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為了確保出苗率和成活率,鄉上多次邀請縣上農技中心技術人員進行技術培訓,深入田間地頭,面對面、手把手傳授核桃栽植技術,發放《核桃點種技術要點》3000余份,確保戶均一份技術資料。在點種核桃的每一個環節,鄉村干部堅持深入農戶家中指導,采取選用良種、流水浸泡、深挖大穴、施足底肥、澆飽水分、規范點種、熟土回填、鋪膜覆蓋、整修樹盤等措施,實現了栽一棵活一棵,種一片成一片。這些核桃樹將會盡早實現其良好的經濟效益。
徽縣大河店社火歷史悠久,是春節期間普遍開展的傳統性文娛活動之一。每年正月初六開始,稱"出燈"或"窩",正月十六結束叫"卸裝"。演出時先由專人發放柬子,約定場次。表演前和結束時是主家必需鳴
民俗活動炮迎送,并以錢物作為謝禮。社火以村為單位,組織者稱"頭兒"或"扛大旗的"。民國時期,鄉內各大村莊均設有社火隊、社火會組織。社火的表演,往昔以唱曲為主城中演唱兼有,大體有以下幾種類型。
高臺也稱高臺芯子。系傳統節目,內容為歷史劇目或故事傳說。表演時以木棍、鐵棍等連接成4至6米高的骨架,下端固定在底架上,上端裝飾成五彩繽紛的花朵及樹枝、山石等,將演員(多為小孩)化妝成各種形象捆扎其上,呈亮相態。小演員如同站在花心、葉面、樹枝、山石上一般,有的呈金雞獨立,有的為燕式平衡,隨著鼓樂,緩緩而行。高臺社火過去多以人抬,現均被固定在機動車輛上。
高蹺又稱高腳,扮演者腳踩1對1米左右的木腿,身著戲裝,手持道具,扮演各種人物,隨著鑼鼓游行或表演。人數不等,表演時分合有序,路線曲折,穿插往返,節奏分明。有些技藝高超者,還表演金雞獨立,內外擺腿,跳躍等高難動作,使觀眾贊嘆不已。
馬社火多在白天演出。表演者身穿戲裝,扮成不同人物,騎在披紅掛彩的馬上進行表演。由于不配唱,觀眾僅以服飾、臉譜和造型動作上識別劇目,領會劇情,亦稱為"啞馬"。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