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康務學,1926年出生于甘肅省天水市武山縣龍泉鄉康家石嶺村,為中醫世家,2004年逝世。曾任數屆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作品曾受周恩來高度贊賞,是北派書法的創始人。是一位極具人格魅力的書法大家,始終與權勢劃清界限,有文征明遺風,除非親自登門拜訪,寧贈書與平民,難落片墨與高貴。
康務學獨成一體的書藝,是古拙雄壯魏碑與黃土高原質樸特色的自然結合。他涉獵廣泛,從殷商甲骨鐘鼎、秦漢篆隸、北魏石門,到晉、唐、元、明、清之名碑法帖,無不浸潤著他的心血。生前先生足跡遍及大江南北,訪學當代書畫諸多名家大師。博采眾長,取精用弘,到晚年演變成為獨具面目的北派書風,在當代書壇獨樹一幟。湖北省書法家協會,廈門大學、南京大學藝術學院均認為先生為北派書法創始人。他的書法沉著有力,遒勁雄健,氣派大,功力深,特別是他的行草,質樸古拙,雄宏自然。不僅在國內影響著,在日本以及東南亞國家也享有盛名。
《人民日報》譽其為“隴上書癡”。
還留有許多詩篇,由國內知名詩人臧克家先生題封,省內詩界老人袁第銳作序出版。
1962年,他上書董必武、郭沫若,提倡中小學生練習毛筆字,得到國家和教育部的重視。
為求自己書藝長進,他拜師海內大名家。“千里寄書不憚勞,謙光遠及渭賓蒿。我從指點知新路,如草得春步步高”(《寄呈董必武同志二首》(一))。“畫出景云村,遠郵入四門。興來懸壁上,領意追墨痕”(《奉贈函授老師潘天壽先生》(一))。前一首詩是作者1962年冬上書國家副主席董必武同志提倡中小學生學寫毛筆字而得董老復函和詩作后的奉謝之作(1963年9月),后一首是感念潘天壽先生千里寄書畫指導和鼓勵他練習書畫的回敬之作(1964年10月)。
康務學的一生不僅是追求藝術的一生,他還嘔心瀝血培育書法藝術接班人,“墨池我欲插新秧”——這句當年答謝郭沫若的詩句,恰當地反映了了后期必會是“藝術園丁”的事實。
他熱愛藝術、熱愛家鄉、熱愛祖國。80年代中期國外的書畫收藏家,日本友人出重金購買家中收藏的書畫文物,均被其一一謝絕,但他分幾次將多年收藏的近200件名人書畫捐贈給省、市、縣各級人民政府。他一生淡泊名利,多次義不容辭地為國內外各大博物館捐贈自己的作品,為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其中有康有為、于右任、董必武、郭沫若、胡厥文、潘天壽、舒同、啟功、沙孟海、劉炳森、費新我、豐子愷、程十發、石魯等人的書法,張大千、趙望云、關山月、河海霞、方濟眾、康師堯、蔡鶴汀等人的繪畫。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