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過年習俗看會寧的變化
高啟洪
會寧是甘肅省有名的狀元縣,自古就崇文重教。而崇文重教的傳統使得這里的人們非常重視傳統文化傳承,比如過年習俗。
說起過年習俗,會寧人總說太“土”,但誰都舍不得丟棄,因為他們認為“土”得淳樸,“土”得有人情味。
會寧人有個俗語叫“上正下臘月”。意思是,從臘月下半月開始到正月上半月,這段時間都是“年”。但會寧人又說“過了臘八就是年”,事實上,會寧人的“年”從“臘月八”就開始了。
“臘月八”的習俗是吃“臘八粥”。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會寧人家里窮,那時候吃“臘八粥”其實就是一頓飯。人們早起將小米熬成稀粥后作為一頓“正餐”,全家人一起喝完就去上工,晚上回來再喝幾碗面糊糊,就算過了臘八節。
現在的“臘八粥”,除了有小米、良谷米、大米等熬的稀粥外,還有粳米、糯米熬的八寶粥。同時,紅棗、桃仁、葡萄干、花生米、蓮子、桂圓、松子仁、山藥、百合、枸杞等作為輔料也被放進“臘八粥”,使粥的味道更加香甜可口。
現在的“臘八粥”不再是一頓飯,而是回歸到了真正的習俗——紀念民族英雄岳飛。據說,當年岳家軍討伐金虜后,在回師路上饑寒交迫,沿途百姓紛紛送來飯菜倒在大鍋里,熬煮成粥后分給將士們充饑御寒。因為這天正好是臘月初八,所以岳飛遇害以后,每逢臘月初八,人們便以吃粥的方式紀念這位民族英雄。
人們常說,“緊臘月慢正月”,臘月的時間過得特別快。不知不覺中,北方人的“小年”——臘月二十三到了。
這是一個重要的日子。這一天要送灶爺——晚飯過后,在廚房的鍋臺上放置糖果、貢上獻飯,給“灶爺”燒香表,然后取下“灶爺”(農村一般在廚房里供有“灶爺”)的畫像,和香表一起焚燒,叩頭鳴炮,送灶爺“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人們鳴炮一般都是把成串的鞭炮拆開來一個一個放,有幾聲響就可以了,剩下的還要留著過年放。而現在鳴炮,人們將成捆成箱的煙花爆竹點燃,隨著“啪啪”聲響起,一朵朵絢麗的煙花升入天空,天空立馬變得光彩奪目。
轉眼間到了大年三十(除夕)。這一天,會寧人除了貼春聯,更重要的事是“接紙”——全家人端著香盤到十字路口或門外合適的地方焚香燒表,祈請已故三代宗親回家過年。一番儀式后,“先人”被接進家來,在上房的堂桌上陳設靈位、展放家譜、燒香點燭、放炮叩拜。然后,再到廚房的灶臺前焚香點燭,放炮叩頭,把臘月二十三送上天的“灶爺”請回來。
到了晚上,一家人圍坐一起吃餃子(會寧人稱“扁食”)。據說,
大年三十吃餃子主要是因為它形如元寶,有“招財進寶”的意思。同時,餃子有餡,便于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里,以寄托對新一年的美好祈望。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人們包餃子主要是素餡,多為白菜餡或白菜粉條餡,條件好一點的家庭會在素餡里加一點大油渣,這在當時就是讓人眼饞的肉餡了,好吃得不得了,F在的餃子餡可是五花八門,除了用白菜、蘿卜、芹菜、茴香、韭菜、韭黃以及大肉、牛羊肉等食材單獨作餡外,還可以讓食材與食材間相互摻和、混合作餡,種類繁多,味道各有不同。晚飯過后,一家人圍坐在上房的炕上,一邊看央視春節聯歡晩會,一邊吃糖果點心,邊看邊聊,這叫“坐夜”。
“坐夜”的時候,大人們會給孩子散“年錢”(壓歲錢)!澳赍X”有多有少,多則一百元或數百元,少的也有50元、20元、10元的。孩子們基本不在乎錢多錢少,只要“散”便全收下。當然,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孩子就沒有這么幸運了,那時候的“年錢”最多就是一角兩角地“散”、 一分兩分地“散”也是常事。
“坐夜”是很熱鬧的。平時,一家人很難坐在一起,特別是常年在外、一年到頭難得回家的兒女、孫輩,就等著在這個時候和家人坐在一起,享受天倫之樂。老人說,年齡越大,越珍惜這個機會。
大約10點將過,人們就不約而同地開始放炮了。
現在放炮可不是過去意義上放鞭炮、二踢腳這樣的炮,而是點燃一排排、一箱箱震耳欲聾、五彩繽紛的煙花爆竹。隨著一簇簇光彩奪目的煙花騰空而起,宛如在黑色的幕布上釋放出華麗的翡翠流蘇,天空瞬間萬紫千紅。那煙花不甘示弱地在夜空中絢爛,千姿百態地穿過無邊的黑暗,讓人眼花繚亂,讓農村也有了“火樹銀花不夜天”的景致。
這樣的盛況會持續到第二天凌晨1點后。有人估算過,僅大年三十,會寧縣燃放煙花爆竹的費用不少于200萬元,再加上小年、元宵節,全縣一個“年”燃放掉的煙花爆竹至少值300萬元以上。
“過個年就放掉300多萬元的爆竹,這在過去想都不敢想。”過上了好日子的老年人既享受著五彩繽紛的“光景”、又覺得有些浪費。
坐罷夜,就到了正月初一。天還沒有亮,男人們就開始去方神廟里燒香,有的甚至趕在半夜時分去燒早香,以求來年神靈保佑。
天亮后,一家人會早早起床吃早飯。這天的早飯一般都是豬骨頭(排骨)、肉丸子之類的肉菜。據說,這也是一種習俗,意為這頓飯吃飽吃好,接下來一整年都不會挨餓。
吃過飯,一家人就要出去“迎喜神”。會寧人把“迎喜神”叫“出新”。
“出新”是會寧農村最熱鬧的民俗之一,全村人都走出家門,像開大會一樣聚集到一起,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穿紅著綠,喜氣洋洋。一些剛娶進門的媳婦或多年不見的游子,更要出來和大家見個面,一來相互認識并互致問候,二來也圖個吉利。
過去,“出新”的時候人們會把牲畜趕岀來披紅帶綠,祈求“六畜興旺”,F在,牲畜基本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種各樣的機動車。有人說,會寧農村的“出新”像“車展”。在這個特別的“車展”上,有顏色乖巧、秀氣的轎車,也有品牌霸氣威風的越野車,更有時髦大氣的房車。而穿著靚麗的大姑娘、小媳婦,則自然成了人們眼中的“模特”,不加掩飾地綻放著青春氣息和時代氣息共同的美。
……
這就是一年年在變化的、會寧人的過年習俗。
一位不善言辭的老者一語中的:“紅色會寧,今非昔比!痹捳Z不多,寓意深刻。
近年來,會寧的確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按照“一河引領、兩岸繁榮、三山增秀、四區聯動”的發展戰略,會寧縣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擇優發展養殖業,農民收入顯著提高。據會寧縣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1年,會寧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9806.65元,是改革開放前的100多倍。
或許總有終不似、少年游的感慨,但一幕幕記憶,如同摩崖石刻般雕繪著我心中永恒的鄉愁,而后的一代又一代,也將在更新的習俗中,生發著他們的會寧。
通訊地址:甘肅省人大常委會人民之聲報社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