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村的駐村幫扶工作隊厲害著呢,幫大家伙做了不少事情!”如今在當地一提到兩當縣張家村駐村幫扶工作隊,村民都豎起大拇指。
平均海拔2014米,大山深處坐落著148戶人家,距縣城75公里,山大溝深坡陡彎急,驅車需要2小時到達,這里就是甘肅省兩當縣張家鄉張家村,也是甘肅省地勘局、兩當縣委宣傳部的駐村幫扶點。
2019年1月開始,省地勘局、縣委宣傳部駐村工作隊到張家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如今,1年7個月過去了,在駐村工作隊的幫扶下,張家村村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消費扶貧幫扶助脫貧
“孟哥在家嗎?今年采收了多少蜂蜜,土雞價格最近怎么樣?一會兒我想跟你去養雞場看看,今年我們還是以消費幫扶為主,今年雞肉價格上漲,我建議你可以加大土雞養殖數量提高收入。”2020年6月18日,張家村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兼第一書記宋全紅帶領王永波、劉婷兩名隊員入戶走訪慰問,與貧困戶商談下一步扶貧計劃。
“駐村工作隊宋書記和兩名隊員是村里的運輸員,幫扶責任人也成了我的銷售員,去年我家采收的1000多斤蜂蜜全靠他們幫忙銷售賺了40000多元,土雞也賣出了12000元”。眼看著日子越過越有奔頭,苦了半輩子的貧困戶孟歲成喜笑顏開。
由于地理位置和交通原因,部分農戶農特產品存在滯銷,幫扶工作隊了解到這一情況后,依托幫扶單位,并廣泛動員社會力量積極協助農戶銷售蜂蜜、土雞蛋、土雞、花椒、核桃等農產品,去年以來,已銷售土蜂蜜2000余斤,其他農產品38000元。共計消費扶貧110000元。貧困戶發展產業的內生動力被極大激發。
凝心聚力打造“幸福泉”
安全的飲用水是生活的基本需求,也影響著農戶的身體健康,張家村村民生活用水來自村內的一條河張家黑河,張家村地處山區,冬季氣溫偏低,時常因結冰發生季節性缺水,村里的涼水泉便成了冬季生活用水的來源,但是涼水泉為露天取水點,水質衛生與取水安全存在隱患,為了解決村民季節性用水困難,駐村幫扶工作隊下定決心要啃下這塊“硬骨頭”,隊長宋全紅積極與幫扶單位匯報聯絡,在省地勘局的大力支持下,協調落實資金2.3萬余元,對涼水泉取水點道路進行了硬化,并修筑了蓄水池,聯系相關資質部門進行了水質分析,分析結果完全達標。涼水泉民生項目的落地建成,極大的方便了群眾的安全用水,也成了張家村村民的“幸福泉”
今年春播時節,新冠肺炎疫情仍然持續,為幫助群眾減少疫情對春耕生產的影響,駐村幫扶隊積極協調幫扶單位落實資金30000余元購置化肥230袋,挨家挨戶進行發放,幫村民實實在在解決了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
“智”“志”齊扶幫扶“村里娃”
“村里娃”是張家村的未來,在工作隊駐村幫扶期間,利用幫扶單位省地勘局自身優勢,先后免費為全村82名學生發放助學大禮包,為張家村學校捐獻電腦40余臺,不僅物質資助,駐村幫扶工作隊員還變身老師,為學生進行假期學習輔導。暑假期間,正是農忙時節,加之村里的年輕父母外出打工,家里老人既要忙農活,又要照顧孩子,為了幫村民解決這一難題,經與村委協商,駐村幫扶工作隊在張家村活動室開辦了暑期作業輔導班,既解決了農忙無法照顧孩子的困境,也為學生解決了學習無人輔導的問題,并且積極引導學生們從小立志成才,刻苦學習,將來實現夢想,報效祖國。
產業扶貧為民謀幸福
增收是群眾最關心的問題之一,要增收必須要大力發展產業,產業扶貧即是駐村幫扶的重頭戲,也是難點,駐村幫扶工作隊借助當地得天獨厚的原生態蜜源資源,想盡千方百計為張家村謀劃產業發展。
“我們因地制宜建立了以“村黨支部+合作社+農戶”土蜂養殖模式,結合當地“進山入溝+農戶領養”的養殖方式,由村集體購買土蜂,并委托兩當縣土蜂專業合作社以年為周期進行領養,領養對象為初次發展土蜂的農戶,由合作社提供技術指導,建檔立卡戶每箱土蜂上交村集體一斤蜂蜜,非建檔立卡戶上交兩斤蜂蜜,領養期滿后,農戶歸還土蜂,新發展的土蜂和剩余蜂蜜歸農戶所有,并為合作社落實幫扶資金30000元購買蜂箱200套,目前土蜂產業發展已成為張家村民增收的支柱性產業,最終實現了村集體、合作社、村民共同贏利的發展格局。”張家村駐村幫扶工作隊長宋全紅說起村里的變化喜不自禁,在談到今后的工作時他目光堅定:“既然選擇了幫扶工作,我們工作隊三人定會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再創佳績,為張家村的老百姓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作 者:劉 婷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