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山道,駐皋蘭縣(今蘭州),領狄道(今臨洮)、洮河(治今臨洮縣北境民國2逐步形成4月改置狄道州沙泥分州為沙縣,次年改為洮河縣。)、渭源、定西(民國3年1月改安定縣為定西縣)、隴西、岷縣(民國2年2月改岷州為岷縣)、漳縣(民國2年2月恢復漳縣建置)等縣。
通渭縣屬渭川道(原隴南道、駐天水縣)。
民國16年(1927年)7月18日,甘肅省政府成立,駐蘭州,改稱“省長”為“省主席”,廢除“道”,改為“行政區公署”,縣行政公署改稱“縣政府”,縣知事改稱“縣長”。民國17年(1928年)撤鎖“行政公署”,實行省、縣二級區劃體制。
民國18年(1929年)1月,狄道縣改稱臨洮縣,21年(1932年)6月10日,臨洮縣析出西部置洮西設政局,次年為康樂設政局。29年(1940年)改置康樂縣。
民國21年(1932年),甘肅省政府始置派出機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簡稱“專區”。25年(1936年)設第一專區駐岷縣。
民國32年(1943年)5月,置會川縣(駐官堡,今渭源縣會川)。
民國33年(1944年)7月13日,從第一專區析臨洮,定西等8縣置第九專區駐臨洮。
民國38年(1949年)第一區(岷縣專區)駐岷縣,領岷縣、隴西、漳縣、臨潭、夏河5縣及卓尼設治局。第四區(天水專區)駐天水,通渭縣為其屬縣。第九區(臨洮專區)駐臨洮,領臨洮、河(治辛甸)、渭源、定西、會川(官堡)、榆中、康樂7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定西地區行政區劃多次變化。甘肅省行政區劃實行省、縣二級制,在省、縣之間設置專區,作為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機關;“文化大革命”期間各專區,縣相繼成立“革命委員會”,實行黨政“一元化”領導,之后恢復“地區專員公署”,仍為省政府派出機關構,地區代管縣。2003年底撤地設市,實行“市管縣”的體制。
1949年—1956年.1949年8月15日,陜甘寧邊區政府決定甘肅省行政區域設置,成立會寧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同年9月22日,中共甘肅省委電示,原會寧分區更名定西分區,專署由會寧移駐定西。轄定西、榆中、會寧、靖遠、靜寧、西吉、海源7縣,析出原轄的景泰縣劃入武威分區。
岷縣專區,駐岷縣,轄岷縣、渭源、會川、漳縣、隴西、臨潭6縣及卓尼設治局。
通渭漳縣2縣轄于天水專區;臨洮、洮沙2縣轄于臨夏專區。
1950年5月20日,撤銷岷縣專區,將岷縣劃武都專區;渭源,會川2縣劃歸定西專區;隴西、漳縣2縣劃歸天水專區;撤鎖臨夏專區的洮沙縣并入臨洮縣,由定西專區析出靜寧、西吉、海源3縣劃歸平涼專區。
1951年4月定西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稱甘肅省人民政府定西專員公署。1955年2月改稱甘肅省定西專員公署。1956年1月,將原省直轄的皋蘭縣、張掖專區的永登、景泰2縣及天水專區的隴西、通渭2縣劃歸定西專區管轄。
此時,定西專區轄12縣:定西、會寧、通渭、隴西、渭源、會川、臨洮、榆中、皋蘭、永登、景泰、靖遠。
1957年—1965年.1958年全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作了較大的調整:4月4日,撤銷景泰縣并入皋蘭縣;撤銷會川縣,并入渭源縣;將原轄于武都專區的岷縣劃歸天水專區;撤銷原天水專區所轄漳縣,并入武山縣。
10月25,甘肅省人民委員會決定白銀市由定西專員公署代管。12月16日,從天水專區析出岷縣,劃歸定西專區。12月10日,撤銷皋蘭縣,分別并于蘭州和白銀市。撤銷渭源縣分別并入隴西、臨洮2縣。撤銷宕昌縣,分別并入武都、岷縣2縣。
1961年11月25日,設立臨洮專區。12月15日,省人民委員會決定恢復漳縣、渭源建置。
1963年10月23日,撤銷白銀市、臨洮專區;將原白銀市屬皋蘭、靖遠二縣及原屬臨洮專區的臨洮、渭源2縣均劃歸定西專區。將岷縣劃歸武都地區,漳縣劃劃天水專區。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