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層采用了廠拌冷再生養護新技術
全深式就地冷再生作業現場
初夏的興隆山,蒼松翠綠,鳥語花香。省道101線蜿蜒盤繞在山花爛漫的溝谷之間,從蘭州市七里河區文化宮起點,途經阿干鎮、銀山鄉、馬坡鄉、榆中縣城,最后通向國家級自然森林保護區興隆山,全線長74.785公里。這是一條重要的旅游線路,沿線有石佛溝、馬銜山、興隆山等國家級風景區,被譽為蘭州的“避暑圣地”,但是,由于省道101線公路年久老化,災毀問題嚴重,要提升旅游服務環境,必須要對老化路段進行維修改造。 從去年開始,在蘭州公路管理局的高度重視下,全面啟動了馬榆段災毀公路恢復工程,力爭打造首條全省低碳環保的高標準旅游路。蘭州公路管理局昶通公路工程公司承擔著省道101線馬坡鄉至榆中縣西環路口段(K44+860~K60+140)維修改造任務。接到任務后,蘭州公路管理局昶通公路工程公司早安排、早部署,全體干部職工同心協力,自入場以來就爭分奪秒,加班加點,運用低碳環保的新工藝,精心鋪筑著一條路與環境有機結合的生態旅游路。 底基層采用全深式就地冷再生技術 去年8月以來,隨著省道101線馬坡鄉至榆中縣西環路維修改造項目的開工,蘭州公路管理局昶通公路工程公司在項目建設過程中,首次大面積在底基層上成功應用了全深式就地冷再生養護新工藝,在下面層則采用了廠拌乳化瀝青冷再生技術,首先從原料的使用和施工工藝上就做到了低碳環保,全面提升了該項目建設的科技化水平,增強了道路建設的質量。 據介紹,全深式就地冷再生技術是一項新的道路建設施工工藝,它充分利用舊瀝青路面的材料(面層直至基層),必要時加入部分新骨料,并摻入一定比例符合要求的穩定劑(水泥、石灰、粉煤灰等)和水與其充分拌和,在常溫下利用專用冷再生機械,對舊瀝青路面材料銑刨、破碎和篩分,并按照設計厚度,用再生機處理后,就地攤鋪、整平、碾壓成型,經養生形成滿足路用強度要求的新型路面基層或底基層,對舊瀝青路面的利用并由此解決舊路改建時“調拱、調坡”的問題,以達到低碳環保、簡化施工程序、降低工程造價之目的。 在前年,蘭州公路管理局在機場路輔道(馬黃段項目)養護維修工程中就首次應用了該項養護技術,并成功鋪筑了馬黃路試驗段,積累了成熟的新工藝養護經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次在馬榆段災毀公路恢復工程中則是將這一成熟的養護新工藝大面積使用,更加符合低碳環保的要求。 記者在去年9月份就曾到興隆山路段采訪過全深式就地冷再生養護技術,在施工現場上,看不到塵土飛揚,公路兩側看不到銑刨的廢渣廢料,而是被一整套就地冷載生系統的機械設備充分利用后就地鋪筑成底基層了。“這些奇形怪狀的機械以前從來沒有見過,沒想到不但不起灰,還把路面的廢料給利用了,科技太發達了。”就連沿線觀望的居民們也稱贊叫好。 馬榆段災毀公路恢復工程項目辦一位技術員告訴記者,全深式就地冷再生技術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對原公路路面平整度影響較小,還有效方便了周邊居民生活;可以同時對面層和基礎進行破碎拌合,保證路面結構的整體性,從而提高基礎承載力及路面等級;工藝簡單,機械化程度高,銑刨、破碎、添加、拌合、攤鋪、壓實可一次完成,施工效率高、進度快、交通壓力小。對于原路面面層及基層材料完全利用,大大減少地產材料的開采,節約資源,有利于環境保護和環境污染。施工成本低,減少了新材料購買,降低了運輸成本及廠拌成本。 下面層采用廠拌冷再生養護新工藝 5月份的興隆山游人絡繹不絕,在興隆鄉小學附近的下面層鋪設現場,機械轟鳴、公路人揮汗如雨。 “今天是5月15日星期天,學校的孩子們都放假了,現在鋪筑這一路段,不會影響孩子們學習和上下學安全出行。我們采用半幅施工,專門安排了安全員疏導交通,也不會影響游人和沿線居民出行。”現場指導作業的項目部經理王晶和對記者說。 下面層鋪筑工作已經10多天了,首次大面積使用了廠拌乳化瀝青冷再生技術工藝。 技術含量是加強現代化公路建設的助推器。據了解,廠拌乳化瀝青冷再生技術工藝就是把舊瀝青路面銑刨料運輸拌合廠里,經過破碎和篩分,并依據舊料中瀝青含量指標,瀝青老化度的指標,集料級配指標等,摻加響應數量的新集料與再生結合料在常溫下進行拌合,在常溫下進行拌合,依照常溫下的瀝青混凝土的施工工藝進行攤鋪、碾壓成型,是路面形成半柔性基礎或下面層的一種新技術。采用乳化瀝青廠拌冷再生技術的經濟效益與社會綜合效益較為顯著。 首先,該技術將廢舊瀝青路面銑刨料可達到100%的再利用,大大減少了山體開采及河道采砂開挖,有利于環境保護和環境污染。該技術采用冷施工法,降低能源消耗,節約能源30%,減少排放90%以上,符合國家節能減排與循環經濟建設政策。乳化瀝青具有無毒、無臭、不易燃燒、生產工藝簡單、原料低廉易得、便于冷施工等特點。 其次,冷再生技術節省材料和運輸等成本,與傳統施工方法相比可節省面層工程費用的30%,而且不損壞路基,提高了舊路等級,且能夠精確控制鋪層厚度,由于無需對舊料實施運輸、破碎工藝,因此工期縮短。與傳統方法相比,瀝青冷再生技術采用的筑路機械具有封閉式自動控制添加系統,可以實現合理配比、防止粉塵飛揚,有利于文明施工。 人性化的行人道和植生袋 省道101線是一條旅游路,在蘭州公路管理局的帶領下,昶通公路人放棄節假日、加班加點,悉心研究、精心筑造著一條低碳環保的生態旅游路,不僅體現在新工藝的運用中,而且還體現在對旅游公路的長遠謀劃和超前設計中。 社會不斷穩步發展的今天,徒步旅游和自行車旅游現在越來越深受“驢友”們的喜愛,如何讓公路發揮出更好的作用,讓游人和沿線居民的出行更加安全便捷?這一問題,在馬榆段災毀公路恢復工程中被人性化的解決了。甚至填補了我省國省干線公路上沒有人行便道和自行車道的空白。 在省道101線榆中往興隆鄉方向3公里處,施工的技術員向記者詳細地介紹了公路兩側的人性化便道。寬1米的便道設計得很是新穎獨特,由兩部分組成,下方是暗藏式的公路邊溝,邊溝的上面搭有水泥預制的板塊,板塊部分便是人行道,在板塊對接處還設計了下水孔,這樣一來,即使是雨天,人行道上也不會留有積水,很好的方便了人們的出行和徒步旅游愛好者出行。緊挨人行便道的公路部分,還用紅色防滑路面材料鋪筑出1.2米寬的自行車道。與黑褐色的公路路面明顯區分開來,“驢友”們騎行興隆山,這條路不但給予了視覺上的享受,還更加提供了安全上的保障。騎車出行在興隆山澗的上坡路段,如果有點累了,那就不妨停車休息來看看公路人精心設計的植生袋和景觀帶。 在省道101線K48+300米處,這是一個被當地人叫做石骨岔的地方,由于靠山體一側是開墾的農田,公路邊坡植被破壞嚴重,邊坡泥土松軟裸露。植生袋的應用就發揮了非凡的作用。“為了提高種草的成活率、筑牢護坡、減少水土流失,我們在此處施工過程中使用了總長約200米的植生袋(綠化袋),目前已完成70米的植生袋綠化(綠化袋)任務。在施工時我們將植生袋裝上種植土后將袋口扎緊,疊摞在要綠化的工程面上,施工以后馬上在植生袋上澆水并保持濕潤,一周后草籽就發芽了,大約一個月左右就成綠坪了。”項目質檢負責人王曉剛對記者說。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此路段使用的植生袋(綠化袋)共分為五層,最外及最內層為尼龍纖維網,次外層為丙綸無紡布,中層為植物混合種子、保水劑等混合料,次內層為能在短期內自動分解的紙漿層,道路兩旁將高羊茅、黑麥草、紫穗槐、小冠花四種草籽進行了套種。 在省道101線路開展維修改造任務時蘭州公路管理局就進行了頂層設計,按照該路段所處的自然地理景觀環境特點和區位優勢,樹立了“大生態格局”和“小景觀細節”相結合的指導思想,在對該路段進行科學維修改造的過程中,遵循了“改造為主,優化景觀;安全第一,以人為本;保護優先,資源節約;彰顯特色,地域窗口”的設計改造原則,充分尊重地區生態資源和區域特色,將該路段打造成為彰顯地域特色的窗口。 當前,我省旅游業迅速發展,致力于打造品牌旅游景點、優化精品旅游線路和出行環境。蘭州公路管理局將省道101線打造成低碳環保的旅游生態路,超前設計,人性化的施工理念,開創了公路養護維修的先河,為旅游業發展營造了良好的公路通行環境。完工后的省道101線必將起到保護生態和安全引導的作用,在保障行車、行人安全出行的前提下,給人以豐富多彩的視覺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