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資訊頻道 > 市州快報 > 定西市

定西市隴西:破解“科學家精神”密碼 汲取奮進力量

時間:2021-11-08 12:49:47來源:中國甘肅在線編輯:趙小春點擊:

定西市隴西:破解科學家精神密碼  汲取奮進力量

中國甘肅在線隴西訊 11月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顧誦芬院士和清華大學王大中院士獲得202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兩位科學家能站在如此之顛峰,其背后蘊含著科學家們敢為人先、腳踏實地、勇攀高峰的奮戰精神。站在歷史新起點,廣大年輕干部要破解“科學家精神”密碼,從中汲取“養分”,抬頭仰望,低頭奮進,穩步走好新時代“長征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不懈奮戰。

破解科學家“吃苦耐勞,鍥而不舍”的立志報國精神。1937年7月28日,日軍轟炸二十九軍營地,家住在附近的顧誦芬目睹轟炸機從頭頂飛過,他說:“火光和濃煙仿佛近在咫尺,玻璃窗被沖擊波震得粉碎,人們驚慌失措……”,“國家不強起來,沒法生存啊!”從那一刻起,顧誦芬立志投身航空事業,每天8點準時出現在中航工業科委的二層辦公樓,干了半個世紀的航空工業,他的熱情絲毫未減,始終保持“十年磨一劍”的定力和耐心,腳踏實地、久久為功,不斷創造出從“0”到“1”的原創成果。青年干部要以顧誦芬科學家為標桿,明確志向,下定淬煉金剛鉆的決心,秉持“爭創一流”的勁頭,不畏艱險、沖鋒陷陣,始終以高標準、高質量嚴格要求自己,要敢于接受基層的磨礪,將責任扛在肩上,把困難踩在腳下,以“不破樓蘭終不還”的韌勁,在鄉村振興大戰場爭創一流業績。

破解科學家“自力更生,堅韌不拔”的求實創造精神。1965年,顧誦芬接到“殲教機”的設計任務。只在大學里聽過一些螺旋槳飛機設計基礎課程的顧誦芬,不得不從頭開始學習。為了盡可能準確,他用硫酸紙把圖描下來,自己動手“影印”。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顧誦芬把當時所能搜集到的信息加以整理、匯總,最終形成了自已的一套方法,圓滿完成了工作任務。在新征程上,青年干部要克服“本領恐慌”,堅持學習、學習、再學習。要在基層農村這個大課堂中學習實戰本領,摸索工作方法,實踐理論知識;要拜群眾為師,不斷汲取廣大人民的智慧;要發揚釘釘子精神,增強直面困難的銳氣和勇氣;要放下架子、撲下身子,不推脫、不回避,只有在困難面前增強斗志,在壓力之下鼓足干勁,才能提高服務群眾的本領,成就一番事業。

破解科學家“知難而進,艱苦奮斗”的拓荒精神。在清華核研院,一直流傳著“23歲半”的傳奇故事。1958年,王大中作為骨干成員投身到屏蔽式核反應堆的建設中,當時團隊平均年齡為23歲半。經過整整6年的努力,團隊終于建成了我國第一個自主設計的零功率反應堆和屏蔽試驗反應堆。王大中院士說:“當時遇到了很多困難,但也充分鍛煉了我們知難而進、艱苦奮斗的精神。”回憶起那段艱苦歲月時,王大中更愿意將它稱為一次“建堆建人”的歷練過程。在他心目中,無論是做學問還是辦教育,悟性、勇氣和韌勁是三大法寶。王大中院士用一生行動詮釋著辛勤耕耘,堅韌不拔、勇攀高峰的實干初心。年輕干部要破解科學家“知難而進,艱苦奮斗”的精神密碼。其實,他們的初心簡單而質樸,就是一心為國家;他們的“訣竅”也不高深,就是不空想、多看書;他們的志向僅一個,就是走自已的路,矢志報國重擔當。作為年輕一代,我們要堅定理想信念,修煉敢拼敢干的勇氣,敢啃眼前“硬骨頭”,切實為群眾解心結、辦實事,以毫不懈怠的姿態在新時代的長征路上奮勇前進。

撰稿人: 韓建德

 位: 甘肅省定西市隴西縣委組織部


相關文章
中國甘肅在線關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版權聲明|聯系我們|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