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東升鎮如同一位勇敢的“拓荒者”,讓久違的希望從貧瘠的土地中奔涌而來。
----引子
上午九點鐘,沙塵暴像一塊黃色的幕布,遮天蔽日,行駛車輛瞬間開啟了遠光燈,在能見度不到50米的道路上謹慎前行。穿過一段大貨車擁擠的國道,靖遠縣東升鎮在沙塵中若隱若現,大片農田的地膜被風刮的起起伏伏,蔬菜大棚在狂風中發出巨大的拍打聲,戶外忙碌的人們連走帶跑,頑強抵抗。
如此“驚艷”的沙塵暴,也沒能擋住東升人民勤奮向前的腳步。
育苗基地,阿姨們正在熱火朝天地為可愛的蔬菜苗鋤草;蔬菜大棚里,辣椒正在競相生長,水果西紅柿掛滿枝頭;現代化的雞舍里,飼養員正在精心照料著茁壯成長的小雞苗,豬舍里豬苗膘肥體壯,漫山遍野的文冠果花,在狂風中搖曳綻放......
近年來,東升鎮黨委、政府按照靖遠縣壯大“四大產業”、建設“六大基地”的總體要求因地制宜,高瞻遠矚,全面布局,在東升鎮形成了山區種植文冠果、小雜糧及發展養殖、川區種植枸杞、日光溫室的產業發展布局。截止目前,全鎮共栽植枸杞3.4萬畝,文冠果8萬畝,各類畜禽飼養量達到17.8萬頭只,日光溫室蔬菜種植面積90畝,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3800元。在靖遠縣產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偉大征程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舊資源 新創舉 撂荒地里長出新希望,
“曾經,這是一大片撂荒地,25年沒有耕種,雜草叢生,一片荒蕪。東升鎮黨委政府科學布局,真抓實干,大力優化產業結構,讓荒地變良田,最終形成了今天的東升鎮農業產業園”。望著產業園一派繁忙的春耕景象,東升鎮黨委副書記、鎮長王壯飛眼角眉梢都是欣慰與自豪。
圖為曾經的撂荒地,今天生機勃勃的農業產業園。
“這真的是老百姓都頗為震驚的一個成果,去年,我們合作社種了1500畝朝天椒,200畝玉米,還有西紅柿和隴椒,都是原來荒地改良過來的。整個投資額近千萬,去年全年收益一百多萬。在農忙高峰期,高峰用工可達400人次,全年用工達到36000人次,支出勞務費400余萬。”甘肅惠德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定業接過話茬,去年的朝天椒,驚艷了整個靖遠縣,秋天一望無際的紅辣椒,火紅的一片。村里有個臥床多年的大爺,讓家人抱他去看了一眼這個壯觀的景致,他說自己怎么也沒想到,有生之年,可以看到幾十年的荒地里能長出這么好的辣椒......
讓這位大爺如此驚喜的,就是近幾年東升鎮黨委政府大力整合,重新開發利用起來的近萬畝撂荒地,現如今成為了全鎮的支柱產業園,產業發展如火如荼。
圖為朝天椒基地一角
“我去年3月份開始建設投資產業園,當時心里沒底,資金也緊張,但是看著鎮上的領導們夜以繼日地為這片地的資質,以及基礎設施建設奔波,真的是被感動到,尤其是鎮黨委政府主要領導想盡辦法為我籌集資金”,王定業字里行間都是欣喜與感恩,雖然創業是艱難的,但是他覺得自己有東升鎮黨委政府作堅強的后盾。于是卯足干勁,讓這片撂荒了幾十年的土地重新煥發生機。
敢于嘗試,樂于實干。何乃卿也是這片熱土上涌現出的一個實干家,在鎮政府和村委班子的全力支持下,他成立了靖遠縣斗進種植專業合作社,和王定業一起撐起了這個農業產業園。他說:“這里的老百姓以前都是傳統觀念,只種枸杞,從來沒想過還有可以致富的其他產業。去年,我的合作社種植朝天椒1500畝,長勢特別好,價格最好的時候賣到了一斤13.4元,效益很可觀,老百姓也打工有錢掙。我去年還種了西瓜,都很不錯,這片被改良的荒地,大大改變了當地老百姓的生活”。
東升農業產業園,不僅承載了王定業和何乃卿的希望,更是鎮黨委政府心血的結晶,周邊老百姓的生活新引擎。
你看!在育苗基地,正在除草的黃興菊主動聊了起來,她說,自己活了半輩子,老了老了,還在自家門口有班上了,騎電動車十幾分鐘到基地,每天工資150塊錢,下班現錢到賬,中午老板還管飯,去年一年就掙了2萬多,自己的家庭地位都上升了。她激動地說:“以前忙完自家的農活,有大半年是閑著的,日子也就過去了,現在想起來,真是白白浪費了幾十年的時光啊。現在從年過完開始育苗,澆水,除草,一直到收獲,年頭忙到年尾,特別有成就感”。
黃興菊正是這些農戶的一個生動縮影。大棚里一起干活的阿姨們,也相繼聊起了自己的生活,大家你一言我一語,都在表達產業園發展給自己生活帶來的改變。
黃興菊正在給辣椒苗除草
東升鎮的這個“拓荒者”班子,不僅盤活了撂荒地,還引進了種植新品種---水果西紅柿。“以前家里種植4畝枸杞,由于人工太高,每年最多收入兩萬多塊錢,自從2021年開始引進水果西紅柿,我種植了一個大棚,每年收入6萬左右,比以前好很多”,柴辛村的種植戶徐龍正在大棚里勞作,他扳著指頭給大家算起了他的致富賬。
村書記彭生輝是靖遠百信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他介紹,現在村里有水果西紅柿40畝,也就是34座大棚,每個棚一年可以種植兩茬,總收入在6萬左右,老百姓擺脫了之前單一枸杞種植的產業模式。
圖為水果西紅柿種植戶徐龍正在大棚里勞作
除了水果蔬菜,東升鎮近幾年還發展起了文冠果,全鎮種植面積達到了8萬多畝,被譽為“中國文冠果之鄉”。該鎮以“文冠果”為主打產品的“省級農業龍頭企業”,是東升鎮萬畝“文冠果深加工”基地。該公司發展形成了文冠果產業園,成功引進“文冠果”茶葉生產線一條,“文冠果”茶葉日產能達500斤,完全滿足本地和周邊地區文冠果茶的深加工,有效推動了文冠果產業的健康發展。公司成功申請注冊了“隴原文冠茶”和“文冠臻寶食用油”兩個國家級商標。公司通過其他用工、定單收購、技術服務等方式帶動周過貧困戶發展文冠果產業,有力促進了貧困群眾脫貧增收,吸納上淌、保安兩個貧困村100余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就近務工,每年支付勞務費300萬元,支付土地流轉費60萬元,在改善當地生態環境的同時,有效助推脫貧攻堅。
近年來,東升鎮黨委政府整合土地資源,在盤活撂荒土地上下硬功夫,辦硬核事,最終盤活土地近萬畝,建成東升農業產業園,擁有標準化日光溫室36座、8000立方米蓄水池4座、泵房1座、硬化產業路1.2公里、沙化18公里,配套田間渠道等設施;建設冷棚36座、保鮮庫2座。產業園種植朝天椒,綠色標準化標準化枸杞園200畝,露天西紅柿,隴椒,西瓜,水果玉米,文冠果等,帶動農戶703戶,受益人數為2896人,同時提供大量優質就業崗位。每年累計務工人數達4萬人次以上,現金支付務工費達500萬元以上;吸納多方農民專業合作社加入,合作社按照補助資金的5%一次性分紅給新寨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村集體經濟收入達30萬元以上。
圖為正在開花的文冠果基地
王壯飛介紹,東升鎮產業園規劃整治了一萬畝撂荒地用來發展特色產業。產業園采取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園區總產值能達到三千萬元以上,帶動周邊群眾務工達三萬人次。目前,以現金方式支付務工費用達到五百多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四十萬元。下一步,東升鎮將依托園區,優化產業布局,調整產業布局,發展特色產業,解決農村勞動力就近就業問題,帶動農民增收,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收入,為鄉村振興助力添彩”。
強自我 重發展 一個企業帶動一方百姓
鄉村振興的目的,是讓村民生活更美好,為了讓百姓腰包鼓起來,東升鎮黨委政府結合本鎮實際,打破原來單一的產業模式,大力發展特色養殖,帶動群眾致富,鄉村振興的道路上,不讓一名群眾掉隊。
靖遠縣鑫辰種植養殖農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芮執亮說,他的養雞場目前存欄5萬只雞,起初也僅養了2萬只。去年盈利110萬,今年估計會到120萬。他的養雞場正常運營,每年飼料消耗的玉米高達1600噸,全鎮的玉米基本全部被他收購,解決了老百姓種玉米的后顧之憂。同時,對周邊閑置勞動力的安置發揮了重要作用,解決了本村8個建檔立卡戶的生存發展問題。
“我和媳婦這幾年一直在雞場當飼養員,兩個人每月收入7000左右,以前家里只種枸杞的時候,每年收入也就2萬多,現在兩個孩子也相繼畢業了,生活比以前好太多了”,李塬社的蒙延乃一邊講述自己的工作,還介紹自己專業的知識,例如他隨時可以通過雞苗的狀態判斷出存在的問題,滿滿的成就感。
圖為養雞場一角
芮執亮是一個有情懷的企業家,他不但把心思放在自己的產業上,有余力的時候,從來不會忘記本村的老百姓。他說:“我在這個地方長大,這里的每個鄉親都是我的家人,他們的困難也都是我的困難,保安村現在30多戶人,每年過年我都給他們發放米面油,每戶350元的標準,村里老百姓沒水用了,我都用自己的車給他們送水,保證他們正常生活,我們一直是相親相愛的一家人”
該合作社成立以來,共流轉土地8000余畝,截止現在共種植文冠果6000余畝。購置農業拖拉機、旋耕機、運輸車輛等農機施備19臺。雞苗年存欄量51200只,育雛25000只。養殖場購進全封閉、全自動的養殖設備,達到防疫安全化,信息集中化,養殖規;臉藴,年產值達100萬元。合作社每年支付土地流轉費,管理費20萬元。每年用工9000多個,全年支付勞動報酬90多萬。固定崗位十人,工資標準3000—6000元。主要務工人員來自當地村民,帶動貧困戶100多戶,使當地農民的增收致富的能力增強。也為合作社產業可持續、健康的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2021年5月,芮執亮被中共甘肅省委、甘肅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脫貧攻堅先進個人”,靖遠縣第三期貧困村致富帶頭人培訓班優秀學員;2019年12月本合作社被省農業農業廳評為全省農民專業示范合作社,靖遠縣扶貧辦、人社局舉辦的創新創業大賽中榮獲二等獎。
像芮執亮這樣的帶頭人,在東升鎮比比皆是。
來到小塬村,我們見到了靖遠廣生源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薛朝忠,據熟識他的人介紹,薛朝忠在生豬養殖收購行業遠近聞名,應該說是行業大咖,這些年做出了驕人的成績。
“我自己養一部分,收購一部分,每年的交易數量在10萬頭左右,廠里有長期工人16人,每年每人工資支出大約15萬。”薛朝忠的產業,幾乎是帶動了全鎮甚至周邊縣區的養豬產業,他每年把豬苗和飼料提供給老百姓,老百姓賣了豬才給他成本,并且他一直堅持保護當地老百姓的豬肉價格,不讓外來收購人員壓價。尤其這幾年疫情影響,很所家庭收入特別微薄,如果不扶持,他們可能根本沒法正常生活。至今為止,老百姓欠他的飼料款400多萬,可他依然甘心情愿支持,毫無怨言。
圖為現代化豬場一角
展寶森就是他一手扶持起來的代表農戶,現在不僅有了自己的肉店,也有了自己小型的豬場,每年收入至少有十幾萬。他感恩地說:“這一切都是薛總扶持發展到今天的,以前家里種地,幾乎是沒有收入的,后來一路跟著他一步步發展到今天。不止我,村里有些以前連房子都沒有的老百姓,薛總都幫助他們,現在不僅建起了新房子,還買了小轎車,這樣的農戶至少有五六十戶,他的養豬產業至少帶動了周邊上百戶的大型養豬場,讓養豬產業蓬勃發展”。
做活一個企業,帶動一方發展。
這些年,東升鎮大力發展養殖業,告別了單一的產業模式,走出了一條種養結合的產業發展之路。截至目前,全鎮各類畜禽飼養量達到17.8萬頭只(其中羊1.8萬只,豬3.4萬頭、雞12.3萬只),為當地經濟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資源回收 循環經濟 東升鎮開啟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模式
產業要發展,生態更要保護。東升鎮黨委政府始終把發展循環低碳經濟當作頭等大事來抓,加大糞肥還田的建設力度,提升糞污資源化利用水平,構建種養循環農業,積極推進糞肥還田,完善循環經濟發展鏈條。
提到低碳環保,王定業的甘肅耕農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為此做出了重要貢獻。公司占地面積100畝,建有有機肥發酵車間、有機肥生產車間、存放車間及辦公區,設計安裝有機肥生產全套設備及相應的配套設施。
圖為甘肅耕農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有機肥
負責人王定業介紹,公司產品的生產是以動物糞便、玉米芯、秸稈、雜草、木屑、廢棄菌棒,沃土等為主要原料,經過氧化生物發酵、滅菌、除臭、腐熟等一系列無害化處理。不僅能為周邊種植戶、養殖戶增加附加收入、還能解決非農業就業的農村勞動力就業問題。每年科學有效地處理農業廢料2萬噸,處理動物糞便6萬噸,變廢為寶,每年增加農業收入1000萬元以上。可有效遏制種植秸稈就地焚燒、養殖糞便四處堆放等問題,為國家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戰略貢獻社會力量。
該公司是一家從事有機肥、生物菌肥研究、生產與銷售的農業高科技企業。對外致力于環保和能源再生及開發利用,對內以服務“三農”為宗旨,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公司技術力量雄厚,引進國內先進的生產設備,采用生物活化劑及現代化生物發酵技術。按照標準有機肥生產流程設計建設,生產高品質環保無公害的有機肥、生物菌肥系。項目可年產有機肥5萬噸以上,生物菌肥1萬噸以上。是全縣規模最大、產能最高、綜合效益最廣的農業高科技產業項目,無公害綠色種植戶的首選產品。
“剛開始老百姓也不認可,經過這兩年的推廣使用,老百姓已經主動開始購買,因為這種肥料是有機肥,不會損害土壤。去年銷售額800余萬元,利潤大致在15%左右,這種有機肥的推廣,就會真正實現綠色環保,循環使用的目的。”王定業說。
王定業不僅把糞便秸稈等做成有機肥重復使用,還成立了甘肅東雷生物能源有限公司,在東西部協作資金450萬元的幫扶下,自籌1950萬元,建設了一個生物質顆粒及顆粒飼料廠房。公司以優質玉米芯、秸稈、雜草、木屑等為主要原料,經過粉碎除塵等一系列技術進行科技處理,最終生成顆粒形式的燃料,類似于無煙煤。
該公司是全縣唯一專業從事生物質顆粒,顆粒飼料,黃儲生物發酵飼料及相關生物質制品研究和生產的企業。投產后,就地取材,變廢為寶。生產原料的收購輻射附近鄉鎮3個,可實現每年科學有效地處理秸稈等農業廢料3.6萬噸, 每年增加農業收入1400萬元以上。農戶畝增收200元,戶均可增收近3000元?蓭4800戶增收。同時,增加就業崗位12個,帶動間接就業人員60人以上。投產后,產品銷售將輻射周邊八百公里的甘青寧陜等四省區。產業布局優勢明顯,產品市場空間廣闊,項目綜合效益深遠。
圖為甘肅東雷生物能源有限公司生產的顆粒燃料
王定業說:“立足農業,開發能源再生利用;創新農業,帶動三農產業發展;服務農業,科技為本不斷創新。公司生產需求的農作物秸稈等,不僅能為周邊種植戶、養殖戶增加附加收入、解決非農業就業的農村勞動力就業。還可以有效遏制種植秸稈就地焚燒生態環境問題,為‘再造西部秀美山川’貢獻社會力量。”
春花孕生機,碩果滿枝頭。如今的東升鎮,產業興旺,景美人和,正繪制著一副興興向榮的新農村壯美畫卷。“東升鎮黨委政府將持續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按照“四大產業”為主導和“五小產業”為補充的思路,優化調整10個行政村主導產業,形成“山區種植文冠果及養殖、川區種植枸杞”的發展格局,帶動我鎮大量群眾在家門口務工,讓老百姓的錢袋子鼓起來,加快推進鄉村產業發展,為鄉村振興、產業興旺奠定了堅實基礎。”談及全鎮產業的整體發展規劃,東升鎮黨委書記李琦信心滿滿。(韓敏)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