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武都訊(通訊員 李俊興 文軍)近年來,武都區充分挖掘和發揮中藥材種植資源優勢,依托中藥材公司、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載體,不斷鞏固、提升產業發展成效,用好用活產業扶持資金,全面擴大中藥材種植規模、規范經營管理、強化技術指導,不斷補齊貧困村富民產業發展短板,為增加貧困群眾收入、鞏固脫貧攻堅成效開出了一劑良方。
池壩鄉地處武都區西北角,位于武都、宕昌、禮縣兩縣一區交接處,距城區65公里。境內平均海拔2490米,平均氣溫10℃,年降水量560毫米,無霜期100——120天,屬于典型的高寒陰濕鄉鎮。這里的耕地均為山地和半山地,耕地土層厚,土質疏松,特別適宜當歸、黨參、大黃等中藥材生長,俗有“藥材之鄉”之美譽。中藥材產業的發展孕育出了一大批從事藥材產業的仁人志士,武都區豐達中藥材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趙軍明就是其中之一。
走進豐達中藥材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育苗基地,一陣陣特有的藥味隨風飄來,沁人心脾。從2006年起,趙軍明從幾千元起步,一步一個腳印推銷中藥材;2013年,他牽頭在池壩村成立了武都區豐達中藥材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主要從事大黃、黃芪、當歸、黨參、黃芩、柴胡等中藥材種植銷售,并在當地黨委、政府的指導幫助下,開通了1688批發網店,按照“合作社+電商+貧困戶”的發展模式,成立了電商平臺,建立“產、加、銷”一條龍的扶貧帶動模式。經過十幾年的摸爬滾打,他把當地優質的原生態中藥材源源不斷銷往全國各地,成為池壩鄉藥材購銷的經營大戶。
2020年 7月14日,池壩鄉舉行“三變”改革暨豐達合作社帶貧集中分紅大會,本次分紅資金達39萬多元。滿面笑容的受益群眾歡聚一起,依次在分紅發放名單上簽上名字、摁上手印后,喜笑顏開地數著手里的錢,交口稱贊。豐達中藥材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育苗基地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培育壯大了優勢品種,提升基地引領示范與合作社輻射帶動,不斷加快中藥材規范化、產業化發展步伐,打造出了武都池壩獨具特色的中藥材地域品牌。
高山藥香飄萬里,一大批藥材企業“聞香而來”,藏在深山的藥材,遠銷安徽、重慶、廣州、湖南等地,過去守著“金山”過窮日子的農民,如今的日子越來越紅火。池壩鄉是武都區大力發展藥材產業的一個縮影,武都區委、區政府以中藥材資源優勢為基礎,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提高農民增收為目的,指導建立了黃芪、紅芪、大黃、當歸等中藥材示范點18個,培訓農民技術員1200多人,建立中藥材生產基地12萬畝,引進中藥材新品種2個,充分利用了農業產業扶貧項目,強化了政策引導和技術服務,擴大了產業發展規模,不斷加快中藥材產業發展步伐,進一步推動了中藥材產業提檔升級,提升了中藥材產業化水平,幫助貧困群眾增收致富。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小康生活畫卷在武都區正徐徐展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