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甘肅:精準脫貧轉入總攻
通過改革喚醒沉睡的財產,讓窮地更“宜居宜業”,讓窮人有更多富民產業,以精準扶貧整體消除貧困
中國蘭州網1月10日消息 甘肅是一個地形狹長的省份,貧困是甘肅省實現全面小康的最大短板。截至2014年底,甘肅還有貧困人口417萬。這相當于什么呢?從2015年初算起到2020年底,每天得有1902個甘肅人,也就是差不多一個行政村脫貧,才能宣布甘肅整體消除貧困。
與時間賽跑,向人民交卷。“十三五”期間,甘肅如何實現“一方水土富一方人”?甘肅省委書記王三運表示,加快全面小康進程,是甘肅省“十三五”規劃的一個牽引點,補齊全面小康短板是甘肅“十三五”規劃建議的著眼點。
“十二五”期間,隨著精準扶貧理念深入人心,扶貧攻堅取得重大突破。按照新的扶貧標準,全省貧困人口由2011年底的842萬人減少到2015年底的317萬人,五年減少貧困人口525萬人,貧困發生率由2011年的40.5%下降到2015年的15%左右,貧困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10年的2599元增加到2014年的4897元。用王三運的話說,這是甘肅省減貧人口最多、群眾增收最快、農村變化最大的歷史時期。
甘肅省委在“十三五”規劃建議中提出,“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村整體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甘肅省省長劉偉平說,今后5年甘肅省投向扶貧領域的財政資金多達1500多億元。而要讓扶貧效益最大化,超常投入還須與精準扶貧相配。當前已在緊鑼密鼓建設中的精準扶貧大數據庫工程,就是從精準識別扶持對象、精準分析致貧原因抓起,促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中共甘肅省委“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持續發力打好脫貧攻堅大決戰,首先是提高脫貧實效。分類扶持貧困家庭,對有勞動能力的支持發展特色產業和轉移就業,對“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實施扶貧搬遷,對生態特別重要和脆弱的實行生態保護扶貧,對喪失勞動能力的實施兜底性保障政策,對因病致貧的提供醫療救助保障。實行低保政策和扶貧政策銜接,對貧困人口應保盡保。
細數甘肅省“十三五”規劃建議的內容,大多數與扶貧攻堅密切相關。而建議的核心要義,可歸納為“讓窮地更‘宜居宜業’,讓窮人有更多富民產業”。
讓窮地更“宜居宜業”,一方面是在“十三五”期間,讓現有的6220個貧困村全部通瀝青硬化路,喝上潔凈、安全的飲用水,用上穩定、可靠的動力電,所有農村危房全部消除,抗震減災能力顯著增強,并且將111萬脫貧艱難、災害較多、隱患較大的群眾搬出深山拔窮根。甘肅有2個市16個縣屬于革命老區和兩個自治州,全省“十三五”規劃建議特別提出加快革命老區和民族地區的發展,優先補齊短板中的短板。
另一方面是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要治窮,先治愚。今后五年,甘肅省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優先改善,貧困家庭子女上幼兒園和高職,可獲系列費用減免。因病返貧是甘肅最主要的返貧原因,貧困村標準化村衛生室將全覆蓋,鄉鎮衛生院配備所需的全科和專科醫生,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病種和救助對象范圍都將擴大。此外,每個貧困戶都可獲得免費學技術,獲扶貧貼息貸款,一二類低保戶保障水平達到貧困線以上。
讓窮人有更多富民產業。“公司+農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農業經營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將大幅增加。貧困地區農產品銷售渠道和流通體系建設,發展農村電子商務、鄉村旅游等第三產業。
在經濟新常態下,甘肅同樣面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財政增收放緩局面,這必然使沖刺期的扶貧面臨較大挑戰。但“互聯網+”紅利、全面深化改革紅利等新的機遇多于挑戰,釋放出以往不曾有的脫貧增量。今后五年,甘肅省圍繞精準扶貧,謀劃了一系列改革。
“不摘窮帽子,就摘官帽子”。這是甘肅過去五年精準釋放脫貧動力的一項“破題性改革”。而在“十三五”期間,甘肅脫貧工作責任層層倒逼,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對貧困縣重點考核脫貧成效。對禁止開發區域、限制開發區域和生態脆弱的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縣,取消地區生產總值考核。
喚醒沉睡的財產,讓貧困人口多一些脫貧致富的第一桶金,這是甘肅“十三五”扶貧改革的一大主攻方向。除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頒證、建立相應流轉市場外,甘肅省明確提出,對在貧困地區開發水電、礦產資源占用集體土地的,試行給原住居民集體股權方式進行補償,探索對貧困人口實行資產收益扶持制度。同時,支持貧困戶采取資產參股或以扶貧資金折股量化方式,投入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記者 張欽)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