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9月,小水村改歸靖遠縣管轄。區境屬靖遠縣地。
1985年,白銀白銀市恢復地市建置,析靖遠縣五鄉-鎮置平川區。
2014年,平川區轄4個街道、3個鎮、4個鄉。
平川區位于白銀市中部偏北,區政府所在地西南距白銀市93公里,距省城蘭州185公里。地處東經104°24′~105°51′,北緯36°18′~37°00′之間。平川區面積2106平方公里,占全省總面積58萬平方公里的0.36%。區政府駐地寶積鎮向陽村。平川區位于白銀市中部,是1985年隨白銀市恢復建立而成立的市轄區。距蘭州市130公里,東與會寧縣及寧夏回族自治區海原縣接壤,南、北部均與靖遠縣相連,西與景泰縣為鄰,
平川區地形的總特征是東南高、西北低,由東南向西北傾斜。東西長91.5公里,南北寬75公里,由西北向東南呈一狹長地帶,階梯狀多臺階地形。平川區境內最高峰屈吳山南溝大頂,海拔2858米。最低處水泉鄉野麻村紅麻灣,海拔1347米,高低差1511米。西部旱平川與東部西格拉灘為盆地式緩坡平川。由西向東甲盔山、水泉尖山、喀拉山、碑南泉、黃家洼、屈吳山構成平川區山脈的骨架。
平川區在大地構造上位于祁連山東端,秦祁褶皺強烈,斷層極為發育。地質構造主要為向西北方向收斂、向東南方向撒開的帚狀旋轉構造體系,曾經歷多次構造運動,其中以加里東運動最為強烈,表現為強烈的沉降和局部的升起。新生代第四紀時期以來,構造運動比較強烈,地層分帶性明顯,發育完整,成因類型也比較復雜。第四紀沉積物的發育屬于陸相沉積,包括河流沖積相,塬梁地區風成黃土,山前洪積相及斷陷帶內的沖洪積相等四種地質構造和地貌條件下的沉積物。
區境內地質構造自遠古代前寒武系至新生代第四地層均有出露,以第四系覆蓋面積最大。已探明的地層主要有寒武系、奧淘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迭系、三迭系、侏羅系、白堊系、第三系和第四系。黃家洼山及屈吳山前有寒武系的加里東中期花岡閃長巖、奧淘系灰巖、大理石、侏羅系的爍巖出露。
平川區地處歐亞大陸的中心腹地,東北有六盤山、東南有秦嶺作屏障,東南暖濕氣流不易到達,因而降量少,氣候干燥。北近騰格里大沙漠,地域開闊,無高山阻隔,西伯利亞寒流易于入侵,故冬季寒冷且長,風沙霜凍危害頻繁。境內受海拔高度的影響,形成東南、西北兩個不同的氣候帶。平川區總的氣候特點是:光熱資源豐富,氣溫日較差大、降水少、干旱多風。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