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工照顧老人吃飯。記者 黨運 攝
10月20日,由蘭州市老齡委、七里河區虛擬養老院、城關區虛擬養老院主辦,蘭州江子為民養老承辦的蘭州第六屆敬老百叟宴大型公益活動在蘭州舉行,近300名老人歡聚一堂,共品重陽壽宴。本報資料圖片
這個走進老人世界的年輕人,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關注老人的今天,就是在關注我們的明天——
冬至的餃子
12月22日,冬至。
在城關區大雁灘138號四層小白樓的院落里,一箱箱速凍餃子在清冷的晨曦中,很快被分裝在喜慶的紅色手提袋,同時被裝入的還有愛心人士贈送的彩色臺歷。
汪如永滿懷歉意地叮囑員工:“路上要小心,今天確實走不開,我真挺想去看看老人家的。”
但凡“江子為民養老”團隊的人都知道,創業之初,汪如永就親自帶著工作人員上門為老人提供服務。
2001年,汪如永從北京理工大學工商企業管理專業畢業。創辦一家企業的夢想始終縈繞心頭。在北大方正集團上班是他走向社會的第一步,短短一年時間里,汪如永從庫管干到了大區經理。
就在他想在北京繼續大干一場的時候,2001年秋,由于父親生病,母親需要照顧重病的父親,沒法下地。接到姐姐打來的電話后,汪如永再三衡量,天大地大,不如養育自己的父母大,天大地大,不如家大啊!汪如永拋棄了北京的一切回到了家鄉。在陪伴父母的日子里,無助的老人始終是他心中揮之不去的牽掛:再上點歲數,沒有子女的老人,該如何度過自己的余生?
40歲的員工岳芳紅,似乎更能體會汪如永的這種感情。她率先從一堆身著紅色工服的員工中直起腰來,“我的十份餃子已經夠了,先走了。”在這個以80后甚至90后組成的年輕團隊里,她確實有點偏大,她總會這樣調侃:“我的服務對象都叫我小岳呢,我哪里老了?”
擔任“輔導員”工作的小韓,是她的忘年交,這個“師大高材生,英語專業八級”的小韓,一出校門就選擇了養老事業,在汪如永團隊中為生活在蘭州的外籍老人提供服務。
汪如永臨時出差不再帶領大家去送水餃,讓小韓獨立完成任務,顯然有些吃力。岳芳紅見她犯了難,信心滿滿地說:“小韓,先跟我走,把你的先放著,等會兒我來幫你。”
小韓坐在岳芳紅自行車的后面,心中還有一絲董事長汪如永不能帶領大家前去的遺憾。原本可以選擇其它的職業,但小韓依然選擇養老產業,到“江子為民”之后,關于汪如永創業的傳奇,她幾乎耳熟能詳了。
父母康復之后,汪如永已經無法回到北京了,也為了離家近一點以方便照顧老人,汪如永來到了蘭州。汪如永收起自己的學歷證明,以一個農村進城務工人員的身份被招到了一家機械設備廠做銷售員,后來做套裝門窗,做建材,等完成了原始積累,他選擇了養老產業。
小韓讓這些回憶充斥腦海的時候,岳芳紅的自行車已經到了雁灘。而此時正在雁灘工業城對面巷子里和自行車修理鋪老板聊天打發時間的82歲的李大爺,不知道跟他約好了的岳芳紅已經到了家門口。見李大爺不在家,岳芳紅掏出手機:“喂,李爺爺,趕緊回家,我說好今早要來呀。”
一個戴著黑色桶帽,穿著一件深色長款棉大衣的白須老人敞著懷,拎著一個裝了冬果梨的塑料袋,迎著岳芳紅走過來。
在一樓東邊最靠里的小屋前,李大爺摸出自己的鑰匙打開家門。岳芳紅拉動燈繩的同時,已經將裝著餃子的紙袋遞到李大爺的眼前:“今天冬至,祝爺爺節日快樂。”82歲的李大爺,開心地笑了起來。看得出,岳芳紅和小韓的到來,已經讓他無依無靠的生活頓時有了色彩。
除了一個月必須要交的180元的房租,李大爺拿到手的可供支配的錢,不足300元。讓像李大爺這樣的老人對自己日漸衰落的晚年不敢奢望什么,而“江子為民”給他的服務,讓他的生活變得有滋有味起來。
在內心深處,汪如永不忍心看到這樣一個群體在自己的視線中無助地離去。2006年汪如永和妻子裴利利商量后,在做好傳統產業的基礎上,成立了蘭州江子為民家政服務公司。業務包括:老人托養、養老護理、家庭保潔、外墻清洗等服務。汪如永多年積累下來的管理經驗很快在新公司發揮了作用,嚴格的隊伍培養,以及各項服務標準的制定,江子為民的服務很快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認可和好評。
2009年,在蘭州市城關區委建立全國首家虛擬養老院招標過程中,汪如永以最優的企業資質和實力中標。
汪如永,這個風華正茂的年輕人,自此走進了老人世界。
公益養老的胚胎
岳芳紅知道,在她片區的服務對象里,如果完全按市場化運作,“付費”養老肯定會嚇走一大批老人。但是,有一個非常美好的景象是,像李大爺這樣日子窘迫的老人只管安享服務,汪如永為他們的服務全部免單。對這種帶有公益性質的行為,汪如永稱為回饋社會。
虛擬養老院,更多帶有公益養老的性質。汪如永一年如一日地安排服務人員上門為老人打掃衛生、燒菜做飯、洗衣服、幫助老人洗澡、理發、洗被子、疏通下水道、清洗抽油煙機、陪老人聊天,為老人讀報、讀書、劈柴、挑水,春節為老人貼春聯包餃子……
汪如永從事養老事業一開始,看著那些被照料的“三無、孤寡、空巢、失獨”老人的生活,就思考如何除了提供優質的服務外,還能為這些“特殊的老人”辦點什么事。重陽節的到來,讓他眼前一亮:歷史上,有乾隆皇帝的千叟宴,自己沒有能力做到如此規模,但給養老院的老人們辦一個百叟宴總不至于太難吧?更關鍵的是,通過這樣的聚會,給予這些老人不一樣的精神力量。在短短一天時間里,定會場,請老人,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百叟宴出現在蘭州。
這一年是2009年。從此,每年的重陽節,汪如永都邀請上百位“特殊的老人”參加這個宴會。一位老人感慨:“老了老了,竟然還有人記得給我們過節,還在這樣高檔的地方吃飯,此生無憾了!”至此,中國·蘭州敬老百叟宴已經成功舉辦了六屆,邀請老人從開始的100人,發展到300多人,舉辦規模也越來越大,帶動和影響了越來越多的愛心人士參與養老事業!2015年,汪如永嘗試了與“騰訊公益”平臺的合作,5天時間,6351人捐款,共募集到100464.49元。大眾對老人的關愛和敬重,給了汪如永不一樣的感動和啟發:公益養老,也許是將來社會承擔養老責任的胚胎。
汪如永是善于思考的人,他喜歡在思考中尋找機遇,老齡化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越來越多的需求,將會給養老產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機會和挑戰。岳芳紅覺得,汪如永的許多想法,盡管她不知道好在哪里,但員工們都會百分之百地執行和擁護。
頂著凜冽的寒風,岳芳紅和小韓在繼續送水餃。這次開門的是一位70多歲的老人,老人拉著岳芳紅的手招呼著小韓進門。岳芳紅在這個整齊而溫馨的套房里轉了一圈,看有沒有需要干的活。這家男主人張爺爺撈個餃子從廚房深一腳淺一腳地出來:“閨女送來的,大家一起吃啊。”岳芳紅趕緊回應:“我也給您送餃子來了。”
李奶奶轉身靠在門上:“不吃餃子可不讓走。”李奶奶的固執,讓小韓驀然覺得,在這些無助老人的日常生活里,她和岳芳紅的存在,猶如一根火柴劃過黑暗的時空,雖然微小,卻給人內心注滿安慰……
“用智慧的光芒普照大地服務全社會”這是“江子為民”的夙愿。為不同的人提供不同的養老方式,讓他們的晚年生活都有“尊嚴”,這也是汪如永的終極使命,而在“虛擬養老院”的平臺上,所有的設想,就是通過小韓、岳芳紅這些充滿愛心的個體來一一踐行。
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上午,最后的一家,是從金昌來蘭州養老的老兩口,居住在綠瑩花園。
女主人王大媽見到岳芳紅后,親熱地噓寒問暖。
“大媽,當初真是來對了哦,現在的生活過得這么開心。”沒想到,岳芳紅此話一出,楊大伯就順口說出了自己的鬧心事。他一直身體不好,當初來蘭州就是圖省城醫療條件好,但金昌的醫保卡蘭州不能用,老伴每年都得拿著各種發票回金昌報銷,很不方便。
王大媽無心給她們添加麻煩,岔開話題:“這又不是人家一個公司能解決的。”但她還是在不經意間說出了自己的希冀:“咱們虛擬養老院的合作餐廳太少了,我們家周圍就沒有。”
其實,老兩口不會想到,在他們眼中看似飄渺的藍圖,在“江子為民養老”創始人汪如永那里,早就是一顆破土而出的種子了。汪如永總是說:“讓天下老人養老無憂。老人是給這個社會作出過貢獻的前輩,他們老了,社會就要回報給他們。”
當初,汪如永從北京回到家鄉,更多的是憑著骨子里對“回報”的原始理解。現在有了自己一手經營起來的“為民”、“養老”專屬平臺,汪如永一門心思想的就是如何邁出實質性的一步。汪如永開始針對性探索新的服務模式,即把辦醫保報銷手續跑路的事情交由公司來做,老人到公司取走報銷費用即可。“很可能到時候就是‘刷走’,這件事正在交涉中,實行之后,將率先解決老人省內異地養老的‘看病報銷’之憂。”
聽王大媽說起“虛擬養老院”就餐問題,岳芳紅告訴她:“這個我知道,正和合適的餐廳談合作著呢,你們就耐心等,只有你想不到,沒有我們汪總做不到。”
“大媽,今年這窗戶你什么時候擦,趕緊決定啊,到年跟前人就不好安排了。”在這個退休雙職工的家庭,平時和“江子為民養老”的交集主要在付費家政這一塊,因為是會員,老兩口可以通過免費撥打“呼叫中心”電話,享受到低于市場價20%的優惠,這讓掌管一家生活開銷的王大媽有些欣喜。
王大媽看重的還有這一來二去建立起來的深厚感情,有時候,諸如抬東西之類的事情,只要被岳芳紅他們看見了,擼起袖子就上。這種溫情的入戶服務,在王大媽看來,更像是自家孩子在分擔家務勞動。
“‘江子為民養老’凝聚老人的心的同時,也在集結更多志同道合者的加盟,畢竟‘服務’最終是由人來完成。”企業管理專業畢業的汪如永很確定的一件事就是:“養老,在一定層面上與經濟實力的強弱無關。”之所以這樣講,汪如永舉出他曾經在深圳等發達地區看到的景象:擁有完備的硬件設施,而缺乏提供服務的人員,那養老的內涵如何體現?“留住員工的心的同時,吸引更多人士的理解和支持,老人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
關注老人的今天,就是在關注我們的明天——岳芳紅牢記汪如永常說的一句話。記者 李輝 實習生 張愛菲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