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資訊頻道 > 國內資訊 > 企業資訊

大夏河之歌 —— 來自臨夏古漓水河文化產業開發的報告 ▏作者: 李文祥

時間:2020-06-18 02:39:06來源:中國甘肅在線編輯:趙小春點擊:

一塊石頭,將臨夏與遠古歷史連接了起來;

一塊石頭,將河州雕刻藝術綻放至極;

一塊石頭,將扶貧產業延伸到了千家萬戶。

循著大夏河溯流而上,踏著四千年前大禹治水走過的足跡,我們看到了歷史的一幕幕又在這里上演,一批批河州工匠在大夏河,以石為業,將漓水石鍛造出新的文化精品——漓水硯,又一次讓精美的石頭唱出了一曲富民新歌。

天上黃河,遠古伊甸。風生水起,漓水歡歌。

在新時代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時代潮流中,甘肅省洮硯開發公司董事長、甘肅洮硯工藝文化傳承人,甘肅岷縣籍企業家趙成德,在臨夏州委、州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關懷下,在臨夏畫家孔維雄、泥塑家常天平、葫蘆雕刻白正兵、彩陶仿制馬黑麥、磚雕車國棟、銅鑄茍學賢等能工巧匠的傾力支持下,讓大夏河的石頭變成了美的化身、水的驚魂,一項新的石文化產業正在大夏河畔崛起。

走向河湟大地,走近大夏河畔,走進趙成德和河州工匠的藝術世界、創業人生,我們心生感動,感慨萬千。中華民族的藝術之魂在哪里?就在千千萬萬個蘊藏著不朽的傳統文化藝術的鄉村民間,亦在像趙成德及其河州工匠這樣的孜孜以求、執著創新、銳意進取的民俗工匠中。

上篇  從歷史深處走來

積石山,山積石。

解讀甘肅臨夏,須從解讀臨夏的遠古文化開始;解讀臨夏的遠古文化,繞不開大禹治水的這段歷史;而解讀大禹治水的歷史,使我們有幸走進臨夏。

史前的河湟大地,曾生活著原始部落,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美麗的傳說、歷史的烙印和豐饒的遺產,至今仍散發著她固有的魅力,永遠給世人了留下圣潔的印象、無盡的遐想和不懈的求索。

——這里孕育了震古爍今的彩陶文化。河州遠古先民在大夏河畔摶土制陶,肇起了華夏文明,創造了中華民族最初的原始文明,使甘肅臨夏有了“中國彩陶之鄉”的美譽。

——這里留下了大禹治水的豐功偉業。大禹在黃河源頭積石山治水,居外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導河積石,至于龍門,入于滄海,息了水患,讓華夏子孫在黃河流域得以繁衍生息。

——這里誕生了女媧補天的神話傳說。相傳遠古年代,天塌地陷,女媧補天安地,拯求萬民,留下的石頭堆成一座又高又大的石山,后來人們把這座大山就叫“積石山”。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發展史,某種意義上就是與水、與石、與山、與土休戚與共的五千年。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黃河流域留下了極為豐富的自然和歷史文化遺存,這些物質和精神遺存共同構成了光輝燦爛的黃河文化。

甘肅臨夏出土的“彩陶王”為標志,遍布河湟大地的文化遺存,特別是大禹治水、女媧補天、魯班巨石的歷史傳說,無不印證著臨夏遠古文明的燦爛與輝煌。大夏河,古稱“漓水”,黃河流經臨夏境內長達200多公里,有了一個美麗的名字“大夏河”,它不但養育了河州遠古先民,也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河湟文明。以臨夏彩陶、磚雕和葫蘆雕刻藝術為代表,給后人留下了博大、豐厚、雋永的文化遺產。

一、“龍”的家園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相傳在黃河中上游河畔,有許多關于葫蘆與伏羲、葫蘆與女媧的神話傳說。

伏羲、女媧出生在黃河上游葫蘆河畔,他們靠智慧與博學、勤勞與能干,創造了部落生存與發展的條件,深受眾多族民愛戴,因此被推舉為部落的首領,并把“庖犧”確立為所在部落的新名號。

據考古發掘,遠古伏羲因人面龍體,女媧人首蛇身,因而以“龍”作為宮號,以蛇的出入蟄伏為物候,該部落因此產生了龍的圖騰雛形。龍起源于伏羲,由此完成了華夏民族統一的標志,成為各部落聯盟共同遵崇的徽幟。因此,伏羲被后世尊稱為“人龍”,他的部落被稱為“龍師”,他的子孫被稱為“龍的傳人”。

臨夏“彩陶王”的發掘與考古研究,以毋庸置疑的事實印證了伏羲、女媧的傳說并非空穴來風,龍的形成并非異想天開,特別是從大地灣遺址出土的各類彩陶繪制的精美圖案中,我們從黃河流域找到了華夏民族童年的家園,依稀辨清了“龍”的最早雛形,也從“爻辭八卦”中看到了“龍”最早的真實面目。

二、文化彩陶 

據考證彩陶產生的時間距今約8000年左右,它比仰韶和半坡都要早,比紅山黑陶更早。從世界范圍來看,它與黃河流域文化和哈孫納文化產生的年代大致相當,但從出土文物碳14測算上甚至還略早一些,因此彩陶是世界上最早的彩陶文化之一。

彩陶有著原始質樸的美麗,是一種表面有紅、黑、白諸種顏色圖案的陶器,先祖們在打磨光滑的橙紅色陶坯上,用天然的礦物質顏料進行描繪,用赫石和氧化鉻作呈色元素,而后入窯燒制成最終的陶器。

早期彩陶飾紫紅彩,一般繪在缽形器物的口沿外形成一周連續的彩帶。到大地灣二期文化及以后的彩陶器物多為細泥紅陶,紋飾絕大多數是黑彩,紅陶黑彩給人以奪目、沉著的視覺感受,彩繪部位主要集中在器物外壁中上部及盆缽的口沿部。紋飾以幾何花紋為主,其次是魚紋為主的動物紋,器型主要有盆、缽、碗、盂、瓶、壺等,這些陶器蘊含了大地灣先民對天地萬物的觀察與認識,展示了原始部落的高超制陶工藝,反映了史前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和藝術思想的萌芽。

簡單的圖案走向復雜,憨態可掬的造型轉向神秘莫測。駐足于斯,望著陶罐古樸、靈動、絢爛的紋飾,聆聽不遠處母親河涓涓的濤聲,仿佛感知到先民們在向我們靜靜的訴說著中華文明在那個蠻荒時代的傳奇故事。

三、大河之魂

坐痕猶存的“禹王石”,至今仍靜臥在大夏河,它是黃河文化最為深厚的積淀,河州24關的第一雄關——積石關坐落于此。積石峽內數十公里的地段上,兩岸壁立千仞,怪石嶙峋,猶如刀削斧劈,有羊群般的石頭遍布河床。傳說,那層層疊疊的巖壁紋路,是當年大禹率民疏河時留下的斧鑿之痕。積石山系祁連山向南延伸的余脈,關內“積石神工”(又稱“導河積石”“積石奔流”“積石鎖陰”),被列為河州八景之首。

人類的誕生是水的孕育,人類一開始就是生長在水邊的河灘上、臺地上的。在河邊,人類首先一開始遇到的就是石頭,石頭與人類有著天然之緣。

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沿黃河下游一路溯流而上,我們的確會有很大的發現和很多的收獲,我們有理由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在華夏文明形成的漫長進程中,黃河流域的遠古先民們發現了黃河邊上的石頭,從學會使用石頭開始,用了超百萬年的漫長時光,開發石頭,敲打出了華夏文明的第一縷星火。

中華民族的起步同樣沒有離開過石頭,他們不斷地尋找石頭,不斷地加以改進,經驗和智慧不斷地積淀,依靠石頭,以有限的智慧和笨拙的雙手,建造起了人類童年的家園,奏響了古老華夏文明的序曲,隨后向著青銅器文化時代和鐵器文化時代邁進,并不斷將其引向更加廣闊和更加燦爛的文明時代。

精美的石頭會唱歌,這首歌,是人類童年的歌謠,一直傳唱到今天。這就是大河之魂。

四、黃河三峽 

黃河三峽位于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境內,這里地處古絲綢之路南線重要通道上,因黃河穿越炳靈峽、劉家峽、鹽鍋峽三大峽谷而得名。“天上黃河,遠古伊甸。”這里被譽為西北高原古今文明交相輝映、中西文化交織薈萃、回藏民俗風情交融的“人間奇葩”,是黃河古文化積淀最厚重、最集中的地方。

在這里,曾出土了享譽中外的古生物化石。在太極湖畔出土了一億七千萬年前株羅紀或早白堊紀時代的恐龍足印化石群,其規模之大、種類之多、遺存之完整、清晰度之高,都算得上世界之最。而在20世紀還出土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牙齒的植食性恐龍——“蘭州龍”和國際國內已知最胖的恐龍——“劉家峽巨龍”的足印化石。

劉家峽炳靈寺石窟,是我國石雕藝術延續時間最長的石窟之一,保存有中國石窟時期早期、中期和晚期的壁畫和石雕,是古人以石為美的結晶,其內容非常豐富,題材十分廣泛,被譽為“石窟藝術的百科全書”。

五、文化張力

臨夏,是彩陶之鄉。

臨夏,是磚雕之鄉。

臨夏,是河州花兒的故鄉。

臨夏,也是有詩歌的遠方。

臨夏,似乎有一種天然的文化聚合魔力。

如果說,生于斯長于斯的本地人鐘愛臨夏,還帶有某種天然的鄉土情結的話。那么,偶爾路過或流寓于此的人,同樣會愛戀著臨夏。為何如此?恐怕與臨夏本身的文化基因有關。這里的文化粘度大、融合度高、創造性強,一旦遇到另一種文化,便生成一種新的文化。

在長達數千年的時光中,這里一直是內地與邊地的交匯之地,多民族聚居,多文化碰撞,行旅往來,貿易頻繁,長期的民族交融,文化互鑒互滲,凝聚為文化互信和情感互通。

走進臨夏,走向河湟大地,山與水共生,石與水共存,最具臨夏地域獨有特征,最具傳統民族文化元素,承載了河州從古至今厚重的人文歷史。

中篇  讓石頭造福百姓

以石為生、以石為美、以石為業,是華夏先民最古老、最樸素、最直接“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思想的萌芽。

石頭,經過歲月的浸潤和淘洗,在數不盡的能工巧匠手上,逐漸形成了源遠流長又豐富多彩的題材、造型和技法,具有了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內涵和藝術風格,至今仍閃耀著無窮的光芒。

歷史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臨夏回族自治州堅持傳承華夏文明,賡續傳統工匠精神,致力于文化產業的發展,相繼打造了民族建筑藝術博覽園、民族民俗文化博物館、民族團結發展大觀園,讓古老的河州煥發出了勃勃生機和無窮活力,充分彰顯了“河州工匠”的創造智慧與文化魅力。

進入新時代,臨夏州委、州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及各縣區“文化為先、富民為本”的建設與發展理念,在河湟大地生根、開花、結果,無數能工巧匠積極投身彩陶、石雕、磚雕、銅雕、木雕、蛋雕、葫蘆雕刻、生鐵冶鑄等傳統工藝文化產業的開發,形成了蓬勃發展態勢,出現了馬門磚雕、白塔木匠、王氏鑄造等工藝典范,不僅傳承弘揚了傳統文化,而且極大的促進了建設幸福美好新臨夏的進程。

 六、結緣臨夏

2019年農歷二月初二(民間俗稱“龍抬頭”日),由甘肅省洮硯開發公司制作的世界最大的洮硯《中華復興硯》精彩亮相臨夏茶馬古市,為古老的河州增添了一道靚麗的文化風景。

“河州牡丹天下聞名,臨夏美景令人神往”。正值一年一度的河州牡丹節襄辦正酣,人如海,歌如潮,臨夏及中外游客數萬人目睹了《中華復興硯》的風采。

有詩人即興而歌:

中華復興硯,絕倫釋奇觀。來自藏王里,脈綿昆侖巔。

洮河綠石峻,氤氳蘊水泉。質呈鴉頭綠,玉潤密澤堅。

波瀾起漣漪,壯美開物天。代言東方韻,彪炳西傾山。

大國工匠心,經典奪天工。洮硯拓荒者,德性凝煉成。

硯長十七米,體在一丈寬。法身逾百噸,高度過人肩。

恢弘其氣勢,深邃其內涵。巨龍五十六,騰飛祥云間。

長城貫五岳,江河繞三山。駝鈴徹大漠,茶馬過名關。

日月星辰耀,山川風物煊。一帶連一路,穿越炳靈關。

靈石會說話,文脈溯淵源。盛世開新運,神州盡堯天。

大美屬臨夏,豐饒太子山。山川風物秀,絲路明珠燦。

河洮勢縱橫,高峽起平原。環境得天厚,中國伊甸園。

芳名河州衛,西域樂土霑。牡丹花妖嬈,皮筏賽軍艦。

東鄉出工匠,百行皆精湛。手抓牛羊肉,磚雕譽千年。

物華天寶地,虎踞玉龍蟠。國花稱牡丹,國寶曰洮硯。

民族大家庭,秀美桃花源。彩陶名海外,花兒鏘高原。

河湟彪雄鎮,大禹導積瀾。秦屬隴西郡,茶馬衢東南。

中央興腹地,富饒秦王川。風華貫青史,文明五千年。

結緣枹罕邑,共興人文圈。寶輿納寶硯,祥地精彩添。

共筑中國夢,齊襄同心圓。朋來海內外,采風并瞻觀。

花海賞牡丹,必看騰龍硯。踏花馬蹄香,拜石好運轉。

步人新世紀,國泰兆民安。文化啟航母,大國揚征帆。

共圓強國夢,同誓復興言。巨擘聚群力,闔族俱歡顏。

眾翔追頭雁,鵬程啟航船。勇立潮頭上,書寫復興篇。

該硯是甘肅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甘肅洮硯開發公司董事長、隴原工匠趙成德帶領50名洮硯工匠歷時5年時間精心雕刻完成,再次刷新了巨型文化藝術洮硯制作的記錄,被世人成為“文化航母”、國之重器,巨型國寶級文化遺產。

2019年9月5日上午,坐落在臨夏茶馬古市上的“中華復興硯”迎來了遠道而來的貴客——世界記錄協會高級認證官邁克.溫森特先生和張健先生,與來自省內外的八方嘉賓、媒體記者和當地干部群眾,共同見證了由甘肅洮硯開發公司與甘肅隴翠文化傳媒有限責任公司,用整塊洮硯原石制作的“中華復興硯”,以最大長度為17.93米;最大寬度3.23米;最大高度1.66米,喜獲“世界最大硯臺”認證,第四次打破了世界最大洮硯世界記錄。

nEO_IMG_6.jpg

七、趙氏成德

歷史何其相似。

歷史又不盡相同。

千年前,是趙氏人,北宋著名鑒賞家趙稀鵠,情注洮硯,謳歌洮硯,寫下了《洞天清祿集》曰:“除端、歙二石外,惟洮河綠石,北方最為貴,綠如藍,潤如玉,發墨不減端溪下巖,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為無價之寶。”從而奠定了甘肅洮硯的歷史地位和藝術價值。

上蒼似乎特別眷顧于讓趙氏之人打理洮硯,傳承洮硯文化,并賦予其神圣使命。千年后的今天,洮河河畔、岷山腳下的漢子趙成德,開啟了開發洮硯產業,傳承洮硯文化,弘揚洮硯藝術之旅,讓這千年奇石再放異彩。

趙成德,出生在甘肅岷縣維新鄉元山坪,一個物華天寶、地靈人杰的地方,千年洮河在這里緩緩奔流,流淌出無數傳奇故事,也養育出無數洮河驕子。

他一生沉迷洮硯,從小愛洮硯、玩洮硯,及長販洮硯、刻洮硯,從1983年開始開采、加工、經營洮硯,打造洮硯文化,開發洮硯產業,傳承洮硯工藝,勵精圖治,奮發圖強,堅守初心,至今不渝。從小作坊,到小企業,再到大公司,借改革開放的東風,偕祖國發展的跫音,走過了近40年的艱辛創業歷程,走出了一條以洮硯開發為主導的規模化開發、產業化發展、市場化經營的路子。

他情牽洮硯愛一生,與洮河、洮石、洮硯一輩子相濡以沫的生活,使他對洮硯的石質了若指掌,對構圖的設計成竹在胸,對洮硯的文化內涵見解獨到,一塊塊普通的原石,經過他及他的團隊巧奪天工的雕刻手法,幻變成一方方讓人愛不釋手的洮硯精品。

1991年起,第一件洮硯藝術品“八仙慶壽”巨型洮硯聞世,林林總總、大大小小雕刻出了上萬件形形色色、別具特色的洮硯制品,其圖案設計之新穎,雕刻工藝之精美,藝術手法之巧妙,令觀賞者嘆贊不已,深受社會各界高度評價,從而使洮硯名聲大振,走出了洮岷,走出了甘肅,走向了海外。

洮硯產業的開發,不僅再現了洮硯的輝煌歷史,也極大地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內涵。不僅在洮岷大地寫下了一個個“驚嘆號”,更留下了一串串“連字符”:連接了岷縣與中國中國與世界,書寫了新時代洮硯走向世界的壯麗畫卷。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趙成德潛心研究洮硯雕刻,致力開發洮硯藝術,創造了多項洮硯之最。每當黨和國家重大政治、文化慶典活動,他都帶領其團隊精心設計雕刻出一批具有歷史、現代以及政治意義的洮硯,把洮硯雕刻技術與時代發展、祖國富強、百姓致富緊密結合,旨在打出品牌,樹立形象,弘揚文化,傳承精神,為洮硯產業創新發展、洮硯文化傳承鋪路奠基,讓一塊塊千年綠石重新賦予時代氣息,產生了奪人魂魄、震撼心靈的藝術魅力。

在近40年創業歷程中,趙成德步履鏗鏘,踏石留印。1986年,成立岷縣維新鄉工藝美術廠;1989年,擴建成立岷縣洮硯加工廠;1992年,在甘肅蘭州成立甘肅省洮硯開發公司;2009年,成立甘肅承德洮硯文化研究院。在創業與發展的過程中,他始終以振興洮硯品牌,繁榮洮硯文化藝術事業為宗旨,一步步實現著洮硯夢。

在洮硯開發、生產的歷程中,趙成德始終秉承“服務家鄉、報效祖國”的宗旨,堅實地履行企業的社會責任,為家鄉,為貧困群眾,也為社會做了大量的公益事業和扶貧濟困善事。

35年來,趙成德先后為家鄉學校修建出資500萬元和扶助貧困學子捐款60多萬元,特別是在2003年秋,他在岷縣投資興建了岷縣成德中學,并設立“成德獎學金”,扶助60多名莘莘學子圓了大學夢,實現了致富不忘家鄉,先富帶后富的人生志向,也彰顯了他博愛、助人、揚善的可貴品質,贏得了地方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及廣大群眾的高度贊譽。

是一種歷史機緣,是一種秉賦使然,是一種責任擔當,是一種地域文化,是一種初心使命,成就了趙成德持之以恒、勇于創新、不斷超越的洮硯夢,輝煌了他孜孜以求、匠心獨運的非凡事業,詮釋了他自強不息、奮斗不止的創業精神。

趙成德是岷縣人民的兒子,他以執著的信念,拼搏的精神,博愛的品質,在洮河邊上鑄就了一座文化豐碑,在隴原大地上樹立了一個文化標桿,在岷縣乃至甘肅人民心中樹立了一個創業榜樣。

中華復興硯

八、硯載文化

岷山千里雪,洮水萬縷情。

當歸花兒好,洮硯傳美名。

根植于洮岷廣袤田野的洮硯文化,是這塊土地上岷縣人民精神、情感和理想的重要載體,它與彩陶、花兒一樣,象一個活著的歷史博物館,為我們勾勒出了魅力千載的文化畫卷。

從文化意義上說,文化遺產標識出一個民族的個性和一個民族的歷史記憶,它是一個民族的身份證,具有極大的親和力、向心力和凝聚力,對于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認同,彌足珍貴。

這些洮硯,文化立在其中,藝術蘊含其間,傳統思想廊腰縵回,藝術靈感流光溢彩,傳唱著洮硯的歷史豐韻,滋養著洮岷大地的文明,閃耀著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之光。

目前,甘肅省洮硯開發公司已發展為中國洮硯領域規模最大、產量最多、知名度最高的龍頭企業,并已形成集設計研發、生產加工、經營銷售為一體的綜合性民營文化企業。

2008年,“洮硯加工制作技藝”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09年,公司被甘肅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省廣電局、省新聞出版局聯合命名為“全省文化產業示范基地”。2010年,岷縣被中國文房四寶協會授予“中國洮硯之鄉”。

九、洮硯之最 

獨創巨硯天下無,即生成仁有何難?

1997年,為慶祝香港回歸祖國,趙成德主導制作了“九九歸一”硯,作為甘肅省人民政府的特別厚禮,隆重贈送香港特區政府。

1999年,為慶典新中國成立50周年,趙成德精心設計制作了“中華民族大團結”硯。該硯于2006年被全國政協收藏,陳列在全國政協辦公主樓大廳。

2001年,為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盛事,設計制作的“東方醒獅”硯一經推出受到了廣泛好評。該硯被中國文房四寶協會、中國故宮博物院授予“國寶”證書。 

2015年國慶節來臨前夕,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特制的洮硯“人民必勝”硯,在北京盧溝橋橋頭的中華名硯文化街上亮相,京城居民及外國友人紛紛慕名參觀,產生轟動效應。

2016年推出“中華騰龍”巨型洮硯,長18米,寬3.3米,高1.68米,重量達118噸,被世界紀錄協會認定為“世界最大的洮硯”,堪稱洮硯制作中的“巨型航母”。

2017年以來,推出重達129噸的“圓夢中華翔飛硯”、重達19噸的“一帶一路”硯以及為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特制的“黃龍玉硯”。“一帶一路”硯放置敦煌月牙泉邊,出現了三大奇跡,敦煌普降大雨,歷時三天,為五十年不遇;月牙泉水上漲,形成姊妹泉;月牙泉邊百年枯柳長出新牙,受到了正值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中外賓客和游人的贊嘆及熱議。

“絲路尋夢黃龍玉”硯,長13.9米、寬3.39米、高1.69米、重99噸,臺基呈矩形航船,主色為金黃色,源自黃河、黃土地、黃皮膚的圖騰之色,象征炎黃子孫的尊崇之象,表征中華民族的繁榮興旺之氣,總體寓意為中國巨輪在改革開放中駛過了波瀾壯闊的40年,昭示著龍騰盛世,祖國興旺,人民福祉。

借洮硯文化之魅力,還歷史之真璞;融藝術之醇厚,鑄硯石之精魂。“絲路尋夢黃龍玉硯”構思縝密,設計巧妙,匠心獨具,寓意深刻。硯身整體由中華龍、神龜、長江、黃河、浪濤、山脈、祥云、關隘等構件組成;56條龍逶迤起伏,突兀昂首,眺望長城;長江、黃河奔騰流淌,洶涌波濤;千年神龜守望祖國,祥云、海濤,翻滾逐浪。其內涵博大精深,融合龍圖騰、歷史文化、自然地理、人文景觀、民族精神;其雕刻層次分明,精致到位,惟妙惟肖;其寓意多元豐富,自然的、歷史的,時間的、空間的,文化的、精神的融為一體,充分彰顯了中國開放、發展、和諧的歷史偉業。

“絲路尋夢黃龍玉硯”是趙成德走出洮河,輾轉南北,異地創業,尋夢陽關,結出的如此絢爛瑰麗的藝術之花,綻放在中國西部的大漠——瓜州。

趙成德常說,黃金有價硯無價、情無價、愛無價,一座別墅幾千萬,一輛小車幾百萬,但經過短短的幾十年,這些東西價值銳減,甚至一文不值。但是,一方硯臺,經過幾十年就會成為文物,成為價值連城的藝術收藏品,即使是一方價值僅千元的小洮硯,經過幾十年幾百年價值會數百倍的增長,時間越長,彌足珍貴,這就是時間的價值,這就是文化的力量。

這些洮硯精品,不僅在海內外產生了巨大反響,而且產生了良好的經濟、社會和文化效應,對洮硯文化的傳播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奠定了洮硯在中國文房四寶大家庭的地位。

nEO_IMG_5.jpg

十、大愛無疆

30多年來,趙成德搶抓機遇、順勢而為,立足岷縣豐富的硯材資源和產業稟賦,著力發展壯大洮硯產業規模,精心打造洮硯文化品牌,著力拓寬當地群眾增收渠道。至今已發展洮硯加工專業村10多個,洮硯加工作坊20多個,培育了一批從事洮硯生產加工銷售的專業人員,帶動了當地和鄰近縣10個鄉近10萬人脫貧致富。在他的帶動下,卓尼、岷縣、臨潭、臨洮等地,有近萬名硯匠、硯商、硯農從事洮硯的設計、制作、銷售、運輸、推廣等,他們把洮硯帶到了天南地北,洮硯也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至今,趙成德向全國政協、中央黨校、中央統戰部、共青團中央、中央電視臺、中國航天城、酒泉衛星發射基地、佛教圣地等單位和社會慈善機構捐贈硯臺價值過億元,救助無數貧困家庭學子,給地震、暴洪、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的地區捐款捐物,累計達千萬元。2015年趙成德被甘肅省慈善總會聘為榮譽會長。

2015年5月,趙成德倡導發展養蜂產業,成立了岷縣中蜂養殖協會并任會長,和眾人一道將家鄉傳統的蜜蜂養殖培育成一大脫貧產業。目前,岷縣已成立中蜂養殖保護區60個,中蜂養殖農戶達4200戶,養殖中蜂超過5.16萬箱,養殖規模初步形成。小小蜜蜂已成為當地村民脫貧致富路上令人欣喜的“甜蜜事業”。

最后,趙成德向筆者講述了他的五大心愿:

一、將制作的“絲路尋夢黃龍玉硯”獻禮改革開放40年后,再次把長18.9米、寬3.29米、高1.69米、重量達129噸的“圓夢中華硯”,無償捐獻給國家收藏;

二、將幾十年收藏的近萬幅名人字畫捐獻給國家,作為國家和人民的財富;

三、將已制作完成、商家估值2億元的“中華騰龍”巨型硯成交后,除企業經營成本和上繳國家稅收以外,其余部分分為三份,一份捐給慈善組織,一份獎勵長期關心和支持洮硯事業的各界有識之士,一份贈予為今后修建洮硯文化產業園及洮硯博物館提供幫助的人們;

四、計劃打造一個集參觀交易、文化交流、藝術收藏于一身的洮硯文化產業園,建一個洮硯博物館,使洮硯產業真正成為引領岷縣經濟發展、群眾脫貧致富、后人勵志創業的主導產業;

五、我是洮硯傳承人,洮硯公司是我和幾代傳承人心血的結晶,希望能夠繼續以此為基礎,克服發展困境,保留住“中國洮硯之鄉”這個來之不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品牌。

歷史的發展是由無數創業史累積而成的。一串串積功興業的足跡,一個個改天換地的壯舉,開拓出歷史前行的寬闊航道,演繹出社會變遷的恢宏旋律。

當我們以為時光走遠,一些繁華成為背影時,趙成德的故事仍在繼續。這個“洮硯王”,正在以亦正亦柔的從容態度,執著地追求著夢想。愿他走向成功,帶領更多的人實現致富夢!

下篇  筑大河產業高地

臨夏,是一塊神奇的土地;

臨夏,是一塊文化的寶地;

臨夏,是一塊創業的沃地。

十一、輾轉臨夏

臨夏天然的資源優勢,優越的自然條件,獨特的優惠政策,吸引著無數有識之士、創業人士,在這里投資興業。臨夏,為創業者提供了廣闊的發展舞臺。

心之所望,德大累終。2019年5月,趙成德從洮河岸邊來到大夏河畔,走向河湟大地,開啟了他又一次異地創業的征程。近年來,正當洮硯產業發展的關鍵時期,他在當地遇到阻撓、排擠、打壓,洮硯似乎變成了“討厭”,但他不以對抗、不言放棄,他頭腦更為理智清醒,化敵為友,變壓力為動力,視坎坷為好事,他將“石頭大了彎著走”的人生哲學發揮到了極致,毅然決然選擇了輾轉臨夏創業。他說,回望身后的故鄉,步趔趄,淚滿襟,別有一番說不出的滋味在心頭。

臨夏確為開放、包容、發展之地,臨夏政府和人民處處施以關愛與恩情,特別是臨夏積石山縣境內的特殊石材絕世罕見、資源豐富,讓他又有了用武之地。

奔波在河湟大地,行走在大夏河畔,游說在民間工匠,趙成德找到了發展的路子,也找到了開發的支點,這就是立足臨夏資源優勢,秉承臨夏傳統文化,堅持產業富民理念,開發大夏河石資源,打造大夏河石文化,鑄就產業高地。

這些思路和理念,來自文化傳承的內在動力,來自當地政府的支持,也來自人民的熱情助力,更得到了臨夏無數工匠的參與,并且與他們不謀而合。

把握機遇,順勢而為,開拓創新,趙成德開始了新的創業征程。

十二、河湟工匠

臨夏自古以來出工匠,傳承技藝,世代為業。在河湟大地上,一代又一代工匠,用勤勞的雙手,打造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為臨夏文化產業的發展做出了獨特的貢獻。

他們有很多很多,這里僅舉其中幾位;

——常天平,甘肅省工藝美術大師,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泥塑傳統技藝傳承人,代表作品有《農耕系列》、《東鄉洋芋》、《東鄉族搟氈》、《河州花兒》、《河州木匠》等。這些作品展示了趕集浪山場、聽戲玩秧歌、田地挖洋芋、鄰家拉家常等西北農村百姓日常的生活場景。他用這種樸實、直觀、“零距離”的方式,不僅巧妙地還原了河州先民的真實生活,也歌頌黃土高原上勤勞勇敢的勞動人民所創造的農耕文化。

——白正兵,甘肅省高級葫蘆雕刻藝術師、甘肅省工藝美術大師、臨夏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從事象牙,牛角,竹木,石器,等多種材料的雕刻工作,從中吸取了豐富藝術營養,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其刀法拙而不滯,游而不膩,線條流暢俊秀。人物,花鳥,動物,山水等題材,經過他的藝術創新,被賦予了全新的雕刻繪畫語言,今人耳目一新,受到廣大收藏愛好的的喜愛。先后創作了諸多喜聞樂見的雕刻作品,有極高的欣賞價值和收藏價值,代表作品有《一百羅漢圖》、《十八羅漢圖》、《八仙過海圖》。

——馬黑麥,彩陶工藝傳承人,仿制的彩陶類型豐富,器型多樣,有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馬家窯文化的馬家窯類型、邊家林類型、半山類型、馬廠類型,齊家文化、辛店文化等;有罐、甕、壺、盆、豆、缽、杯、爵、鬲、鬶、鼎、鳥型器等,各種彩陶文化類型的典型紋飾幾乎都涉及到了,動物紋、水波紋、旋紋、三角紋、折線紋、葉形紋、同心圓紋、回型紋、鋸齒紋、菱格紋、蛙紋、四大圓圈紋、太陽紋等等。還開發研制了穿越時空茶具、餐具、彩陶裝潢藝術品等新的產品。

十三、圓夢石頭

一條大夏河,牽系著一顆熱切的心!

一塊大禹石,寄托著一個無盡的夢!

洮河與大夏河是姊妹河,洮硯與漓水硯是姊妹硯,它們都是黃河的兒女,它們都是黃河饋贈給這片土地的精品。

2019年8月,趙成德在臨夏注冊成立了隴萃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啟用他的洮硯工藝繼承人張善喜為總經理,標志著大夏河石頭文化產業的正式起步。

聽趙成德講述說,一次偶然的機會,在積石山縣游歷時,被黃河上游的史前文化深深吸引。當他第一次來到尕護林時,山腳下遍地橫臥的第四紀冰川沉積巨石,就像草原上的羊群,他頓時被眼前的景觀所震撼。 在石海景區,他登上了著名的“魯班石”,發現巨石頂部表面,有一塊圓形的凹陷坑。據傳說,當年,魯班趕石,奉大禹之命奔赴積石峽治水,途經此地中途休息,坐的石頭上留下的痕跡。他想著“魯班石”的傳說,端詳了一會凹陷坑,不由眼前一亮,一個念頭突然在他腦海閃過:“這難道不是一方硯臺嗎?”他越想越興奮,于是,臨走帶了一塊石頭返回。 

誰想,就是那次偶然的游歷,促成了一系列重要的踏勘發現。匠人們把那塊趙成德帶回的貌不驚人的石頭,打磨、拋光后,發現其石質黝黑、手感膩滑、清涼如玉,果然是一塊精美的石頭,他抑制不住驚喜。 

石海景區遍地的石頭,竟然蘊藏著這么精美的硯臺石,這讓趙成德如獲至寶。臨夏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究竟有多少神話傳說和神奇的民間故事?這一切似乎都在等待著趙成德的發現。至此,第一塊禹硯就這樣在臨夏問世。

來到臨夏的短短三個月時間內,他先后完成了洮硯文化藝術館在茶馬古市的落地開張,積石山縣石材加工廠籌建開業,初步研制出了一批大夏河石硯、石材實用制品、石材工藝品,并注冊商標“漓水硯”,逐步推向了市場,受到了廣大群眾和外來游客的一致贊譽。

與趙成德攀談他今后的發展方向和思路,他說,我將以石為業,傳承臨夏傳統文化,弘揚河湟工匠精神,全力打造大夏河石文化產業,形成以石頭為主導的產業鏈,建設“扶貧車間”,引導和扶持一批漓水河石材開發專業戶、專業村,帶動千家萬戶實現富裕夢。

我們堅信,大夏河的石頭定會唱出新的歌謠,趙成德定會在河湟大地譜寫新的燦爛輝煌篇章。

 尾 聲

拼搏者都是含著淚奔跑的人,創業者都是流著血爬起來的人,血與淚和唱著奮進的歌。

“將河壩里、河灘的石頭加工成硯臺、觀賞石,或許能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一條新途徑!”想到這兒,善于思考的趙成德,心頭越來越明朗:“就地取材,點石成金,還保護環境,何不在臨夏建設一條硯臺生產線,并將其作為扶貧車間。”想到這兒,他別提有多開心。聽著趙成德娓娓述說的創業故事,心里有說不出的滋味。難以用大師般的筆觸描摹他的創業故事,我只有彎下腰去,一次又一次的問湍急的大夏河水,你流淌的是歡笑的淚水,還是痛苦的淚水? 大夏河亦無語,我只有向這綠色與藍色共融、痛苦與歡樂交織的大夏河深深三鞠躬。

大夏河,你在歡騰的時候,是否含著幽怨與哀嘆? 一個農民企業家的幽怨何其之深,哀嘆又何其之重! 血與淚、愛與恨交織,痛苦往往涵蓋了一切。一條河流的去向,就是幾代人的命運。你聽,那曾經響徹了多少年的憂傷蒼涼的古老歌聲又響起了。

當我們以為時光已經走遠,一些繁華成為背影時,趙成德的故事仍在繼續,這個“洮硯王”,正在以亦柔亦剛的從容姿態,執著地追求著夢想。愿他走向成功,高奏大夏河之歌,取得更加輝煌的事業,帶領更多的人實現致富夢!

來源:新時代報告文學

相關文章
中國甘肅在線關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版權聲明|聯系我們|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