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資訊頻道 > 國內資訊 > 甘肅資訊

西峰區--慶陽市西峰區特色經濟發展

時間:2015-11-24 09:30:45來源:中國甘肅在線編輯:馬海花點擊:

徒手秧歌

秧歌,也叫秧歌舞,即在鑼鼓伴奏下既歌又舞的一種表演形式。起源于北方,是產生于農田里的一種歌舞。因勞動強度大,需長時間弓背彎腰,為了消除疲勞、疏松筋骨,休息時人們就在田地里扭起來。為防止踩壞秧苗,就見空插腳,于是出現了"扭秧歌"的交叉步子。

20世紀30年代中期,是秧歌最活躍的時期。每遇節慶活動,人們都要扭秧歌,大大豐富了秧歌的內容,出現了秧歌劇、秧歌小演唱等。30年代后期,出現了一批很有藝術價值的秧歌文藝作品。

慶陽的秧歌有兩種,一種叫秧歌舞,一種叫秧歌劇。秧歌舞只舞不歌,俗稱"扭秧歌",始終突出一個"扭"字。在原地表演的,也有在行進中表演的。原地表演要變換各種隊形,聚散分合,動靜有序,看起來使人眼花繚亂,妙趣橫生。秧歌舞表演人數,可多可少,有男有女,雙排偶數。人物化裝多式多樣,有工人、農民、軍人、學生,還有老漢、丑婆、大頭娃娃等;徒手秧歌是慶陽秧歌的一大特點。演員赤手空拳,不拿八哥道具,這種表演形式難度較大。也有拿手帕、扇子、煙斗、花朵、鐮刀、斧頭的。腰中多束紅綠彩帶,扭動時如花海翻浪,異常耀眼。秧歌劇與秧歌舞不同,它也以"扭"為主要表演特征,但它是載歌載舞,而且有故事情節,只不過是劇情線條比較單一罷了。當年隴東解放區流行的《夫妻識字》、《兄妹開荒》就是這一藝術形式的代表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秧歌這種文藝表演形式廣泛流傳。人們用秧歌歌唱翻身解放后的喜悅心情,歌唱人民領袖和社會主義新事物。每年春節、國慶和其他重要節慶活動,都有秧歌隊出現,秧歌隊成為街道文藝活動的主流和亮點。2002年,首屆中國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節期間,陽的秧歌使國內外賓客大開眼界,特別是徒手秧歌,使來賓大飽眼福。

隴東嗩吶

隴東嗩吶在明代就有流傳,有四百年的發展歷史,從清代開始逐步成熟至民國達到興盛。

隴東嗩吶,經過百年的演變,它的主要作用是活躍和滿足了窮鄉僻壤廣大群眾的文化需求。表現為每逢娶媳嫁女,喪葬祭奠、鄉村廟會、節慶典禮、新居喬遷、賀壽、給嬰兒過滿月等民間活動為其助興,表現民間民俗活動的廣泛性。隴東地區紅白事中的接請客、送大客、娶新人、迎花、拜堂、闖帳、請靈、出門告、家祭、朝奠、請先生、請客、跑報、樂祭、游食等繁雜的禮儀活動中總是樂手在前,鼓樂先起,具有領先特征。西峰隴東嗩吶融民間文學、民間器樂、民間禮儀習俗、風土人情于一體,具有稀有珍貴的價值。

名優特產

西峰區特產有:黃花菜、烤煙、富士蘋果、什社小米等。

名勝古跡

董志原

董志原位于甘肅東部,地處黃土高原中心。原面平坦,原邊破碎。因其黃土堆積最厚(200多米),原面最完整,面積最大(910平方公里),加之農耕歷史悠久,故此號稱"天下黃土第一原"。

南小河溝

南小河溝位于距西峰城區13公里的董志原西畔,溝壑縱橫,谷坡陡峭,被譽為鑲嵌在黃土高原上的一塊翡翠。南小河溝流域面積36.3平方公里,是黃委會西峰水保站堅持半個世紀研究水土流失規律的基地,也是全國小流域治理的樣板。

名勝古跡

 

相關文章
中國甘肅在線關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版權聲明|聯系我們|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