜期短,土地瘠薄,自然條件差,是文縣的貧困鄉之一。糧食作物以玉米、小麥、洋芋為主,經濟作物有紋黨、花椒、核桃、煙葉、地下礦藏較為豐富,已探明的有鄧家溝硅礦,東風溝石英礦、重晶石、圓嶺山、溝嶺子的鈷錳礦,冷堡子、寨子、歐家壩的赤鐵礦、硅礦。

歷史沿革

臨江,是文縣開發較早的地方,原始氏族時期已有人類活動。據考古發現,臨江坪和蔣家灣新石器時期寺洼文化安國類型遺址(有陶片、罐盆器具),楊家灣有齊家文化遺址。

據有關研究人士考證表明,臨江即古葭蘆鎮,三國時姜維駐戍,與鄧艾屢戰于此。南北朝時,為氐人楊氐人楊氏武都國、陰平國都址。境內牡丹寺,始建于光緒年間(1885年),迄今已有100多年歷史,幾經重建,如今更具特色,為當地一勝景。

自古以來,臨江設有渡口。明代詩人馮時雍 《臨江晚渡》詩曰:文州盡日渡江關,煙鎖秋林鳥正還。鼙鼓入云山漠漠,馬蹄踏棧水潺潺。階民候火迎官府,蜀客囊金趁市寰。附峪柴扉多隱約,題詩聊并畫圖看。明代詩人兵備、許路《宿臨江》詩曰:夜深燈火宿臨江,又逐雞聲促曉裝。行蓋潤沾連日雨,征衣寒襲兩山霜。書生用武三千字,老將屯兵十二萬。但愿峰煙息萬里,不爐塵土日奔江。

距臨江街南三里許的羊兒壩,古有橫跨白龍江的木橋,村民稱之為臨江橋。至今有邑舉人張爾翮《臨江橋碑記》,曰:文之北,距縣城百里許,有臨江驛。臨江者,臨白龍江也。水自武都來,東南注,至玉壘關與文之白水合。而此驛適當冠往來之所,波流中沖激,非橋莫濟。此臨江橋之設,由來舊矣。然屢修屢圯。望詳者。每須舟師力,故又稱臨江古渡云。康熙甲子歲,守戍馬公,乃重建之。解放后。1957年文武公路通車后,南來北往的汽車在羊兒壩渡船過江,非常不便。境內的白龍江大橋始建于1965年,是白龍江上最早建成的公路橋梁,因坐落在羊兒壩村旁,又稱羊兒壩公路大橋。

1/2 1 2 下一頁 尾頁
相關文章
中國甘肅在線關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版權聲明|聯系我們|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