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資訊頻道 > 國內資訊 > 甘肅資訊

甘肅民樂:不搞平均數 算好“加減賬”

時間:2016-01-15 15:39:08來源:中國甘肅在線編輯:趙小春點擊:

   新華社蘭州1月15日電(記者梁軍)數九寒天,祁連山下萬物收藏。但在甘肅省張掖市民樂縣紅石灣村,農民章建跟的實驗大棚內溫度恒定在17攝氏度。棚內潮濕溫熱,剛被采摘完的菌棒,又萌發新的生長。

  45歲的章建跟種過半輩子田,務過幾年工,如今他哪兒都不想去,一天到晚窩在大棚摘蘑菇。“目前來看效益可觀,每天摘60斤香菇。”章建跟說,今年他打算把大棚由1座擴增至5個大棚,大面積種植食用菌香菇。

  由于物產豐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高,張掖被甘肅人稱為“金張掖”。1999年,張掖市人均純收入超過當年小康標準,成為全省有名的小康市。

  然而,小康平均數,不能掩蓋部分地區貧困事實。上世紀末,在民樂縣部分山村,有些農戶的家具,不過是一條長板凳和一口大缸,全家人洗臉、和面用一個盆,農戶的土坯房頂鋪著一層草,外面下雨里面漏。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精準扶貧實施以來,民樂縣被確定為甘肅省17個插花型貧困縣之一。“小康路上,絕不能讓一戶貧困群眾掉隊!在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大背景下,我們絕不能因為統計‘平均數’,而忽視平均線以下的貧困人口。”民樂縣委書記楊君說。

  雖為插花型貧困縣,但與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片區貧困相比,民樂縣部分地區的貧困程度同樣深、扶貧難度同樣大,同樣是扶貧攻堅的主戰場。

  在促進貧困農民增收上,民樂縣靈活運用“三個加法”:扶持規模種養擴大經營性收入、加大土地流轉增加財產性收入、引導外出務工提高工資性收入。

  “我們這水澆地少,靠天吃飯,以前也沒啥可種,幾乎就沒收成。”章建跟說,過去自己種小麥、大蒜、油菜、洋芋,遇上壞天氣,只產800斤,每年只有數千元收入,“春天種了一袋子、秋天收了一帽子”。

  2015年,民樂縣政府出資修蓋大棚,鼓勵紅石灣村成立合作社。章建跟用2萬根菌棒入了股,每年到期不僅獲得分紅,通過自己經營,還能多勞多得。去年,他采了4000斤菇,純收入在2萬元,同時還把家里土地流轉給本村人,每年土地流轉費兩千多元。

  同時,民樂縣圍繞緩解貧困家庭負擔,減少貧困人口。當地患了病的貧困戶,可連續享受新農合報銷、大病保險和救助后自付費用補助政策福利,九成看病錢可報銷。

  加減“運算”中,2012年至2014年,民樂縣累計減少貧困人口2.4萬人,減貧率達67%,19個貧困村今年有望并肩摘掉“窮帽子”。

  “我們調研發現,民樂香菇不僅品質好,而且比南方福建等地價格高出1-2元。”民樂縣副縣長田慧新說,下一步當地打算引進孢菇等更多優良品種,把食用菌香菇培育成為全縣的主導經濟,引導群眾產業增收。

  田慧新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根菌棒1.5元,一個大棚可投2萬根菌棒,成本為3萬元;一個菌棒產菇8兩至1.2斤,按照市場價4元每斤算,拋開人工成本,一根菌棒大概可賺1元錢,一個大棚年賺2萬元左右。

  “等賺了錢,我就是村里帶頭致富的人,到時候號召村里蓋不起大棚的人,都來加入合作社。”章建跟說,縣上已協調合作社與本省一家公司簽訂了收購合同,生產的香菇不用愁銷路,政府幫忙真是給自己省了不少事。


相關文章
中國甘肅在線關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版權聲明|聯系我們|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