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甘肅在線臨夏訊(通訊員 馬陽 張螢雪)7月6日至13日,華中農業大學生科院實踐團7名學子赴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臨夏市開展社會實踐。為弘揚地方優秀文化,促進民族團結,發揚民族團結精神,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本次實踐活動為民族文化發展開辟新形勢,在深入了解民族文化的同時擴大非遺文化知名度,助力當地民俗與文化的雙重發展,團隊成員們充分感受臨夏非遺文化魅力,學習各民族文化,用實際行動踐行民族團結。
進入充滿民族風情的八坊十三巷,實踐團成員們見到了身著回族傳統服飾的臨夏刺繡非遺傳承人馬建新老師。在馬老師的帶領下,成員們首先游覽了80號院,參觀了臨夏當地的四合院建筑,切身體驗了臨夏回族的民俗風情。接著馬老師展示了一些河州刺繡作品,這些刺繡常以黑、白、藏青、深紫色作為底色,將紅、黃、藍、綠等作為花色,用色大膽、新奇,富有想象力和藝術魅力。無論是各色花朵的爭奇斗艷,還是尋常百姓的生活百態,無不彰顯河州刺繡的精巧與獨特。
成員們在欣賞馬老師精美的刺繡作品時,注意到馬老師的作品中融合了多種民族文化元素。問及原因,馬老師說道:“臨夏市擁有24個民族,在長久的發展中,大家共同生活,文化很早就結合起來了,我并沒有去刻意去創造,只是將各民族共同生活的場景記錄了下來!
隨后,馬建新老師又向同學們講解了一些刺繡針法,并讓同學們親自上手體驗臨夏刺繡。實踐團體驗完后,隊員馬陽表示:“臨夏刺繡的手藝很復雜,但看到所繡圖案活靈活現地飛舞在底布上,非常有成就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關注、學習這項技藝,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讓民族文化走出去。”
說唱彈撥,勸善懲惡——河州賢孝
實踐活動第二天,隊員們前往臨夏賢孝傳習所,見到了本次采訪的第二個對象——臨夏市非遺中心的主任、臨夏河州賢孝的省級非遺傳承人李春文老師。
“政府提供給了我們舞臺,賢孝才有機會走出去!焙又葙t孝非遺傳承人李春文主任首先為同學們介紹了“賢孝”的發展。賢孝是一種以三弦伴奏的古老敘事性民間說唱藝術,其內容多宣揚民族團結,向上向善等文化思想。李春文主任感慨道,河州賢孝已多次參加“全國非遺文化周”活動,“這既是政府對臨夏非遺大力支持的體現,也是和其他曲藝文化友好交流的重要渠道,河州賢孝的發展,離不開國家和政府的支持。”
然而,作為臨夏市國家級曲藝類非遺項目,河州賢孝在政府的重視與幫助下逐步擴大影響力的同時也仍舊面臨著缺少傳承的問題。李主任呼吁人們應自覺維護促進民族團結,提升文化自信,堅持守正創新,積極參與非遺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雕梁畫棟,江山似錦——河州磚雕
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實踐隊參觀了臨夏聞名遐邇的古建筑東公館。據了解,東公館是河州磚雕、木刻、彩繪的集大成者,匯聚著臨夏各民族的聰明才智和辛勤勞動,其中最為精美的即是磚雕藝術。臨夏磚雕不僅是甘肅省臨夏地方傳統藝術,更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東公館最為著名的大型磚雕是天井處的“江山點河圖”,又稱“日出泰山圖”,該圖展現了祖國壯麗山河的雄姿美景。在江山圖兩側是字跡秀麗的隸書對聯,內容是:“氣度雍容開祀業宏基巍然簪纓門第,節麾焜耀備嚴疆重寄允矣磊落雄才"。隊員們還注意到這幅"江山圖"下面刻著"芭蕉扇、葫蘆、采藍和笛子",講解員科普這是暗八仙,也體現了當年回漢文化的融合情況。而天井兩側東西二門對稱立有牡丹花瓶,采用雕刻和鏤空相結合的手法,十分逼真,寓意為富貴平安。
由于其具有明顯地域特征且充滿文化屬性的特點,建筑是了解一個陌生地區最好的切入點之一。這次東公館之行成員們不僅欣賞到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臨夏磚雕,更對臨夏有了更深的理解。臨夏磚雕中蘊含的歷史,也讓隊員們認識到以非遺文化為媒介,促進民族團結、地區發展的重要性。
傳承非遺文化之魂,鑄牢民族團結之根
為切實貫徹民族團結精神,以非遺文化帶動民族凝聚力,實踐隊在實踐活動的最后舉行了一次關于非遺和民族文化的宣講活動。經過多天的實地調研與走訪后,實踐團成員們提前設計了一些有關非遺文化與民族團結的問題,旨在激發各年齡段人群對非遺與民族團結關系的思考。
作為臨夏標志性旅游景點,東公館客流量較大,實踐團因此選擇其作為宣傳地點進行活動。陸續有小朋友,成年人來到攤位前,小組成員根據參與者的不同年齡,向他們講解了不同深度的內容。
對于小朋友,隊員們向他們講解了中國有哪些民族,什么是非遺,這些非遺的內容和各個民族的關系,以及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能從哪些方面保護非遺。
對于成年人,同學通過提問的方式向他們介紹了臨夏有哪些非遺,這些非遺的特點及如今面臨的困境,最后向他們講解了非遺與民族團結的關系。實踐團向各個參與者都盡己所能講述了非遺的文化和民族團結的聯系,并希望他們可以從中有所收獲,將非遺和民族文化傳播給更多的人,讓不同的民族文化都得到發揚。
本次活動將尊重、繼承民族非遺優秀文化和傳承、弘揚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有機結合起來,促進了各民族群眾的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學習和相互幫助,進一步筑牢了民族團結進步的根基,有利提升了民族團結自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少參與者表示“這是一項很有意義的活動”,“從中收獲了很多。
活動結束后,團隊成員趙欣悅談到:“通過本次活動,我感受到了民族非遺的魅力,但也同時意識到了非遺宣傳面有待擴大。在未來,希望我們青年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宣傳民族非遺,讓民族文化走出去。”
2017年10月18日,習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
非遺傳承與民族團結之間離不開溝通,交流,融合。人民群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同感,弘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營造了濃厚民族團結氛圍,扎實凝聚了民族團結向心力。讓非遺煥發光彩,讓民族更加團結,這正是當代青年職責所在,義務所在。如剛開始實踐時學校對團隊成員的囑托:“為人民奉獻,與祖國同行!毙聲r代中華兒女要將非遺蘊含的民族情懷宣傳出去,增強民族認同感,將各個民族緊密團結在一起。
宣傳非遺文化,踐行民族團結,青年學子始終在路上。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