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時節,通往定西市的城鄉道路上一派繁忙景象:農民收獲和貯存的農副產品陸續上市,大小運輸車輛進村拉運;到縣城趕集或辦事的鄉親們坐上通村班車,半天就能打個來回;摩托車、三輪車、小轎車在村道上來回穿行,見證著昔日貧困村的巨大變遷……
如今,一條條平展展的通村硬化路,像一個個“毛細血管”,把定西市一個個鄉村串聯起來,給偏遠農村注入無限生機和活力,成為農民群眾的致富之路,希望之路。
多少年來,“苦瘠甲于天下”的定西,一直與貧困作頑強的斗爭。在與貧困抗爭過程中,交通條件滯后無疑成為最大的制約瓶頸。“無論是過去的開發式扶貧,還是進入新時期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交通都發揮著重要的基礎性作用。因此我們必須把交通突破行動作為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先手棋’,加快構建便捷、安全、經濟、高效的立體化綜合交通運輸網絡,支撐和推動全市脫貧致富奔小康進程。”定西市委書記張令平如是說。
高速公路接縣區、國省干線通鄉鎮、農村公路連萬家……借著全省實施“6873”交通突破行動的機遇,定西市正舉全市之力決心打贏這場交通扶貧攻堅戰。
加快建設:暢通制約發展的交通瓶頸
定西以前貧在“天”,老天不下雨,缺水是最大的困難。因此,在多年來的開發式扶貧中,全市集中精力修梯田、打水窖,調結構,增效益,努力解決“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問題。
經過多年發展,定西已基本解決了平整土地、人畜飲水、農村用電等基本生產生活問題,從參與式開發扶貧逐步轉變到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上來。
要想富,先修路。解決了“吃飯問題”,接下來的“發展問題”和致富奔小康,都離不開暢通的交通。而在定西乃至我省廣大地區,落后的交通條件,恰恰成為新時期扶貧攻堅的短板和制約瓶頸。
“這方面老百姓有強烈的感受,也有強烈的愿望。”定西市交通運輸局局長楊愛平告訴記者,定西馬鈴薯、中藥材等特色產業豐富,但山大溝深,交通不便,農副產品運不出去,參與不了市場競爭,產量雖然很大,但效益上不去。“農民群眾迫切希望把路修通,降低運輸成本,暢通運輸通道,加快發展就有了希望。”楊愛平介紹。經過這幾年的努力,目前全市公路總里程已超過1萬公里,其中農村公路達9193公里,4個縣區通高速公路,所有鄉鎮通了四級公路,92.6%的行政村通上了硬化路。
根據“6873”交通突破行動實施方案,定西市決定從2015年起用6年的時間,交通基礎設施預計完成投資527億元,建成公路6045公里、鐵路302公里、民航機場2個,實現全市對內對外公路暢通、鐵路連通、航路廣通目標,從根本上解決全市交通發展不足的問題。“今年全市要完成農村道路建設4360公里,是過去65年的總和,工期緊,壓力大,但為了農民群眾能早日脫貧致富,我們義無反顧,責無旁貸!”定西市有關負責人說。
為搶抓機遇,加快建設,定西各縣區都鉚足了勁,精心謀劃和爭取項目。被分別列為國家和省級交通扶貧試點縣的臨洮縣和通渭縣,到今年底在全市率先實現所有建制村通硬化路的目標。渭源縣今年省上下達建制村通暢工程目標是264公里,但縣上自加壓力,縣級財政拿出2200多萬元,再爭取完成120多公里。“我們的目標是到明年底全縣建制村通暢率達到100%。”縣長藺紅軍說。
質量管控:為群眾修一條放心路
今年4月初,全省“6873”交通突破行動全面部署后,定西市立即成立了“6873”交通突破行動領導小組,及時下發實施方案。“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中,決不能讓一戶群眾因交通問題掉隊!”這是定西市委市政府的莊嚴承諾,也是全市上下的共識。
交通建設,質量先行。“貧困村老百姓世世代代生活在條件艱苦的山區,走不上水泥路,現在遇上黨的好政策,通硬化路了,如果我們的工程施工和質量管理跟不上,存在質量安全隱患,我們無法向老百姓交代。”定西市有關負責人如是說。
在安定區副區長董治軍的辦公桌上,擺放著兩本“書”:一本是全市落實“6873”交通突破行動計劃責任分工表,另一本是全市農村公路暢通工程項目管理辦法。厚厚一本責任分工表中,全市在建的每一個交通項目都劃分市、縣級責任領導和市、縣級行業部門責任領導;公路暢通工程項目管理辦法,著重對公路建設質量提出具體要求。“這‘兩本書’,發放到全市各縣區、鄉鎮、村組和農戶手中,上面有責任領導聯系和監督電話,如有質量問題及時反映,及時整改,形成責任體系和監督體系,效果非常好。”董治軍說。
在具體施工過程中,全市公路項目都是“一把尺子量到底”。市縣鄉村成立四級監督體系,發動鄉村干部和群眾參與監督。在安定、通渭、隴西、渭源、臨洮等實施暢通工程的建制村以及岷縣、漳縣災后重建農村公路項目,均選取有責任心的群眾擔當義務監督員,并進行相關技術培訓,隨時檢查施工質量。“大家多少雙眼睛盯著,沒有人敢在施工質量上做手腳。”隴西縣嘴頭村農民劉存鎖告訴記者。
不僅如此,定西市交通運輸局還投資104萬元,購進一臺進口檢測車,對全市在建和新建公路進行巡回檢測,能一次性檢測出公路基層和路面的壓實度、平整度、寬度、厚度、強度等,現場公布結果,發現問題限期整改。
同時,定西市在交通項目建設中實行質量責任終身制和問責制,目前全市因交通質量問題問責的各級干部達27名。“嚴厲的問責制度,使責任單位和施工企業都不敢有絲毫馬虎。”定西市有關負責人說。
路通百業興:致富路修到農民群眾心坎上
路通百業興。如今走在定西市城鄉,能夠真切感受到交通發展給當地農村帶來的巨大變化。
臨洮縣八里鋪鎮火石溝村,坐落在一個山梁上。我們乘車盤山繞了十幾道彎才爬到山上。2012年,農村通暢工程實施后,水泥硬化路通到了村里,多年在外打拼的當地村民羅耀剛看到了希望,投資300多萬元建起了養殖場,如今帶動全村130多戶發展起養羊業,戶均年收入超過2萬元。
記者發現,在定西各縣區,農村公路修到哪里,哪里就辦起了規模養殖場,當地的玉米秸稈派上了大用場,賣上了好價錢。外地客商也來了,昔日偏遠的農村交易市場活躍了起來。
“現在路通了,村里一下有了生機,農民跑運輸、搞建筑、拉化肥、運飼料都方便了。”通渭縣平襄鎮張莊村馬建珍老人指著村里前年新修的水泥路高興地告訴記者,自打村里通了硬化路,村里不少人購買了小轎車,連手扶拖拉機、旋耕機、播種機也買回來了,全村一半以上的耕地實現了機械化。
交通建設有效地改善了農村地區群眾的出行條件,為廣大人民群眾帶來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路連鄉村興產業,情系農民奔小康”,成為廣大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由衷的“點贊”。
在通渭縣張莊村,我們遇上剛剛從縣城回來的王志祥老人,手里拎著兩斤面條和幾樣新鮮蔬菜。“現在路好了,班車也通了,平時到城里買個東西、辦個事,半天去半天回,方便得很!”王志祥老人樂呵呵地說。
有路就有公交車,有路就有了希望,這如今在定西農村逐漸變為現實。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