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徽縣持續推進農村廁所、垃圾、污水治理“三大革命”,全面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各地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農民群眾幸福感獲得感得到提升。
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說起環境改善,銀杏樹鎮關坡村60歲的村民劉淑蓮說:“以前村莊臟亂差,都沒人愿意來”。
幾年前的關坡村,還是一個滿是破落的泥草房、垃圾亂丟、污水橫流的貧困小山村。近兩年開展環境整治,綠化、亮化、下水道和農民休閑廣場等基礎設施同步建設到位,關坡村在縣、鄉、村三級的大力推動下,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
走進銀杏樹鎮高坪村,硬化的村社道路四通八達,嶄新的太陽能路燈夾道而立,一座座黃墻灰瓦的農家庭院整齊排列……迎客松、千年古井等一個個特色小景點沐浴在暖陽里,村民們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近年來,銀杏樹鎮以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治理項目為抓手,因地制宜、高位推動,著力推動拆危治亂、風貌革命、廁所革命等各項任務落實,打出了一套改善人居環境的“組合拳”。
“下一步,銀杏樹鎮將繼續抓好人居環境整治,依托好環境開展生態旅游觀光,打造出‘四季有景、處處皆景’的生態鄉村產業發展格局”,銀杏樹鎮黨委書記李春榮介紹說。
為全面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加快補齊農村發展的短板,革除生產生活陋習,為鄉村振興打下堅實基礎,徽縣各個鄉鎮都在持續推進農村廁所、垃圾、污水治理“三大革命”和全面實施“一拆二改三清四化”行動,堅持“拆危為先、治亂托底”,通過高位推動、政策扶持、重點攻堅、建管結合等一系列措施,對存在安全隱患的危舊土坯房、殘垣斷壁、廢棄圈舍等應拆盡拆,同時因地制宜復墾植綠、美化綠化,各地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截止目前,全縣累計拆除危房13535戶,39089間,拆除殘垣斷壁172157米,清理拆除亂搭亂建廠房棚舍等32662處,復墾植綠面積642.8畝。
農民幸福感獲得感不斷提升
“現在我們農村,一點也不比城里差。自從旱廁改成水廁后,上廁所覺得舒心多了,咱農村的廁所也能像城里一樣干凈衛生,就算是夏天,幾乎看不到蒼蠅蚊蟲,也沒有怪味……”說起農村改廁,榆樹鄉楊河村村民們紛紛贊口不絕。
近兩年,楊河村大力開展人居環境整治,牢固樹立“小廁所、大民生”理念,把改廁作為一項責任和擔當,成立楊河村改廁工作領導小組,因地制宜,搞好規劃,穩步推進,以一家一戶為主,進行專門的規劃設計,建設水沖式衛生廁所,不僅適合農村用,更利于農戶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現在的楊河村,一排排竹籬笆與花草相映成趣,一座座亭臺矗立在青山翠柏之中,廢舊石柱、石板、門窗、梁、椽、青磚、青瓦,都變成了扮靚村容村貌的點睛之筆,沿著幽幽小道一路直走,景觀別致典雅、村風融融。
像楊河村這樣的例子還有不少。近年來,徽縣科學編制村莊規劃,統籌謀劃村莊定位、主導產業選擇、用地布局、人居環境整治、生態保護、建設項目安排等,提升鄉村建設水平,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和鄉村特色服務業等,著力打造一村一品專業村鎮。環境好了、村莊美了、生活富了,農民們的幸福感獲得感不斷提升。
好環境助推樹立文明新風
初夏時節,嘉陵鎮稻坪村,水行山旁、房在林間,景色美不勝收。近年來,在完善基礎設施過程中,稻坪村尊重環境的承載力,遵循自然的原始美,把全村當作一個大景區來規劃,把每個節點當作景點來設計,把每戶人家當作小品來改造。從村莊布局、景觀風貌、產業優勢及文化習俗等方面著手,高起點規劃,高品位建設,深入挖掘村莊特色,塑造村莊品牌。在建設中做到不砍一棵樹、不埋一眼泉、不毀一株草、不挪一顆石,不搞大拆大建,依村就勢,因戶施策,充分尊重群眾意愿,彰顯民居風貌和村莊生態環境。
“水清了,天藍了,山綠了,錢多了!”稻坪百姓用樸素的語言訴說變化,洋溢著滿滿的生態幸福感。今年“五一”小長假期間,稻坪村以其獨特的優美姿態,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觀光旅游,“火爆”的場景讓昔日貧瘠安靜的小山村變得異常繁華。
“吃生態飯,掙山水錢”。村子變美了,讓鄉親們嘗到了更多甜頭,參與管護的積極性高漲。“去年村上組織五星級文明戶評選活動,大家伙都來了,黨群服務中心的會議室被擠得滿滿當當。”尹玉珍大娘談及當時的情景,還是那么的激動。在鄉親們眼里,振興鄉村,不僅靠政府,更要靠每個人內心的自覺和堅守。
善待環境就是善待自己,如今,這一觀念已成為大家的共識。走進大河店鎮三泉村,農家小院錯落有致,鄉村公路四通八達,文明標語隨處可見。人居環境整治過程中,三泉村結合田園綜合體建設,將全體村民擰成一股繩,大家齊心協力,共同整治環境衛生。“以前大家亂扔垃圾,每到夏季垃圾成堆、惡臭難聞。”村民何忠峰說,現在村莊環境好多了,每天都有各地的游客來旅游,大家更珍惜環境整治帶來的美好生活。
通訊員 剡文斌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